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馳疆
提起古典樂,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艱深、難懂,樂評人焦元溥偏不認同這個觀點,也一直致力于打破這個觀點,新書《樂之本事》就是一本讓普通人能讀懂古典樂的作品。
焦元溥的家人都有著強大的自我:他的父親焦仁和是臺灣海基會前副董事長,律師出身,口才名滿寶島;妹妹焦安溥,藝名張懸,是創作型歌手,特立獨行。與這兩位長于表達的親人相比,焦元溥顯得過于安靜,最喜歡做的事情是聆聽。他10歲開始聽古典樂,15歲寫樂評,一路讀到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40歲不到已是臺灣數一數二的古典樂評人,閑暇之余游歷四方采訪音樂大師,再把聽覺寫成文字,一共出版了6本音樂書。
在《樂之本事》里,焦元溥提出了一個疑問:“為什么人們總是‘不敢’聽古典樂?”他每次做演講,臺下的聽眾認真記錄音樂知識,他感動之余又有些擔心——好像聽古典樂是一件需要做很多準備的事情,一定要分析章節,對樂器的運用要了如指掌,對莫扎特的旋律要熟稔于心……于是,市面上出現了一本本冰冷艱澀的古典樂入門書。無一例外地,第一章都是從樂理開始,五線譜像銅墻鐵壁般把普通人阻擋在外。
而焦元溥想做的,就是敲碎壁壘,讓人欣賞到音樂的本質——情感共鳴,就像奧地利著名指揮家古斯塔夫·馬勒說的那樣:“音樂中,最重要的都不在音符里。”
相較于分析曲目的起承轉合,焦元溥更在意的是寫出音符背后的故事,“讓大眾知道音樂在‘說’什么”。
他解讀莫扎特,后者從奧地利薩爾茲堡流徙到法國巴黎,生活不順,母親去世,卻不敢把這些話寫進給父親的信里。但他把這些情感抒發在了創作中,寫出了《a小調奏鳴曲》,既有像自我安慰的明亮大調,又有如泣如訴的詩意低吟。這種情感表達比語言更為直接、動人,因此,焦元溥寫道:“語言停止的地方,才是音樂開始的地方。”
他還在書中花了大量筆墨來糾正大眾對古典樂本末倒置的欣賞方式。他探討音樂會這件事:如何挑選效果最好的位置,聽的同時如何學會看,等等。他說:“沒有一本入門書教我們去聽音樂會,但那才是欣賞音樂最重要的步驟。”
把音樂用文字表達出來是困難的,焦元溥寫作時常常遇到瓶頸。此時,他的博士指導老師就會提醒他,不要被專業“異化”。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不要被知識“奴役”。老師說:“無論中間走了多少路,都不要忘記回去聽音樂,一切從音樂給你的感動出發。”
這席話讓焦元溥想起了自己10歲時,曾被班主任指派做學校的電臺主持人,給同學講音樂故事。一竅不通的他在眾多卡帶中挑中了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的《悲劇序曲》。他一直記得,聽完這首曲子時,電流涌過全身的感覺。那是最真的“共鳴”——沒有選段分析,沒有專業術語,沒有一丁點兒古典音樂基礎。
年少時代那次“共鳴”成了焦元溥最初的感動,并維系了他在古典樂世界里30年的熱情。如今,他提醒自己也告訴大眾:在音樂的世界里,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