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騰
摘 要:通過介紹數字化校園的概況、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引出校園建設的建議,從而更好地完善數字化教學。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數字信息;教育環境
數字化校園是以數字信息為基礎,以計算機系統和網絡系統為載體,針對學校教學與管理,對教育教學、管理與服務的信息進行收集、處理、整合、存儲、傳輸、應用,使教學資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的一種教育環境。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核心是為教學服務。
一、數字化校園建設現狀
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針對西部地區,大力傾向西部地區投入大量教育信息化資源,我市在這種對教育利好的大環境中,借助教育信息化的東風,為學校提供了大量的數字化硬件設備,再配合學校近幾年配置的硬件設備,基本實現了校園信息化的硬件支撐。針對教學建設,有教師備課計算機、攝像機、數碼相機、掃描儀及班班通多媒體教室等;針對學生學習有計算機教室、電子閱覽室;針對管理有各處室管理用計算機、打印機、復印機等;綜合網絡環境有服務器、網絡設備等。軟件建設方面,有操作系統、教務管理系統、學籍管理系統、備課系統、教學資源庫、課件制作平臺、辦公軟件、學習軟件等。就目前狀況而言,還存在很多問題亟須解決,下面就此淺議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現狀與相應策略。
二、數字化校園在建設與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1.重硬輕軟,缺乏理論支撐
目前,數字化校園建設中存在重硬件、輕軟件的現象。主要表現在硬件基本配置齊全,但在軟件建設方面投資少,維持基本教學必需的軟件,在數量、品種和質量上都嚴重不足,無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有效發揮。例如,在學生機房中沒有安裝網絡教室管理軟件,教師在上課時無法控制學生的上機行為,導致學生自由渙散,上課時聊天、玩游戲、上網。教師顧此失彼,嚴重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
2.數字化校園建設與應用培訓不配套
近年來,教育主管部門通過招標采購,投放到學校的教育信息化設備越來越多,創造了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環境,但是,由于教師對數字化教學設備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不夠,不適應從傳統教學方法和教學工具突然切換到數字化的現代教育技術,導致建設數字化校園設備處于閑置狀態。例如:“班班通”設備目前已經覆蓋全市各中小學,其配套的系統中包含有大量的教學資源,如計算機、實物展臺、東方中原教學資源庫、白板教學軟件等,正確地使用好這些資源,可以很大程度地減輕教師在備課、教學中的壓力,更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進行直觀教學。但是由于缺少對應的操作培訓,教師在應用技巧上掌握不夠,致使不知道怎樣運用實物展臺展示、講評作業,不明白如何使用直觀的白板繪圖、板書功能。
3.缺乏數字化校園建設專業人員的重視
各中小學校信息技術課時數少,加之又是非考試課目,教育部門和學校不重視計算機相關專業教師的工作。計算機教師就是學校計算機維修工、打字員、教務員、廣播員、音響師、調音師、攝影攝像師,身兼多職的“萬金油”教師,凡是和計算機相關的事務都有計算機教師的影子,誤認為數字校園建設也就是把學校網絡連接起來,
可以上網,就算是數字校園。計算機教師除正常上課外,還要處理紛繁瑣碎的事務,沒有一個專門的人員來針對數字校園的組建與管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校園網的管理工作與維護。
三、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建議
1.重視數字化校園的軟件建設
由于在數字校園建設中偏重硬件建設,而忽視軟件的建設,結果造成大量硬件設備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造成資源的浪費。在這種情況下,應結合學校實際,配置相應的教學資源庫,鼓勵教師編制一定的地方性教學資源及教學課件,在管理方面配置好教務軟件、
后勤管理軟件,組建校園QQ群、校園微信公眾平臺、校園FTP服務器,實現快速即時通訊,教學資源共享的目標。在理論建設方面,一定要從觀念上進行變革,在數字校園建設過程中,要結合教育教學模式的變化,轉變觀念,使數字化校園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
2.加強數字化校園的配套培訓
針對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實際情況,按照“先硬件—再軟件—最后培訓應用”的建設步驟,以服務教學、實現教學數字化為建設核心,加強硬件軟件在教學數字化中的應用培訓。專業教師先學習,熟練掌握設備應用方法,在校內分學科、按類型開展硬件使用方法,軟件的應用技巧,教學資源有效利用、教學設備的合理選擇等方面有針對性地培訓。只有這樣,在數字校園建成之后才不至于
閑置。
3.有目標培養數字化校園建設專業人才
數字化校園建設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和特殊性,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把高學歷、高水平的信息技術人才放在學校數字化建設的第一線,有目標地培養專業素養強的計算機教師,多渠道,多途徑參加各種數字化建設方面的信息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工作。既要對他們進行現代信息技術培訓,也要對他們進行現代教育技術培訓,還要使他們掌握先進的教育觀念。使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現代教育的研究者和開拓者。
參考文獻:
[1]唐盛昌.數字校園引發教學重構[J].中國電化教育,2013(05).
[2]曲世寶.數字校園建設方案設計與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10).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