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西南聯大中文系的一位老師向吳宓教授借了5元錢,說好一個星期以后還。但一個星期過去了,那位老師卻沒有把錢還給吳宓。于是,吳宓親自找上門去。那位老師很不高興,跟別人說:“吳宓真是個小氣鬼!”有人把這話傳給吳宓,吳宓說:“我不是為了5元錢,我是在幫助他提高道德修養!”
還有一回,是在20世紀30年代,吳宓的一位學生要去美國留學,但費用不夠,向吳宓借錢。吳宓慷慨解囊,借給他300元,而且再三聲明:“這個錢不用償還了!”大師的個性,從借錢上也可見一斑。
20世紀20年代,梁漱溟先生任北大教授,他的課程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校方安排梁漱溟在課余時間進行演講,梁漱溟先生準備了名為《人心與人生》的講演,大家都打算去聽。但梁先生隨即宣布了一條要求:每位聽眾需要交1元錢,才可以來聽他的演講。這樣一來,大家對梁先生便有了看法。
有一些人沒有去聽。后來,梁漱溟主動關心那些沒去聽講的學生,了解他們為什么沒去聽講,一旦確定哪些學生是因為生活困難無錢聽講,他自己就拿出錢來,托人捎給那些學生。
有人對梁漱溟的這種做法很不理解,他回答說:“(我之所以收錢)是真想讓人來聽,或因花過錢而注意聽,否則不免有人隨便入座并不真有興趣聽。”原來,梁先生并不是看重金錢,而是為了提高聽課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