涂筱輝
升旗禮作為傳統的學校教育途徑,一直以來都在學校學生工作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利用升旗禮可以進行國情教育、禮儀教育、法制教育與安全教育,主要采用領導、學生或老師講話的形式開展,雖然主題鮮明,但多是采用代表發言的方式進行,雖然宣講的內容是學生成長需要的,但由于這種形式比較傳統,環節也比較固定:升旗—講話—頒發流動紅旗,而升旗環節大多是由固定的國旗班或國旗方隊組成,致使升旗儀式的教育效果并不明顯,并有越來越流于形式的趨勢。
為了改變這一趨勢,更好地發揮升旗禮的育人功能,學校通過對升旗禮升旗環節的改進,力爭把傳統的升旗禮教育的平臺拓展為對學困生進行“激勵提升的平臺”。從2015學年第一學期開始,我校在升旗禮的形式上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升旗環節的探索是把升旗禮的旗手由固定的國旗方隊改為由每班的學生輪流擔任,具體的做法是:在每周三放學前,讓每班(每次4個班,每周輪流)上報一名經班級推選產生的進步學生,班級還要為每名推薦學生寫50字以內的推薦詞,學生處對推薦的學生進行旗手培訓,讓這些被推薦的學生擔任升旗手,在出旗的時候由主持人宣讀班級對他們的推薦詞。我們的愿望是通過這種做法讓老師更多地關注學困生、觀察學困生的點滴進步,通過升旗禮這個強大的平臺對他們的進步給予公開表揚,以肯定他們的進步,并通過這種形式樹立“進步就是優秀”的觀念,讓他們從負面的評價中解脫出來,以鼓勵學生“每天進步一點點”,鼓勵學生多跟自己縱向比較,從而堅定不斷進步的信心,并在其他教育措施的幫扶下,逐漸取得更大的進步。
這種做法推行一學期以來,不僅得到了老師們的肯定,更使那些被表揚的學生有點“不好意思”:一是“不好意思”自己原來的狀態、態度;二是“不好意思”自己的點滴進步都被老師看在眼里、加以放大;三是“不好意思”旗手這種以前只有優秀的學生才有的榮譽會落到自己身上。這種“不好意思”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愿望,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從我們跟蹤的情況來看,被表揚的學生雖有反復,但總體上繼續進步的比例仍達到90%。學校的出發點就是用這種做法樹立學生身邊的榜樣,這種榜樣對其他學生來說不是“高不可攀”,而是稍作努力就可以實現的,從而不斷堅定學困生進步的動力。
為了擴大教育效果,對被表揚的學生,我們還通過學校網站、學校板報、學校電子顯示屏和校園廣播電臺同時發布,讓他們的聲音、他們的事跡、他們的形象推動著其他同學進步,監督著自己下一步的表現。
為了配合對被表揚學生的跟進,學校還要求各班建立被表揚學生的跟蹤檔案,檔案的內容既有他們被表揚時的事跡,也有老師的幫扶措施和家長的配合教育以及每周的表現。
總之,通過升旗儀式上旗手的改進,這樣一個小的創新和探索,讓升旗儀式更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升旗儀式在學困生教育上也體現它的功能,使它真正能夠成為學校學生工作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