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是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教師應教會學生以積累詞語夯實習作基礎、以模仿練習提高習作技能、以培養興趣開啟習作活力、以生活實踐豐富習作源泉、以注重評改增強習作實效等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習作能力。
【關鍵詞】方法;積累;模仿;興趣;實踐;評改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作文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但寫作文也是令學生深感頭痛的事。如何消除對習作的畏難情緒,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盡情地傾吐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讓教師對習作教學得心應手,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現拋磚引玉,提出習作教學的幾種方法。
一、積累詞語夯實習作基礎
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離不開學生厚實的基礎知識積累。學生習作沒有詞匯和材料,如何寫作文?沒有“讀書破萬卷”,又怎能做到“下筆如有神”?葉圣陶先生說過:“要學好語文離不開基礎知識,而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詞語的積累和運用是關鍵。”。積累詞語的教學策略有:歸類整合,系統積累;運用規律,長久積累;借助語境,準確積累。重要途徑有兩條,一條是閱讀,另一條是動筆。讀書是吸收、積累的過程,通過廣泛的閱讀,學生能感知語言之神妙,洞察語言之精髓,把握語言之理趣。一旦需要,這些材料就會蜂擁而至,跳出來供自己應用。“不動筆不讀書。”課內,教師不但要求學生在讀完課文后要認真把好詞佳句摘抄下來,還積極鼓勵學生拓展閱讀以及和同學交換閱讀,擴大閱讀量,并做好語言積累。課外,教師因人施教,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閱讀篇目,采用學校閱讀和家庭閱讀相結合,提倡多讀書多看報,并認真做好讀書筆記,隨著學生閱讀量的不斷增加,他們從中獲得越來越多的詞匯,為習作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善于模仿勤練習作技能
模仿,是人類學習語言的最基本方法,也是學生學習的最大特點,模仿是學習,是借鑒,是習作的有效途徑。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具體的模仿指導,要求學生從仿句、段、篇入手,從仿內容、細節、情感入手,從仿人物對話、肖像外貌、心理描寫入手。通過仿寫,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幫助學生搭建學習的“梯子”,為學生打好句子基礎。比如《畫風》這篇文章,內容淺顯,可以結合課文的講解,讓學生仿寫因果關系的句子。例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后,讓學生用比喻、擬人、排比、對比等多種修辭手法,來描寫你所熟悉的一座山、一條河、一處景點。教學了《美麗的小興安嶺》,可以讓學生模仿課文寫一寫美麗的家鄉。無論哪種形式的仿寫,都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從機械仿寫過渡到變通仿寫,最后發展成創造性的仿寫。隨著年齡的增加、知識的增長,教師可通過范文培養學生的駕馭材料能力、開拓思維能力,從范文中悟出的規律應用到創作中去,引導他們逐步從“仿”作階段進入“創”作階段,努力提高學生習作水平。
三、培養興趣開啟習作活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讓學生盡情地玩,自由地寫,這樣會使學生增添許多寫作樂趣。把學生喜歡的游戲適當地引進作文課堂,如老鷹捉小雞游戲、袋鼠跳步游戲、擊鼓傳花迎新年等等,讓學生在游戲情境中自由地、輕松地展示個性。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有真實的交往,有想象互動的過程,有真實的感受。并且每個學生都是這個過程的不同形式的參與者、描述者、評價者,學生就有了寫作的材料,學生在玩中學,玩中寫,思維最活躍、想象最豐富、表達最順暢,寫起文章來,就會思如源泉、妙語連珠。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詩詞競賽、美文朗誦、踏青寫生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鼓勵學生展示課余愛好,交流家務勞動心得等,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傾吐欲望,習作真正成了他們表達交際的工具。俗話說:“毛驢沒人騎不行,寫文章沒人逼不行。”我的“逼”,也是激發興趣的手段之一。我采用小練筆的方法,堅持隨課文內容仿寫小作文,每周至少一文,定時交流,選出好的展示在“學習園地”上。這樣通過引導,通過“逼”,更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四、生活實踐豐富習作源泉
葉圣陶先生曾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就如泉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泉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會有習作的材料。現實生活絢麗多彩,學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敏于觀察、善于發現,把生活中的見聞積累下來作為日后習作的素材。生活中的語言也極為豐富。諺語、歇后語、日常用語、對聯、歌詞都是生動活潑、趣味橫生的。習作時恰當地運用,會使文章增色不少,有時還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生活也是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的主要渠道,學生的情感在生活中逐漸走向成熟,在習作中得以體現。教師應引導學生走進無邊的生活空間,融入生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讓學生從生活中去引來一渠清水,給他們提供創作機會,讓他們的心靈無拘無束地奔騰,為他們創造一個能自由探究的多元生活空間,使他們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城市學生見到的是高樓大廈、繁華街道、和諧社區。那些奧妙無窮的科技館、美輪美奐的展覽館、景色宜人的公園、和諧溫馨的社區、生機勃勃的動物園,都是學生們的好去處。雖然時代在進步,生活日益殷實,但一些古老的、傳統的習俗仍在農村延續,諸如:正月十五鬧元宵、端午節賽龍舟、娶新娘鬧洞房、新居落成儀式等是農村學生親身經歷的場景,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教師要因地制宜,引導學生從生活實踐中汲取營養,挖掘習作材料。
五、注重評改增強習作實效
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改。有的老師礙于課堂時間的限制,沒有進行當場點評。其實同學和教師當場的點評、激勵,能使其他學生產生力求寫好的積極心理。教師可結合班級、學校舉行的各類征文比賽中,選取一些典型的習作,先讓學生瀏覽一下,概括出優缺點,然后教師有針對性地對習作的立意、選材、構思、方法等進行講評,給學生指明了修改方向、教給修改方法。教師的評改不是作文的最后步驟,而是讓學生揚長避短,使習作寫得更好,更有創造性。教師更多的是要引導學生對習作進行自改和互改。自改可以讓學生自由地發揮,一般采取多讀的辦法,借助聲音刺激,憑借語感,幫助他們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自改能力。由于學生習作水平與自改能力有限,對自己的文章形成思維定勢,找不出毛病來,教師應創設民主修改的氛圍,提倡互改。互改是一個合作學習的過程,一方面,優秀習作被同學所肯定,能使學生體驗到一種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寫作的興趣和自信。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評改他人的習作,迅速發現自己文章中的不足之處,借鑒別人的構思、布局、方法中精妙之筆,從中領悟到寫作方法,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非一日之功,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要繼承和發揚傳統教學中的精華,以新課標的先進理念為指導,循循善誘,授予方法,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因人施教,從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年齡特點出發,激發他們的習作熱情和創作動力,樹立學生習作的信心,使學生享受到習作成功的快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教育部師范教育司.小學生作文心理與教育策略[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施荔仙,女,1969年生,福建莆田人,大專,小中高職稱,福建省莆田市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