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奇岸 林津如
[摘要]企業作為經濟實體,其慈善行為往往會在謀利動機的影響下出現不符合倫理要求的情況。然而,企業慈善行為符合倫理合理性具有應然性。這種應然性包含在企業慈善行為的本質、特征和功能之中。從本質看,作為道德行為的企業慈善行為應該符合自覺主動性、平等性、非牟利性的利他性等倫理要求;從特征看,企業慈善行為也應該符合慈善內涵所蘊含的普遍仁愛、自覺主動性、非牟利性的利他性等倫理要求;從社會功能看,企業的慈善行為應該符合社會保障功能所蘊舍的對人的尊嚴的維護、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對所有人的仁愛等倫理要求。
[關鍵詞]企業慈善行為 倫理合理性 應然性
[中圖分類號]B82-0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539(2015)02-0114-04
企業慈善行為是指企業為增加人類的福利,自愿地將其有權處分的合法財產贈送給社會中遇到災難或不幸的人,不求回報地提供幫助和救濟,開展社會公益事業的行為。企業慈善行為無論是從其本質、特征還是從其功能方面來看,都蘊含著與之相應的特定倫理要求。企業的慈善行為應該符合這些特定的倫理要求,即企業的慈善行為具有倫理合理性的應然性。然而,企業作為經濟實體,其從事慈善行為的動機很難擺脫牟利性。在牟利動機影響下的企業慈善行為往往會缺乏自覺主動性而導向功利性取向。為此,基于慈善行為本身的視角,從理論上探討企業慈善行為為何應該符合特定的倫理要求以及應該符合哪些倫理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企業慈善行為的本質及其倫理合理性要求
企業慈善行為在本質上是一種道德的行為,道德的行為即符合一定社會的倫理要求的行為。作為一種道德的行為,這種企業的慈善行為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倫理要求,否則就會與其本質相背離,失去其合理性。
(一)企業慈善行為的本質——道德的行為
企業慈善行為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中的道德責任的行為,因而從本質上看,企業的慈善行為是企業實施的道德行為。
企業慈善行為作為道德的行為本質上是由企業的社會角色決定的。從社會角色來看,企業是由很多單個的人組成的依靠社會而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組織。一方面,企業是集體組織,是社會的法人,它的生存和發展與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相比較,需要利用更多的社會資源,對社會環境的破壞也更多,而且企業有可能利用了本該屬于社會中其他一些人的資源,所以企業要對社會履行更多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企業的生存離不開社會,企業是由很多單個的人組成的,其員工也是生活在社會中的個人,企業與社會中每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如果人們都生活在一個很惡劣的環境中,企業及其員工也無法生存。因此,企業作為社會組織,除了履行法律賦予它的社會責任以外,還應該自覺地履行道義上應該履行的責任。而如果企業自覺自愿地從事慈善行為,就是一種道德的行為。因為道德的行為是指行為主體在一定的道德意識的支配下自覺主動地選擇而發生的有利于社會或他人的行為。自覺主動性、非牟利性的利他性等就是道德的行為內在的倫理要求。所以企業的慈善行為從本質上來看是一種道德的行為。
(二)企業慈善行為的倫理要求
既然企業慈善行為就是企業實施的道德的行為,那么,企業慈善行為就應該符合其作為道德的行為的倫理要求,即自覺主動性、平等性、非牟利性的利他性等倫理要求。
1 自覺主動性。企業慈善行為的自覺主動性是指企業履行慈善行為是出于對慈善行為本身及其意義的認知、認同而自愿、主動地進行的,并且這種自愿被內化為企業自身的一種自覺。企業慈善行為之所以要符合自覺主動性的倫理要求,是與企業慈善行為作為道德的行為的性質相一致的。任何一種道德行為本質上就是一種自覺主動的行為,具有自覺主動性的倫理特征。同樣,企業慈善行為作為一種道德的行為,是企業自覺主動地選擇和進行的,是自己賦予自己的一種責任。企業是否履行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履行這種責任,主要取決于企業對慈善行為的道德意義、社會意義的認知和認同程度。因此,企業慈善行為作為一種道德的行為應該符合自覺主動性的倫理要求。當然,企業就其自身而言并不是自然人,企業慈善行為的自覺主動性并不表現為自然人的那種心理方面的自覺自愿和主動,但企業作為由許多自然人構成的集合體,其慈善行為的自覺自愿性表現為:企業是否從事以及如何從事慈善行為的決策和行動是由企業集體或代表企業的領導層主動地進行的,而非受到外界強制力的影響或壓力而進行的。
2 平等性。企業慈善行為作為一種道德的行為,應該體現平等性的倫理要求。因為慈善行為作為道德的行為是自覺自愿的行為。是慈善主體出于對困境中的同類表示友愛之情而實施的行為,是對其所受的災難的同情。這種友愛和同情并不以降低受贈方的人格和尊嚴為起點,也不以捐贈者捐贈的數量為衡量愛心多少的尺度。因而,這種平等性體現在兩個方面:(1)慈善主體與慈善對象之間的平等性。不管是企業的員工還是作為集體的企業,其作為慈善主體與慈善的對象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其對受贈者予以了捐贈并不意味著受贈并在人格上低于捐贈者,或要求受贈者臣服于該企業或企業的員工,聽從該企業或其員工的指揮和安排。(2)作為慈善主體的企業之間的平等。即作為捐贈豐體的每個企業都是平等的。這種平等并不是說住慈善捐贈款項方面要捐贈同等的數量,而是指何個企業具有同等的捐贈權利,具有自由決定本企業捐贈數額、類別的權利。不能規定企業捐贈的數額必須與企業自身的利潤大小掛鉤,也不能規定企業盈利低就少捐贈,盈利高就多捐贈。每一個企業作為社會責任的道德主體,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作為慈善主體的企業不管其捐贈款項的數額大小,都表達了對受贈者的友愛、同情,同樣值得尊重。
3 非牟利性的利他性。企業慈善行為的非牟利性的利他性是指企業從事慈善行為主觀上是為了利他,但利他不是為了提升企業的知名度,增強企業的社會信譽,使企業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從而謀取企業自身的利益。
企業慈善行為之所以要符合非牟利性的利他性倫理要求,主要是由企業慈善行為作為道德的行為的性質決定的。因為企業慈善行為作為一種道德的行為,是企業道義上應當履行的社會責任,企業用于慈善的款項和服務是用來幫助禮會巾的困難人群,用于表達對受贈者的友善和愛心,而不是作為企業的投資,所以企業的慈善行為不能夠以營利為目的,因而不應該具有牟利性。
國外的研究將企業的慈善行為作為企業發展的一種戰略,這雖然對激發企業從事慈善行為有職極的意義,但如果企業從事慈善行為的動機是出于企業自身的利益,那么這種行為就可能導致不道德的行為,從而喪失其倫理合理性。
當然,社會大眾可能會通過社會輿論的贊許性宣傳、對企業產品的青睞等方式嘉獎企業的慈善行為,從而使企業慈善行為轉化為有價值的資產,實現慈善公益和企業目標的雙贏。然而,即使企業得到消費者的青睞、政府的減稅、社會的認可等嘉獎,提升了自身的競爭力,這種利益也是社會和公眾自愿賦予企業的,而不應該是企業主動謀求的。如果企業懷著要求回報的動機去從事慈善行為,就會變成偽善。
由上述三個方面可見,企業的慈善行為既然在本質上是一種道德的行為,就應該符合自覺主動性、平等性、非牟利性的利他性等倫理要求。只有符合這些倫理要求的企業慈善行為才能夠真正符合其倫理合理性。
二、企業慈善行為的特征
及其蘊含的倫理合理性要求
雖然企業的慈善行為從本質來看是企業從事的道德行為,但企業的慈善行為始終是以慈善的特征表現出來的。企業慈善行為的特征更要求其符合倫理的合理性。
(一)企業慈善行為的特征
企業慈善行為與個人慈善行為相比,除了在從事慈善行為的主體、參與方式、操作方式方面具有自己的特征之外,還具備兩個極大地影響著社會風氣的慈善特征。
1 企業慈善行為的慈善是涉及較廣領域和范圍的慈善。個人從事慈善行為的范圍往往只限于那些社會中遇到災難或不幸的人,關注的問題領域一般也限于資金和實物方面,對于其他領域的關注度非常有限。而企業在慈善方面關注的問題領域則較廣,既關注濟貧賑災,也關注教育、文化、體育、科學普及,同時也關注環境保護、人類的健康等方面。
2 企業慈善行為的慈善是影響及受關注度較高的慈善。一般來說,企業慈善行為的影響及受關注度要比個人慈善行為的影響及受關注度高。這是因為:首先,企業是社會性的組織,因其產品和服務而被公眾所熟知,因而其行為受公眾的關注度要比一般的個人高;其次,企業慈善行為的捐贈力度一般要比個人大;最后,企業的慈善行為被看成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中的道德責任。所以企業作為盈利的組織,有能力也有義務履行慈善責任,如果企業不從事慈善活動,或是從事的慈善行為是不符合倫理要求的偽善行為,就不僅會影響人們對企業的信任,也會影響人們的社會安全感,因而,企業慈善行為在功能上可以成為良好社會風尚培育的載體。
企業慈善行為的以上兩個方面的慈善特征,決定了企業慈善行為應該符合一定的倫理要求,即符合倫理合理性。
(二)企業慈善行為蘊含的倫理合理性
企業慈善行為的慈善特征應該包含以下兩個方面的倫理要求:一方面,慈善行為者應該具備仁慈善良、關懷他人、富有同情心、樂善好施的高尚品格,即普遍仁愛的精神;另一方面,慈善行為應該是行為者自覺自愿、主動從事的非牟利性的利他性的行為。因此,慈善特征表現出來的企業慈善行為也應該符合普遍仁愛、自覺主動性、非牟利性的利他性等倫理要求。只有符合這些倫理要求的企業慈善行為才具備倫理合理性。
三、企業慈善行為的功能及其倫理合理性要求
(一)企業慈善行為的社會保障功能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把慈善事業界定為與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企業慈善行為是社會慈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也是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部分,應該具備社會保障的一般功能。
社會保障的功能可以從社會保障的定義中得出。“社會保障是國家和社會通過立法,采取強制手段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形成社會消費基金。對由于年老、疾病、傷殘、死亡、失業及其他災難而使生存出現困難的社會成員,給予物質上的幫助,以保證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系列有組織的措施、制度和事業的總稱。”由社會保障的定義可見,社會保障具有保證人們在災難面前依然能夠維持其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要的保障功能。而企業的慈善行為,正是通過采取一系列有組織的或自發的措施和活動,給那些由于年老及其他災難發生而導致生存困難的社會成員提供物質等方面的幫助和救濟,以保證他們在災難面前依然能夠維持其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要。因此,企業慈善行為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也具備社會保障的功能。
(二)企業慈善行為社會保障功能發揮的倫理合理性要求
社會保障作為社會的中層制度安排,與所有的制度安排一樣,其建立和運行必須體現正確的倫理理念,符合一定的倫理要求,才能夠具備倫理合理性。企業慈善行為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要發揮社會保障的功能,也必須符合一定的倫理理念和倫理要求,即應具有倫理合理性。
社會保障本身所應該蘊含的倫理內涵和倫理要求,既包括對人的尊嚴的維護,也包括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對所有人的仁愛。
1 維護人的尊嚴。維護人的尊嚴之所以是企業慈善行為必須遵守的倫理要求,是由企業慈善行為的社會保障功能決定的。社會保障主要是通過采取一系列有組織的措施和制度,對那些由于年老、疾病、傷殘、死亡、失業及其他災難發生而使生存出現困難的社會成員予以物質上的幫助,以保證他們在災難面前依然能夠維持其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要。社會保障的這個功能實際上是對人的尊嚴的維護。因為人雖然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一體,但人首先是具有自然屬性的人,如果人的自然生命無法得到保障,就談不上人的社會屬性的保存,更無法保證人的尊嚴。
社會保障對人的尊嚴的維護是對所有人的尊嚴的維護,這種維護是不分種族、性別、年齡、職業、能力的,這是由社會保障設立的出發點來決定的。從社會保障的功能來看,其直接功能是對弱勢群體生存權利和尊嚴的維護,其間接功能實際上是為了化解由貧富差別所導致的矛盾,防止弱勢群體由于生活所迫對社會產生的危害。因為貧富差距會激化社會矛盾,一旦矛盾沖突發生,人的尊嚴就會受到損害。因此,社會保障實際上是為了保障每一個人的尊嚴,而不是單單為了困境中的人的生存權利或者富人的安寧。可見,企業慈善行為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應該體現維護每個人的尊嚴的倫理要求。
2 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追求社會公平正義之所以是企業慈善行為社會保障功能的倫理要求,是由社會保障的功能所決定的。從社會保障的功能來看,它主要是通過自身獨特的運行機制來實現對弱勢群體的保護,以緩解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給社會群體帶來的實質不平等,保證每個公民在基本生活需要、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得到公平的機會。因此,社會保障如果不能體現基本的公平理念,就沒有存在的倫理合理性。企業慈善行為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要發揮其社會保障的功能,同樣也應該以公平作為其倫理追求,否則就難以發揮其社會保障的功能。
3 對人的普遍仁愛。仁愛之所以是企業慈善行為社會保障功能的倫理要求,是由社會保障沒立的目的和企業慈善行為的特征決定的。社會保障設立的目的是社會對遭遇災難的人的一種幫助,這種幫助不是來自親屬間的義務性的幫助,而是社會或社會中的其他人對受災者實施的非義務性的幫助,它體現了人對人的一種仁愛和友善,因而應該體現仁愛的倫理要求。從企業慈善行為的特征來看,企業慈善行為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更應該體現仁愛的倫理精神。因為企業慈善行為是企業作為慈善主體對社會中的受災者予以的不計回報的捐贈行為,即非牟利性的利他行為,它是企業領導及其員工出于對他人的仁慈友善之情而自覺主動地實施的行為,體現了他們的普遍仁愛精神。因此企業慈善行為從功能上說應該體現仁愛的倫理精神和倫理要求。企業的慈善行為電只有符合這些倫理要求,才具備倫理合理性。
責任編輯:李建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