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慧丹
(吉林省第二實驗學校)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長春市中考歷史命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08年以來長春市中考歷史命題展示了新的方向,日臻完善。長春市中考歷史試題的題型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性試題兩大類,非選擇性試題即主觀試題。對于中考歷史主觀性試題的研究,有助于找出試題中潛在的教育規律,把握命題趨勢和方向,以便更好地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本人作為長春市的初中歷史教師,非常關心中考歷史試題的發展變化,因此對2008-2014年的長春市中考歷史主觀性試題進行粗淺研究。
長春市中考歷史主觀性試題分為歸納列舉題、史實辨析題、材料解析題和延伸探究題等四種題型。2008年以來試題穩中有變,不斷完善。
1.呈現多樣化材料
試題材料的呈現方式多樣,通過通俗易懂的史料文字、形象直觀的各種圖片、清晰明了的示意圖等手段創設情境。
例如,2009年材料解析題第19題,摘編了《圖說天下》的三段文字,這段史料文筆優美,信息豐富,讓學生在美的感受、理性的思維過程中將所學知識合理運用。
2010年史實辨析題第17題,呈現了漫畫材料(漫畫類)如下:

2.強調能力立意
歷史新課程標準強調“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人文素養”。2008年以來長春市中考歷史主觀性試題對歷史學科能力的考查內容更為豐富,關注學生把握歷史知識的能力、歷史時空意識、歷史閱讀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
2009年組合列舉題第16題“回眸祖國1949年以來的發展歷程”,分別列舉了40年代、50年代、60年代等時代的經典語言,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考查學生對新中國成立60年的重大事件的識記、理解。
2014年材料解析題第22題從西方人的視角呈現關于新中國的重大發展成就,近400字的文字材料增加了學生的閱讀時間,對學生歷史閱讀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3.新史觀特色
隨著長春市中考歷史試題命制的不斷探索,中考歷史主觀性試題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歷史觀角度(即革命史觀或階級斗爭史觀),越來越多體現新史觀特色的試題頻繁出現。長春市中考歷史試題的命制更關注了文明史觀、整體史觀、現代化史觀、生態史觀等新史觀的價值取向。
例如,2014年史實辨析題第21題呈現了關于20世紀世界局勢發展變化的示意圖,學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20世紀世界局勢的變化過程,突出地體現了整體史觀。
4.小短文提升認知
歷史小短文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方向,突出考查學生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恰當表達的歷史習作能力。2008年以來歷史小短文命制經歷了由要求學生把握要點介紹歷史事件,到評述分析某一歷史事件,再到根據材料綜合多個史實、延伸探究、表達個性觀點的發展歷程。
結合上面對主觀性試題特點的分析,筆者認為在實際歷史教學過程中,若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有針對性地加強訓練,則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答題水平。
1.抓住主干夯實基礎
歷年中考命題都會依據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試題難度適中,基本史實與再現仍是考查重點。因此,中考復習時教師應帶領學生反復掌握基礎知識、主干知識,準確歸納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2.梳理歷史宏觀框架
梳理框架、理清線索是考生學習歷史學科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2008年以來長春市中考歷史學科能力考查的重要方面。這就要求考生注意對歷史宏觀知識框架的把握,教師重視專題復習。通過專題復習,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知識歸類,整合教材內容。
3.提升史論結合能力
2008年以來的中考主觀性試題越來越關注考查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中考試題的方向啟迪我們,在日常的教學設計中要注重學生論從史出能力的培養。對于初中生來說,初步的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意識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這種能力不僅是一種學史能力,更是一種有益于學生終身發展的思維能力。
白壽彝.史學概論[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