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輝
【摘要】影視作品作為一種藝術作品,將其運用到中職語文教學中,能夠較大的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文學作品的氛圍,從而能夠輕易突破學習中的重難點,并能達到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目的。從影視作品特有的視覺和聽覺特點來看,能夠更好的增強學生對語文的記憶效果。
【關鍵詞】影視作品中職語文興趣文化素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影視作品作為一種藝術作品,反映了國家的語言文化、生活習俗以及價值觀等方方面面。將其運用到中職語文教學中,就是以具體的文學作品為教學對象,通過視聽方式及其他輔助手段對文學作品進行欣賞和評價,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閱讀文本和觀看影視作品的選擇并不是兩難的,大部分情況下學生以后者為樂,無論原文是多么深遠優美,但在影視作品面前都顯得蒼白,毫無說服之力,而影視作品帶給學生的輕松和愉悅卻是難以掩蓋的,這正是子曰:“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實踐。學生看一遍書談感受,往往是疏漏百出,而看一遍電影卻可以讓每一名學生津津樂道。利用影視作品的優勢為語文教學服務,是中職語文教學的有效手段。那么,影視作品對中職語文教學有哪些作用呢?
一、影視作品的展現形式直觀生動,尤其是技術的進步使影視作品日益精美,觀之如臨其境,記憶深刻,把它與中職語文課堂結合起來,能夠較大的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影視作品能形象、生動地給人知識、智慧和經驗,陶冶人的情操,這是單純文字學習不能匹敵的。學生對一些影視臺詞可以倒背如流,運用時信手拈來,在轉述影視內容時繪聲繪色,可謂口若懸河。這是因為學生對此感興趣,而興趣又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如學習陸游的《訴衷情》時,由于學生對作者的了解僅限于書本上較少的文字介紹,對于詩人在什么情況創作的這首詞以及詩人的愛國情懷很難從簡單的文字中感受到。于是上課時,我播放了《陸游書巢勤學》動畫影視,陸游與父親的精彩對白、劇中人物惟妙惟肖的表情、激情昂揚的音樂背景這些很好地展現了陸游的勤奮與報效祖國的偉大品質,對學生們學習《訴衷情》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二、影視作品中的音樂和畫面共同營造的氛圍,能更好地讓學生感受到文學作品的氛圍,重現課文畫面,起到輕松突破課文重難點的作用。
例如在教授《做個唐朝少年郎》一文時,學生對于“唐朝”以及“少年郎”這些概念是比較模糊的,特別是作者是位現代女性,她為何要“到唐朝做一位少年郎”這一難點使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于是在講述這篇課文時,我將《唐朝少年》這一部影視作品中的部分片段展示給學生,劇中講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五位身世不同、各懷絕技的少年流落長安、闖蕩西域的故事。整個故事發生在大唐盛世的背景下,既有盛唐大氣繁華的都市景象,又有少年郎灑脫不羈的寫照,好看好玩,耐人尋味,瞬間將學生與唐朝的距離拉近,使他們感受到作為唐朝少年郎的恣肆豪爽,毫無羈絆的美好時光,令人不禁羨慕起“唐朝少年郎”,這樣就很輕松地將課文的難點突破了。
三、影視作品能夠使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產生共鳴過程中,讓他們感受真實有生命的課文情景,將抽象變為生動,從而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提高了學習語文的效率。葉浪筆下的《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把地震中頑強的人們身上體現的中華民族偉大力量和崇高精神展示的淋漓盡致,可學生閱讀后只能憑著蒼白的文字在頭腦中想象災難帶給人們的傷痛,我想讓學生真正感受那種震撼心靈的堅持與偉大,并能將這首詩銘記于心,于是將《人民至上》這部紀實影片播放給學生看。地震中一幕幕震撼心靈的場景伴隨著低沉的音樂出現,黨和政府以及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奮起抗震救災的過程,深深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在震撼和感動中學生們很快地完成了背誦全詩的學習任務。
四、影視作品能使學生在觀賞過程中,開闊眼界,并從心靈上感受愉悅,從而起到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作用。語文學科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主要靠平日的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如學習《論語》五則時,學生對于孔子的思想及學說了解不夠深刻,結合《孔子》這部影片,學生不僅認識了孔子,還知曉了中國歷史上一個氣勢磅礴、輝煌燦爛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有戰爭、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中國史稱為“春秋時代”。由此可見,影視作品不僅開闊了學生視野,而且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
五、影視作品也會給學生學習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和作用,比如影視對學生有著無窮的誘惑,甚至沖擊了一些學生的學習,影響了他們的成長。但教師們可以對學生加以正確地引導,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影視文化中,增長語文知識,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
總之,影視作品的介入活躍了中職語文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影視作品也成為語文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更好地為語文課堂教學增添新的光彩。
參考文獻
[1]謝錫金,倪文錦.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6.
[2]王艷.合理利用多媒體優化語文教學[J].科技信息,2011(32).
[3]歐陽代娜,等.語文基礎模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3).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