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琛
摘 要:隨著我國出口貿易逐年上漲,我國的國際經濟交往也愈加密切,中國已經走向世界,融入到全球化的經濟貿易體系。把握住經濟發展的周期、國際貿易的周期和貿易政策周期三者的規律,以及三者之間的潛在聯系有利于國家的發展,經濟的繁榮昌盛。
關鍵詞:經濟周期 國際貿易周期 貿易政策周期 原因 關系
中圖分類號:F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7-063-02
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和世界的經濟增長共同決定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狀況。因此想要大力發展一個國家的經濟,就需要通過研究,掌握經濟的周期性規律,利用科學的方法對經濟的增長做出預測,以保證經濟的快速穩健發展。
一、經濟周期
經濟周期也稱商業周期、景氣循環,它是指經濟運行中周期性出現的經濟擴張與經濟緊縮交替更迭、循環往復的一種現象,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繁榮、衰退、蕭條、復蘇。經濟周期是國民總產出、總收入和總就業的波動,是國民收入或總體經濟活動擴張與緊縮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動變化,以大多數經濟部門的擴張與收縮為標志。
目前對經濟周期的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種是基于統計學原理和歷史更替對經濟發展的走勢,周期,時間等進行預測的研究;另一種側重點是對經濟周期發展的本質原因進行探究。經濟周期的劃分至今仍存在異議,然而從整體的水平看來經濟周期的基本類型主要包括四種:基欽周期、朱格拉周期、庫茲涅茨周期、康德拉耶夫周期。
二、導致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原因
與經濟基本類型的劃分一樣,經濟學家們在對導致經濟周期性波動的根本原因也存在不同的觀點。學術界至今已經提出了多種理論試圖解釋經濟周期的原因,如:馬克思主義的周期理論認為導致經濟周期性波動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凱恩斯主義的周期理論認為經濟周期根源于投資沖擊;外部沖擊理論認為使宏觀經濟產生波動的外生沖擊大致可以分為來源于生產方面的、來自于宏觀管理當局的政策的和來自于私人需求方面的三類;理性預期學派的周期理論則試圖用價格信息的不完全來說明導致經濟周期性波動的根本原因。諸如此類的理論還有很多,然而沒有一個理論能完整的、系統的、縱觀全局的對導致經濟周期性波動的根本原因做出一個讓所有人都接受的觀點。
三、經濟周期與國際貿易周期的關系
出口收入效應和價格信號效應體現了國際貿易對經濟波動的影響。根據以往的經驗可知,經濟周期與國際貿易周期的關系密切,兩者之一任何一個發生變化,另一個也會隨之發生變化。甚至可以說,經濟周期的變化和國際貿易周期的變化步調是一致的,然而正是這種步調的一致性導致人們對國際貿易周期和經濟周期主導地位的判定產生了歧義。有人認為,國際貿易周期影響經濟周期,經濟周期決定了國際貿易周的發展勢頭;還有人認為經濟貿易周期才是主導,甚至可以說,國際貿易周期是在經濟周期的調控下才發生的一種經濟現象。
1.國際貿易周期影響經濟周期的研究。出口收入是一個國家的對外產品的需求量表現,這種需求量直接影響另一個國家生產,原料進口等諸多問題,繼而影響其在經濟方面的平穩增長。出口收入圍繞著永久性、長遠性發展的客觀趨勢,因此為了維系這種永久性和長遠性的發展需求,國家、企業甚至是家庭都需要進行儲備,以應對變動的價格效應。很多學者認為世界經濟的周期性波動主要是通過國際貿易傳導來實現的,貿易帶來經濟的同步,影響各國經濟周期的協動性,從而形成世界經濟周期。
2.經濟周期影響國際貿易周期的研究。有的學者認為經濟周期主要表現在一個國家的經濟基本類型對一國貿易差額的影響上。一個國家的經濟基本類型對于出口導向,貿易差額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以國內消費為主要驅動力的國家體制中,經濟的擴張必將導致貿易差額的惡化結果。
四、國際貿易周期與國際貿易政策周期
既然存在貿易,就必然存在與貿易相關的一系列政策來配合貿易的健康、持續、穩健的發展。對于國際貿易而言也是一樣的,正因為國際貿易的存在,就必須有與之匹配的國際貿易政策在宏觀上對國際貿易做出有效地規范。國際貿易政策是基于國際貿易才發展起來的,因此國際貿易的周期決定了國際貿易政策的周期。
從本質意義上講,對外貿易政策的存在是為了給對外貿易提供服務的。自由貿易政策和保護貿易政策構成了傳統的外貿政策。自由貿易政策使國家取消了對進出口貿易和服務貿易的限制,使商品自由進出口;保護貿易政策則是國家對貿易活動提供的特權。總的來說,貿易政策就是國家為了保證本國貿易活動在貿易過程中免受他國產品和服務的競爭,能夠穩健發展,在本國市場上給本國出口產品和服務以優待或補貼,對他國出口產品和服務利用各種措施對其進口和經營領域及范圍進行干預、限制的一種保護自我的措施,而國際貿易政策與對外貿易政策的作用基本一致。
五、中國式貿易的優點
貿易模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參與國際貿易分工的形式,貿易利益、貿易模式以及貿易的背景條件等都會對其可持續性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對我國的貿易現狀加以分析,則不難看出,在國家宏觀調控的過程中,我國的貿易及貿易政策已經發生了比較明顯的質變:第一,進出口商品中工業產品比例已經得到了調整,最明顯的表現即為出口商品中,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斷上升;第二,貿易方式得到了改變,以加工貿易促進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升級迅速(下轉第68頁)(上接第63頁)發展,最明顯的表現即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第三,貿易主體發生了改變,一統外貿的國有企業在出口中的比重明顯下降,民營出口企業比重大幅上升;第四,貿易增長模式發生轉型,實現出口導向型、資源消耗型和低成本型的粗放型向著效益導向型和效率導向型的集約內涵型發展。
六、中國式貿易的困境
首先,由于我國一部分企業技術水平落后,導致這些企業對外貿易的主要模式都是低成本、大數量的粗放型貿易模式,這種模式造成了大量資源的浪費,其次,一些企業技術上仍對其他國家有著比較強的依賴性,導致對外貿易的產品主導是缺乏先進技術含量的微利型產品,在國際貿易的競爭舞臺上只能占據低端的價值鏈,很難取得突破性的價值實現;最后,國際摩擦加劇,國際貿易的大環境有所惡化,不利于我國國際貿易穩健發展。
七、中國貿易模式的轉換的必要性
基于對經濟周期、國際貿易周期、貿易政策周期的研究以及我國現存貿易的基本特點,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我國的貿易模式必須進行轉換。現存的對外貿易結構產業需要升級,不能再依照傳統的以初級產品為主的進出口商品結構,要加大新科技的投入,增大高科技產品所占的外貿出口比例。對現存的經濟增長模式進行變革,以期更適應復雜的貿易局勢與貿易政策。
結束語
從經濟周期的規律性入手,探討國際貿易和貿易政策之間的關系,解釋國際貿易周期的一般特征及其規律性,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對貿易體制進行改革和創新,將有利于中國的經濟發展,為中國貿易在國際經濟舞臺上取得更好的績效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楊苗苗.經濟周期、國際貿易周期與貿易政策周期的關系研究[J].現代商業,2013(35)
[2] 郎麗華.論貿易保護政策的周期性[J].經濟與管理的研究,2009(7)
[3] 郎麗華,張連城.中國經濟周期與對外貿易周期的關系研究[J].經濟學動態,2011(11)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0)
(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