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在重慶方言中主要粘附在表人、表時間的名詞和表方式的短語之后,用作指人物、指時間和指行為方式的類別標記。本文主要對重慶方言詞綴“家”的用法進行分析和解讀。
【關鍵詞】重慶方言;詞綴;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家”在重慶方言中主要粘附在表人、表時間的名詞和表方式的短語之后,用作指人物、指時間和指行為方式的類別標記。本文主要對現代重慶話中詞綴“家”的用法進行梳理、分析和解讀。
一、用于表人的名詞之后
1.“家”附加在某些表特征的人物名詞之后,強調某一人物特征類別。常見的有:
性別特征:男人(兒子)家,男娃兒(兒娃子)家、姑娘(女娃子、妹娃兒)家,婆娘(婦人)家、大男人(大兒子)家、大姑娘家
年齡特征:大人家、娃娃(兒)家,崽崽家、小娃兒(細娃兒)家
身份特征:徒弟娃兒家、學生家
在一定的語境中,附加在表性別、年齡和身份人物名詞之后的“家”,主要起著暗示或強調的作用,即表明這一類人本來就具有或者應該具有某種特征、品性和行為,往往帶有評價、批評、勸誡的態度和貶義的感情色彩。例如:
(1)婆娘家,頭發長,見識短。
(2)男人家,要吃得苦才有出息。
(3)妹娃兒家,說話莫粗聲垮氣的,秀氣點嘛!
(4)一個兒子家,留個長頭發,我還默倒是個女的吔。
(5)大人的事,細娃兒家莫管。
(6)你一個才出師的徒弟娃兒家,做得來個啥子喲!
或作“家家”。這種格式常跟語助詞“的”連用,且多用在帶有否定意義的語境中,強調的意味更重,貶義的感情色彩更濃。例如:
(7)姑娘家家的,說這種話,也不害臊?
(8)男娃兒家家的,來不來就哭,沒得志氣。
(9)你一個大人家家的,跟個娃兒斗氣,太不像話了喲!
表人的名詞后附加“家家”這種格式,不應看著是虛語素“家”的重疊,而是第二個“家”附在“名詞+家”這個結構之后,“名詞+家”本來就強調了人的類別,后面再用一個“家”,就具有更著重強調和突出人的類別的作用[1]。從語法功能上看,表特征人物名詞后附加“家”或“家家”這種格式,因為強調類別,主要用于泛指,不用于專指具體個人。
2.“家”附加在某些表關系的人物名詞之后,強調某一人物關系類別。常見的有:
血緣關系:弟兄家、夫妻家、妯娌家、姊妹家、娘母家、兄嫂家
社會關系:朋友家、外人家
“家”附加在表人物關系名詞之后時,主要暗示或強調具有這種關系的人們之間本來就具有或者應該具有行為和表現。例如:
(10)夫妻家,打架斗嘴是常事。
(11)你們娘母家(母親和子女之間)家,何必斤斤計較嘛?
(12)妯娌家老是打架角孽的,別個笑話!
(13)不要老說客氣話哈,你我又不是外人家。
二、用于表時間的名語之后
“家”附加在某些表時間的名詞之后,強調某一時間類別。常見的有:
某類時間:白天家,夜晚家,早晨家、冬天家、夏天家、冷天家,熱天家、春天家、秋天家、晴天家,陰天家、落雨天家。
某段時間:整天家、成天家、往天家、往年家。
時間名詞后附加“家”,其語法意義是強調在某一個時間段內或某一類時間里所具有的行為、狀態和情況。例如:
(14)落雨天家不好找活路做,棒棒們都躲在屋頭睡瞌睡。
(15)這個地方晝夜溫差大得很,白天家熱得穿短袖,夜晚家冷得蓋棉絮。
(16)這幾天嘿熱和,跟春天家一樣。
(17)他們這段時間忙天很,整天家在辦公室里加班。
(18)隔壁張老頭往天家早就起來了,今天這是咋的了?
能帶“家”的時間名詞具有泛指和籠統的特點或是某一段時間,或是某一類時間,凡表具體確定時間的詞語之后都不能加“家”,因此沒有諸如“今天家”“明天家”“星期四家”“1949年家”等說法。
三、用于表方式的短語之后
“家”附加在某些表方式的短語之后,強調動作行為以某方式或狀態進行。
例如:
(19)趕快大口大口家吃,吃完了好上學。
(20)吃飯大碗家嗨(吃),干活見不到他人影。
帶“家”的方式短語多為數量短語或量詞重疊式之后,強調動作行為以某種數量方式和狀態進行,或者強調數量的定量和量大。例如:
(21)飯要一口一口家吃,事要一件一件家做。
(22)枇杷便宜賣,五塊錢一斤,只能過捧捧家抓,不準顆顆家挑哈!
(23)他年輕的時候,喝酒是一斤家喝,胃早就遭喝爛了。
(24)你一天抽三四包家的煙,肺都熏黑了。
(25)一個人要帶四五個家的娃兒,忙都忙不過來。
“家”的此類用法也被看作是結構助詞,用在修飾語后,相當于“的”“地”。
四、“家”的其他用法
1.用于某些表次序的詞語之后。
常見的主要有:頭家、尾家。主要用在牌局、游戲或比賽中表第一和最后的順序。例如:
(26)頭家洗牌、切牌,尾家先抓牌,其他各方依次抓牌。
(27)看誰先吃完,頭家不管,尾家洗碗,
2.用于數詞之后,相當于量詞“人”。
(28)這個西瓜你倆分起吃,一家一半。
(29)你們三家都來遲到了,只有我是準時的。
3.用在動詞“耍”之后:耍家
重慶方言中,“耍”即“玩”意。“耍家(子)”指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人,或指很會玩的人。例如:
(30)他兒子是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耍家(子)。
(31)他是個耍家,全國各地都耍高(玩遍)了,安逸得很。
五、“家”的用法梳理
從語法性質來看,重慶方言中的“家”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詞義完全虛化且派生能力強的典型詞綴,二是詞義還未徹底虛化,處在從實詞到虛詞過渡階段的類詞綴。
1.典型詞綴“家1”“家2”和“家3”
典型的詞綴是指本身沒有詞匯意義,不能單獨存在,只能附著在實詞詞根上的構詞或構形成分。辨別典型詞綴的原則主要有二:一是位置固定,不自由;二是詞義完全虛化,構詞能力強。根據這兩大原則,我們認為重慶方言中附加在表人、表時間和表方式詞語之后的“家”(為了敘述的方便,分別記作“家1”“家2”和“家3”)屬于典型的詞綴。首先,“家1”“家2”和“家3”都是附加在表人、時間名詞或表方式短語之后,位置固定。再次,它們詞義虛化的程度都很高,在一定的語境中分別起著強調或暗示人物類別、時間類別和行為方式類別的作用,成為“類別”化的標記。上述例(1)至例(25)中的“家”去掉之后,意義和詞性基本不會發生變化。如:
男人家,要吃得苦才有出息。──男人,要吃得苦才有出息。
夫妻家,打架斗嘴是常事。──夫妻,打架斗嘴是常事。
不要老說客氣話哈,你我又不是外人家。──不要老說客氣話哈,你我又不是外人。
這幾天嘿熱和,跟春天家一樣。──這幾天嘿熱和,跟春天一樣。
隔壁張老頭往天家早就起來了,今天這是咋的了?──隔壁張老頭往天早就起來了,今天這是咋的了?
趕快大口大口家吃,吃完了好上學。──趕快大口大口吃,吃完了好上學。
因此,我們認為“家1”“家2”“家3”是典型的詞綴,即附在人物詞、時間詞和方式詞之后的表類別的后綴,這也是詞綴“家”在重慶方言中最主要的用法。
2.類詞綴“家4”
據詞綴與原詞根之間的意義關系,通常把那種義項虛化程度不高,還保留有一定詞匯意義的詞綴看作是“類詞綴”。現代漢語的詞綴主要是從古代漢語的實詞或詞根虛化而來的,大多數都還未虛化徹底,通常表現為一個語素產生了詞綴的部分語法特征而在意義上尚未真正轉變,即介乎詞素與詞綴之間的過渡階段狀態,這反映了語言發展變化的復雜的共時狀況[2]。重慶方言中用于動詞、數詞、次序詞指后的“家(記作“家4”)正屬于這種狀況。首先,它們的詞義還未完成虛化,還較明顯地帶有“……人”的詞匯意義。如上文例(28)(29)中的“家”可直接替換作“人”:
這個西瓜你倆分起吃,一家一半。——這個西瓜你倆分起吃,一人一半。
你們三家都來遲到了,只有我是準時的。——你們三人都來遲到了,只有我是準時的。
而“耍家(子)”用于指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人時,在筆者的老家萬州也被稱為“耍娃兒”或“耍人人兒”。其次,在重慶方言中“家4”的生成性不強,使用頻率也并不高。如用于表次序的詞語之后的只限于“頭家”“尾家”兩種說法,不能類推為“一家”“二家”“三家”等。據此我們采取較審慎的態度將“家4”歸為類詞綴。“家4”的此類用法在重慶方言中使用頻率不高,使用范圍也不廣,主要在農村年齡較大的人們之間使用,故不是“家”在重慶方言中的主要用法。下文討論“家”的來源和語法化時主要針是對“家”在重慶方言中的主要用法即“家1”“家2”和“家3”進行,暫不涉及“家4”。
參考文獻
[1]鄧英樹,張一周主編.四川方言詞匯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楊秋玲.詞綴及類詞綴“子”[J].開封大學學報,2004(3).
作者簡介:向學春,女,1977年生,漢族,重慶萬州人,博士,副教授。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