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要] 在康德的道德哲學中,尊嚴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最高價值??档碌淖饑览碚摻⒃诩兇鈱嵺`理性的道德自由之上,但是康德所理解的尊嚴不僅是一種道德尊嚴,而且從道德尊嚴可以衍生出權利尊嚴。以道德為基礎的康德尊嚴理論,既繼承了傳統的德性尊嚴觀,又具有現代權利尊嚴的特征,這種融合道德和權利的“有道德的權利尊嚴”觀對指引當代人更好地實現有尊嚴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關鍵詞] 尊嚴 道德自律 道德尊嚴 權利尊嚴
[中圖分類號]B8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539(2015)02-0094-05
尊嚴是當代倫理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隨著應用倫理學的興起,特別是生命倫理學的發展,尊嚴成為媒體上頻繁出現的一個倫理學概念。尊嚴有多種表達形式,如生命尊嚴、德性尊嚴、權利尊嚴、民族尊嚴、國家尊嚴和公民尊嚴等。在維護和保障人的尊嚴的名義下各方容易達成共識,但在“何為尊嚴”的問題上,卻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見解,其中,權利尊嚴觀是一種主導的觀點。現代政治哲學的發展推動了權利尊嚴觀的盛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尊嚴”概念更多地與“權利”結合。但是,權利尊嚴觀存在著明顯的非道德化傾向??档碌淖饑览碚撘缘赖伦杂蔀榛A,但不僅僅限于道德尊嚴,由道德尊嚴能夠推演出權利尊嚴,一種“有道德的權利尊嚴”可以幫助人們走出當代社會生活中道德尊嚴和權利尊嚴相分離的困境。
一、尊嚴的基礎:道德自由
在對康德道德哲學的研究中,存在關于尊嚴之基礎的“道德價值”和“非道德價值”之爭。這種爭論主要源于對康德道德哲學的“自在目的”的爭論,即傳統的道德價值理解“善良意志的絕對價值論證”和當代的非道德價值理解“理性存在者的絕對價值論證”??档略谝鋈诵怨街笆紫阮A設了一個前提,即“有理性的本性作為自在目的而實存”。但是康德并沒有對此觀點給予過多的證明,而是直接將其作為人性公式的前提。由于康德自己對“目的自身”的說法比較模糊,這就造成了對此概念的不同認識:基于傳統倫理學的“道德價值”的認識和基于當代政治哲學的“非道德價值”的認識,即有的學者認為自在目的就是善良意志,有的學者認為自在目的只是一般的理性本性。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源于對“有理性的本性”或“人格中的人性”的不同理解。在德語的詞源上,康德所使用的Menschheit既有泛義的人類含義(Human being),也有狹義的人類理性本性??档轮饕獜莫M義上使用這個詞匯,指的是人的理性本性,這在學界是一種共識。但是這種理性本性具體指什么,在學界的分歧卻比較大,有傳統的道德理解方式和當代的非道德理解方式。
傳統的道德理解方式主要是基于對康德的“人身中的人性”的理解。因此,康德所說的“人身中的人性”就與一般的人性不同,也與一般的人格不同,而是人身中的人性或人格中的人性??档滤f的“人格”是跨越兩界的。一個是現象界(現象),一個是本體界(物自體)。因此,人身中的人性或人格中的人性具有雙重性:既作為現象的人性存在,也作為本體的人性存在。康德特別強調人作為“本體的人性”存在的重要性,而這種本體的人性即是指人超感性的自由能力,即道德性。康德明確提出:“人按照其完全超感性的自由能力的屬性,因而也僅僅按照其人性,可以并且應當被表現為獨立于物理學規定的人格性[作為本體的人],與同一個被表現為受鄖些規定所累的主體的人[作為現象的人]不同?!彪m然作為現象的人生活在經驗中,不能擺脫經驗世界。但人有理性,人能通過自己的理性來思考自己的本性,這正是人和動物的區別。作為本體存在的有理性的人,恰恰是具有善良意志的道德自律的人。雖然這里的善良意志可能僅僅是一種原初稟賦和可能性,但純粹理性的實踐使命就是產生善良意志并使其實現出來。在康德倫理學陣營內,這種將“理性”與“善良意志”等同的觀點普遍存在。一些康德學者通常認為,康德相信“作為目的的理性存在者”的價值依賴于這種存在者擁有一種善良意志。康德專家帕通(Paton)在The Categoricallmperative中明確談道:“目的本身必須……是一種自存之物,而不是某種為我們所創造的東西。因為它擁有絕對的價值,我們已經知道它必須是什么東西即必須是一種善良意志?!绷硗鈨蓚€康德學者迪安(Dean)和森森(Sensen)分別在TheValue of Humanity in Kant's Moral Theory和Kant's Coneption of Inner Value中都堅持認為,善良意志具有絕對價值,是人的尊嚴根據。
當代的非道德理解方式主要是將人性基于康德的“理性設立目的”的能力來進行闡釋。無論是在《道德形而上學原理》還是在《道德形而上學》中,康德都多次將人性界定為設定目的的能力。在《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中,康德把這種自在目的解釋為人的理性本性,而人的理性本性與動物性的區別正在于它為自己設立了目的。隨后,在晚期的《道德形而上學》中,康德非常注重對“目的”的論述,“目的是自由任性的一個對象,其概念規定任性去采取一個行動(由此那個對象被產生出來)。因此,每一個行動都有其目的,而且既然自己不使其任性的對象成為自己的目的,就沒有人能夠有一個目的,所以,擁有行動的一個目的,這是行動主體的自由的一個行動,而不是自然的一個作用”。可見,康德所論述的目的,更是在自然和自由的區分意義上,強調人的行為的目的性,人具有自由選擇的能力,而不受制于自然本性。康德進一步從人與動物的區分上闡釋了人設定目的的能力,“人有義務:努力脫離其本性的粗野,脫離動物性(行為上的),越來越上升到人性,唯有借助人性人才能為自己設定目的;通過教導來彌補其無知,糾正其失誤,而這不只是他的其他方面的意圖的技術實踐理性(技藝)建議給他的,而是道德實踐理性絕對地命令他這樣做,并且使這一目的成為他的義務,以便和他身上的人性相稱”??档略谶@里所強調的人為自己設立目的的能力,確實像伍德(Wood)和考斯佳(Korsgaard)所主張的那樣,并不僅僅局限于道德上的設立目的的能力。而是理性一般的設立目的的能力。伍德認為,康德在人性公式中所強調的人性(Menschheit)正是介于人的動物性和人格性中間的人性稟賦,“理性本性的整體構成了這樣的一種目的。去保存、尊重理性本性就是去保存和尊重他的一切方面的能力,而不僅僅是設立和遵守道德律的道德能力”??妓辜颜J為,既然我們通過理性來設立目的,那么我們之所以選擇某個對象作為目標,肯定是因為我們認為該對象是值得追求的,或者說是好的。這樣在設立目的的過程中,被選擇的對象就有了客觀價值(即有用的或善的),而我們作為理性的存在者具有一種“賦予價值的地位”(a value-conferring starus)。這種人的理性設立目的的能力,在一定意義上論證了人克服動物性自然本性的偏好和粗野,能夠自由選擇、自我設立目的的能力也是人的理性人性和動物性本性的一個本質區別。
由此可見,康德的人性概念既包含作為現象的人的“理性設立目的”的能力,也包含作為本體的“超感性的道德自由”的能力。雖然康德看到了人性的雙重存在。即作為“現象”的人性存在和作為“本體”的人性存在,但現象界的人性更是指人的自然本性,而在康德看來,只有本體界的人性才可能把人當作獨立的人格尊重,從而尊重人的自由。人作為一種有生命的存在物,具有動物性的稟賦;人作為一種有生命的同時又是有理性的存在者,具有人性的稟賦;人作為有理性的同時又能負責任的存在者,具有人格性的稟賦。因此,人經歷了從動物性、理性上升到人格性的過程,康德把人格性稟賦作為比動物性稟賦和人性稟賦更高的狀態。人不僅需要從動物性上升到理性,還要從理性上升到人格性。雖然康德很強調人的人性稟賦以及它在人的生命活動中的作用,但它卻不是最高的人生狀態。在人的人性稟賦之上,人還具有人格性稟賦??档聫娬{,不能將這種人格性稟賦看作已包含在前一種稟賦的概念之中,而是必須把它作為一種特殊的稟賦來看待。因為從一個有理性存在者具有理性這一點,并不能證明這種理性必然包含著人格性稟賦。這種稟賦更體現為接受和敬重道德法則,把道德法則當作人性自身圓滿的要素。盡管人性中具有自由選擇的獨立性,使其區別于動物性的任意,但這種自由選擇可能是向善的,也可能是向惡的,只是一種消極意義上的自由,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档抡J為,只有道德自律性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自由。這種道德自律性體現了人的“人性的人格性”,是更高的向善的人生狀態。“理性設立目的”的能力是一般理性的運用,而“超感性的道德自由”能力是純粹實踐理性的運用。康德認為“那些構成事物作為自在目的而存在的條件(純粹實踐理性的自由)的東西,不但具有相對價值,而且具有尊嚴……所以,道德就是一個有理性東西能夠作為自在目的而存在的唯一條件,因為只有通過道德,他才能成為目的王國的一個立法成員。于是,只有道德以及與道德相適應的人性,才是具有尊嚴的東西”。在康德那里,尊嚴的基礎是基于純粹實踐理性的“超感性的道德自由”能力。
之所以產生以上關于康德“自在目的”的“傳統的道德價值”和“當代的非道德價值”的不同理解,主要是因為兩者要么過度強調“善良意志”概念,要么過度強調“理性設立目的”概念,結果造成了道德尊嚴和權利尊嚴的當代分野。康德的尊嚴理論的基礎既不是完全基于“善良意志”,也不是完全基于“理性設立目的的能力”,而是基于“人格中的人性”的道德自由。因此,康德的尊嚴理論建立在純粹實踐理性的“道德自由”基礎之上,在根本上是一種道德尊嚴理論。
二、如何由道德尊嚴推出權利尊嚴?
從以上對康德尊嚴理論之基礎的討論可知,康德的尊嚴觀雖然建立在純粹實踐理性的“超感性的道德自由”之上,但在康德那里,道德尊嚴和權利尊嚴不可分割??档碌淖饑兰仁且环N道德尊嚴,也是一種權利尊嚴,能夠在道德自由基礎之上推出權利尊嚴。
雖然人作為現象的存在具有一般理性能力,能夠自我設立目的,區別于動物性的存在,但這種“遵循自然概念的實踐”(技術的實踐)并不足以賦予人至高無上的內在價值,成為人的尊嚴的根據。在康德看來,真正意義上的實踐更是“遵循自由概念的實踐”(道德的實踐)。自由選擇屬于一般實踐理性,只有自由意志才屬于純粹實踐理性。自由選擇雖然具有擺脫感性自然因果性的獨立能力,但它不能擺脫經驗感性的欲求、偏好和目的等因素的制約,最終只是將理性作為工具和手段,從而實現自己的經驗目的。相反,自由意志本身則是超感性的,不受感性的干擾,聽從理性的命令,從而實現了實踐理性的自律。這種超感性的自由能力即道德性,是純粹實踐理性的能力,是人作為“本體人格”的體現。因此,正是有理性的人的純粹實踐理性的道德自由或道德自律才使得人自身具有尊嚴,這種尊嚴的體現就是人作為目的王國的成員能夠自我立法,“唯有立法自身才具有尊嚴,具有無條件、不可比擬的價值,只有它才配得上有理性東西在稱頌他時所用的尊重這個詞。所以自律性就是任何理性本性的尊嚴的根據”??档峦ㄟ^有理性存在者的道德立法能力,賦予了立法者以道德主體的地位,確立了人的尊嚴。顯然,康德的尊嚴理論繼承了傳統理性主義的德性尊嚴觀,但與傳統理性主義不同的是,康德把人的自由提升到更高的地位,把“道德”與“自由”相聯,將理性自由作為道德生長和發展的基礎。
雖然康德將尊嚴建立在純粹實踐理性的道德自律之上,但是否能說康德的尊嚴理論僅僅限于道德尊嚴,能否從道德尊嚴推出權利尊嚴?康德的道德性而上學體系,除了德性學說,還包括權利學說。康德試圖通過純粹理性建立權利的形而上學,將其作為道德形而上學的一部分,其權利學說依然以道德為基礎。另外,從康德對責任的劃分中也可以看出康德對責任和權利之內在關系的理解。在《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中,按照對象和完全性,康德將責任劃分為對自己的責任和對他人的責任,完全的責任和不完全的責任。其中,法權責任屬于對他人的完全責任。在晚期的《道德形而上學》中,康德由人性公式推演出兩種主要的責任:權利責任和德性責任??档碌淖饑览碚撊绾螐牡赖伦饑姥苌鰴嗬饑??
首先,康德的純粹實踐理性的道德自由在法權論中的體現,恰恰是由純粹實踐理性的內在自由引申出來的外住自由。正像人既作為“本體”存在亦作為“現象”存在一樣,人亦具有兩種理性。作為“本體”存在的人,具有純粹實踐理性;作為“現象”存在的人,具有一般實踐理性。在思想邏輯上。雖然純粹實踐理性的道德自由是尊嚴之基礎,但并不是與一般實踐理性全無關系。這種超感性的自由能力先天地存在,但其實現卻需要從“一般的實踐理性”上升到“純粹實踐理性”,即由“理性”上升到“人格性”。一般實踐理性的自由選擇能力恰恰是人的精神性的第一個層次。而純粹實踐理性的自由意志能力才是人的精神性的第二個層次。特別是一般實踐理性的設定目的能力,恰恰為康德進入法權論奠定了基礎,這也是當代政治哲學將康德的道德哲學理論作為思想資源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僅僅將這種設立目的的能力理解為道德上的善良意志,就忽略了康德的法權哲學的維度,窄化了其道德哲學的思想空間。
其次,如果想進一步回答康德的尊嚴理論是如何從道德尊嚴過渡到權利尊嚴的,還要解決尊嚴的普遍性與平等性問題。建立在理性主義基礎上的康德尊嚴理論將面臨以下的詰難:康德的尊嚴理論是建立在理性主義基礎上的德性尊嚴觀,這是否表明其尊嚴理論具有傳統的精英式色彩,即只有有理性能力或有德性的人才具有尊嚴,從而成為一種不平等的精英式尊嚴觀?當代生命倫理學的發展對康德的尊嚴理論構成了挑戰和威脅,例如,無理性或只具有潛在理性的人,即那些沒有或尚不具備理性人格的人,他們是否具有尊嚴?康德如果生活在今天,應該如何回應以上的問題?由于受到啟蒙運動和盧梭的影響,康德所建立的尊嚴理論強調普通人同樣具有尊嚴,主張一種平等的尊嚴理論,這一點從盧梭對康德的影響可以看出,盧俊使康德學:會了尊重人性,不僅注意到精英,而且注意到普通人。那么,康德建立在理性存在者道德自律基礎之上的尊嚴理論如何具有普遍性,使得普通人也具有尊嚴?這是康德不得不繼續回答的問題??档碌慕鉀Q方式是通過提出道德的最高原則——絕對命令來論證自律的普遍性,通過論爭自律的普遍性來實現尊嚴的平等。這種有理性存在者的自律并不是某一個或某些理性存在者所具有,而是所有理性存在者皆具有,因此,康德所使用的“理性”更是一個大寫的人類理性,具有同一性和普遍性。正是這種理性的同一性和普遍性,使得每一個有理性的存在者都有可能成為道德主體,而且這種能力并不一定是一種實現的能力,它有可能作為一種潛在的先天的向善稟賦而存在??档碌淖饑览碚摼哂衅毡樾砸饬x,無論是現實的具有理性的人,還是暫時失去理性的人,抑或是具有潛在理性的人,他們都具有尊嚴。建立在純粹實踐理性的道德自由之上的康德尊嚴理論,包含了尊嚴的普遍性和平等性的內容,使得從道德尊嚴推演出權利尊嚴成為可能。
最后,康德在道德自由的基礎上,從道德尊嚴推出權利尊嚴,最后形成了一種“有道德的權利尊嚴”。這種“有道德的權利尊嚴”對當下人權與尊嚴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三、有道德的權利尊嚴
康德的尊嚴理論既帶有傳統的德性尊嚴觀特色,同時又吸納了近代啟蒙思想的權利尊嚴思想,他力圖融合傳統的德性尊嚴觀和現代的權利尊嚴觀。關于康德尊嚴理論基礎的“善良意志的絕對價值論證”和“理性存在者的價值論證”,分別從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的不同向度來理解康德的尊嚴觀,結果造成了康德的倫理學尊嚴概念和政治哲學尊嚴概念的割裂,要么只強調康德的倫理尊嚴觀或德性尊嚴觀,要么只強調康德的政治尊嚴觀或權利尊嚴觀。這種單向度的理解造成了傳統德性尊嚴觀和近代權利尊嚴觀的分離,由此發展出并不相容的倫理學意義上的尊嚴觀和政治哲學意義上的尊嚴觀。傳統倫理學意義上的尊嚴觀更傾向于把尊嚴概念作為倫理學概念,尊嚴是指人的理性的完善和德性的實現;而當代政治哲學意義上的尊嚴觀則把尊嚴概念作為脫離道德的政治概念,尊嚴更是一種權利尊嚴觀。前者強調的是義務與德性,而后者強調的是權利與正當。
隨著自由主義思想家對康德道德學說的“康德式”發展,康德政治哲學意義上的尊嚴觀在當代得到了更大程度的闡釋,而康德倫理學意義上的尊嚴觀被有意或無意地忽略,出現了尊嚴觀的非道德化傾向。羅爾斯、諾齊克等自由主義思想家在強調法權和自由的同時,貶抑了自在目的的道德性。這種與“權利”相結合的尊嚴觀主導了學術界的相關理論研究和普通人的日常道德生活。以權利為核心的尊嚴觀更加強調權利和正當,而忽視義務和責任,權利甚至成為一種“無責任的權利”。它的推理方式是“我應該擁有什么”,而不是“我應該做什么”。當人們疾呼“有尊嚴的生活”的時候,首先要求的往往是國家、社會或制度能夠為我們爭取和維護基本權利做些什么。這種權利尊嚴觀發展的結果是,權利邊界的擴大和權利語言的濫用,相反,責任和德性的重要性被遮蔽。這種權利尊嚴觀體現在對“人權和尊嚴”的關系問題上,將作為權利之一的“人權”作為尊嚴甚至是道德的基礎,抽象的人權觀念成為尊嚴的當然前提。
雖然康德的尊嚴理論包含著權利尊嚴,但是康德的權利是基于道德責任的權利,是一種“有道德的權利”。康德以道德自律為尊嚴奠基,但絕不是說僅僅“有道德的人”或“有德性的人”才具有尊嚴,相反,其尊嚴具有普遍性和平等性,不只是有理性或有道德的人具有尊嚴,具有潛在理性和無理性的人同樣具有尊嚴??档隆坝械赖碌臋嗬饑馈钡闹黧w不僅作為“權利主體”而存在,更作為“道德主體”而存在,是一種“我應該怎樣做”的權利推理方式。有尊嚴的生活首先是把自身當作獨立的人格看待,并且對自身提出道德自律的要求。如果理性的存在者能夠達到道德自律,這是一種德性尊嚴的體現;如果理性的存在者沒有完全達到道德自律,就需要一種權利尊嚴來限制和約束其行為。這種權利尊嚴不只是自我權利資格的維護,更是自我與他人自由的相容,還包括不侵犯他人的權利。在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體系中,人的實踐的生命活動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既包括德性生活,也包括政治生活,因而是一種“道德政治”的實踐生活。在學理邏輯上,道德作為尊嚴的基礎,從道德推出正當(權利),但在生成邏輯上,人卻是由政治生活到德性生活,由正當上升到德性。因此,康德融合了德性尊嚴和權利尊嚴的尊嚴理論是一種“有道德的權利尊嚴”,對“如何實現尊嚴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責任編輯:馮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