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襦心

搖籃網的CEO楊國,如今越來越像一位“醫療專家”。
前往公司接受記者專訪的路上,他一邊開車一邊還在想:怎么幫助備孕的人群更容易懷孕?能不能小孩一出生,就告知他們父母,孩子有可能會對什么藥物過敏,未來可能會出現哪些健康風險?有沒有辦法讓衣服變成預防小兒濕疹的“可穿戴裝備”……
這里面每一個問題,似乎都不是一家傳統育兒網站可以插手的。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育兒網站只是年輕媽媽們瀏覽育兒資訊、曬寶寶、秀心情、討伐婆婆、吐槽老公的地方,團購、海淘都是很后面的事。
但楊國現在正在做的,恰恰是在“去傳統”——他要把“搖籃網”這家見證了中國母嬰行業16年的老牌母嬰知識資訊平臺,用“母嬰大健康”的新模式去刷新。
這盤棋往小里下,是在開辟廣告、電商這兩大常規的變現模式外,母嬰平臺的“第三種活法”。
好賺與不好賺
誠然,母嬰行業是一個讓天貓、京東,甚至明星都忍不住去分一杯羹的“熱土”。誰讓猶太人有一句名言:女人和孩子的錢是最好賺的,而母嬰行業,面向的正是女人+孩子。
這個市場的想象空間巨大。
中國每年新增大約1600萬嬰兒。業內調研顯示,80后與90后媽媽已占據整個媽媽群體的98%,這些新生代母嬰群體人均年消費為5000-18000元,預計2015年,中國母嬰市場的規模可望達到約2萬億,相比2010年的1萬億翻了一番。
看起來似乎插根竹竿都能涌出泉水,事實卻恰恰相反。每一家傳統育兒網站,都面臨著相同的困境:
拉新難。正如人們開玩笑所言:世界上分兩種人,有孩子的,沒孩子的。換而言之,每一個年輕媽媽,只有開啟了“懷孕模式”,才會去接觸育兒網站和App,之前則漠不關心。而且新手媽媽全部奉行“活在當下”,鮮少有2歲孩子的母親還去關注1歲孩子的資訊。等孩子們年滿6歲要上小學了,已經變成了“老鳥”的媽媽們,也到了要跟她們的育兒網站say goodbye的時候。
用戶一茬一茬地從懵懂到離開,意味著每一年新老母嬰平臺都要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去爭奪新用戶,誰在當年彈藥不足或懈怠,誰就有可能被后來者反超。更讓人郁悶的是,花了那么大成本去拉來的新用戶,只能最多產生6年的價值。

變現難。對一家互聯網企業而言,流量不是money,只有把流量變現,才能變成money。傳統育兒網站多年來都是靠廣告養活,很難做大。母嬰行業在我國至今未出現一家上市公司。
自己做電商,或者把流量導向電商,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戰爭就這么打響了。從去年底開始,數家母嬰平臺不僅拿到了巨額融資,還開始與女性特賣網站捆綁。
就在垂直母嬰電商廝殺正酣的時候,搖籃網卻獨辟蹊徑,選擇了往“醫療健康”延伸的專業化路徑。對行業來說,這是一聲振奮人心的號角。16年來,終于有一家公司真正基于母嬰核心需求,去開辟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而在從前,大伙兒只能拿著用戶去換廣告或者想盡辦法刺激媽媽們去購物。“賺錢在別處”,也導致母嬰網站千人一面,同質化特別嚴重。再往深里看,楊國的探索還挑戰了一個更大的課題:一家互聯網公司,能不能推動早已斷了篇的“私人醫生”,在中國以一種嶄新的姿態落地?
在楊國的計劃里,從前寶寶生病,媽媽們要么直接抱著上醫院,要么忙著網上狂搜、遍問親戚朋友。但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她就只需要做兩件事:第一步,掏出手機;第二步,打開搖籃App。
業內曾經認為,伴隨著資本在母嬰電商史無前例的發力,母嬰行業的競爭已無懸念。但基于上述暢想,母嬰行業真正有技術含量的戰爭,似乎才剛剛開始……
“老大哥”的三觀
《新民周刊》:搖籃網是中國第一家母嬰網站。作為“老大哥”,搖籃對行業做了哪些有示范意義的引領?
楊國: 我們在過去的發展歷程中,創造了很多奇跡。第一,搖籃網從1999年創立,就開始專注母嬰健康領域,一直深耕到今天。第二,我們最驕傲自豪的事情,就是服務了近億的媽媽和寶寶,他們都是在搖籃的呵護和陪伴下,完成了孕育和成長的過程。第三,中國第一個博客就是誕生在搖籃的平臺。當時我們就是想提供一個個人空間,給媽媽們記錄她們和孩子每天的變化,后來我們才知道,那個叫博客。第四,中國第一個早期發展教育的線上產品“成長階梯”,也是搖籃做的,在國際上都是領先的,至今已有400多萬人次參與了測評。第五,搖籃是第一個在母嬰行業實現收入達到5000萬量級的。第五,搖籃是第一個在母嬰行業實現盈利的,并且在行業內很少見的已經連續三年盈利,每年保持了50%的增長。
《新民周刊》:優秀的互聯網公司,都有自己的獨特的氣質,您認為搖籃的氣質是什么?
楊國:搖籃的特性,不是那么太愿意張揚地去宣傳。我們希望給用戶呈現的是我們的專業性。而且這個專業,不是指的媒體專業性,而是在母嬰健康這個垂直領域里的專業性。我們凝聚了幾千位婦產科、兒科、心理等領域的專家,是所有母嬰平臺里做得最大的。
《新民周刊》:搖籃網為用戶提供的核心價值是什么?
楊國:媽媽們其實有三大核心剛性需求:1.健康需求,2.交友需求,3.購物需求。交友和購物,我認為那只是停留用戶的一種方式,搖籃要做的是解決用戶痛點。媽媽們面對一些健康問題的時候,是特別焦慮的。比如產后抑郁,她真的需要一個懂得產后心理康復的專業人士去呵護;小孩生病了,她需要專家告訴她是什么情況,這就是搖籃提供的核心價值所在。我們希望,利用搖籃龐大的專家團隊和專業機構的能力,真正對0-6歲的寶寶和媽媽的健康,建立一個長期的穩定的管理關系,進行有效的個性化的全方位的呵護,把專家變成媽媽們的朋友。
母嬰大健康
《新民周刊》:現在母嬰平臺的流量變現模式,絕大部分都是廣告和電商,為什么您更看好“母嬰大健康”這個方向?
楊國:廣告是已經驗證過的模式,至少大家都活得很不錯。
我對電商模式不是很看好,很多媽媽在小孩一歲、兩歲過后就走了,不會一直留在母嬰平臺,她需要你的,只是那么一個特殊的迷茫階段。用戶的這個特點是商家受不了的。而媽媽的健康問題,是永遠陪伴著媽媽的,從婦科、產科、兒科,又回到婦科,這是一個終身服務的概念,超級藍海市場。這就是我們跟別的行業競爭者的區別,我們關注的是母嬰大健康服務,以服務去切入母嬰未來市場。
電商未來會成為我們的一個服務,本著價格透明、薄利的原則去營銷,不會成為價格戰的主戰場。
《新民周刊》:“母嬰大健康”這個理念,在搖籃網是怎么產生的?
楊國:每個企業在前行的時候,都有一個進化的過程。搖籃最早創立的時候,我們發現中國的媽媽不知道怎么去備孕、懷孕,出現一次胎動就著急得不行,迫切需要一個機構去指導她們完成這個過程。沒想到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就奠定了搖籃的基因。雖然在2014年底之前,我們一直沒有明確的提出“母嬰大健康”的概念,但現在回過頭看,我們一直在做的就是這個事情。
《新民周刊》:現在不少母嬰平臺也都提供醫學專家在線訪談,有些醫療平臺還提供更便捷的“輕問診”服務。搖籃網的“母嬰大健康”服務,和這些有什么區別?
楊國:給用戶答疑,其實是最簡單的。而且對用戶而言,常規的問答也是沒用的。搖籃現在做的,是把用戶、搖籃平臺、醫生、醫院形成整個健康場景的閉環的模式,這是一根從患病,到檢查、檔案上傳、解決問題、日后保健的長期鏈條。
我們模擬的場景,比如你在家里,小孩有點牙齒發炎,這個時候該怎么辦?你可以到我們平臺上來,咨詢我們的專家,而且這個專家是當地最好的專家。他可能會告訴你,這就是普通的炎癥,有問題的時候,他也會立刻請你去他那里就診。在這個過程中,他已經把醫生給你安排好了;進了醫院,能夠實現快捷通道。看完病之后,孩子的就診信息會同步到App上,回去之后,專家可能會提醒你,今天不能吃辣的;明天會跟蹤問你有沒有疼痛感;一個月后提醒你需要去做復檢。這個專家就像你的私人專家一樣,你隨時都可以跟他建立溝通和交流。
《新民周刊》:這有些像我國一直在呼吁、但進展緩慢的“私人醫生”體系?
楊國:對,我特別懷念我小的時候生病,鎮上的醫生就會上門給你看病,就像鄰居一樣。你有什么健康問題,他不僅能立刻去解決。并且能夠以最低的成本去解決。
我一直認為私人醫生在母嬰領域非常適用。因為當一位母親,她面臨新的生命的時候,既充滿著喜悅,也充滿著很多對未知的恐懼。這個時候,她確實需要一個專業的醫生團隊去呵護。而且我希望利用互聯網的技術,能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擁有私人醫生。因為互聯網的技術,能夠實現時時刻刻的交互,完成一對多的服務體系。這個服務,對媽媽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幫助。很多媽媽的產中、產后抑郁,都是由于“不了解”而產生。我們公司的女同事很多,我也在觀察她們產前和產后的狀態,真的是有很大的區別。而在這個時候,你會發現母嬰社區里傳遞的都是負能量。我希望在搖籃傳遞的都是正能量,把媽媽和服務充分地連接起來,讓她們享受這個過程,擁有一個陽光的心態。
《新民周刊》:您的這個愿望非常有情懷。
楊國:這可能跟我曾經是一名軍人有關。我認為做母嬰,不應炒作、趕時髦。它涉及健康,要經得起科學的推敲,需要時間的沉淀。你要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去做這件事情。搖籃做了十幾年,無論是公司發展還是財務表現都是最好的原因就是這里,我們做得很踏實。
《新民周刊》:在中國,好的醫療資源一直很稀缺,優秀的醫生為什么有精力和興趣來加入搖籃網的平臺?
楊國: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醫療行業的權威專家,他們更希望能給社會創造更多價值,突出的是兩大愿望。第一,他們希望在專業領域里更有影響力和價值。第二,這也是很多人不了解的,他們真的很愿意幫助更多的老百姓。我們切中了專家的需求。
當然,母嬰健康的問題,70%-80%都不是疑難雜癥,還是一個健康管理的概念。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權威的專家、普通的專家;主任醫生、主治醫生、普通醫師,是分級去做的。你確實需要最好的專家,我們能幫助預約。但一般時候,我們會打破“名牌效應”,把有效的資源進行匹配。讓用戶明白,只要能正確解決你問題的,就是OK的。

或許在不遠的將來,寶寶生病,媽媽們只需要做兩件事:掏出手機,打開搖籃App。
《新民周刊》:在醫療應用上,已經出現同一個專家,你請我也請的現象。這種依靠專家團的模式是不是很容易被復制?
楊國:現在也有別人家在抄我們,包括巨頭都在進入健康服務領域。但是說實話,做得都不理想。因為做母嬰大健康是有門檻的,需要龐大的線下醫療資源積累、行業積累,沒有時間沉淀做不了。找到一個、兩個專家沒有用,我們做了16年,涉及到婦科、產科、兒科、心理、早教、營養等等領域,把這些服務與媽媽們的需求連接在一起,是一個一體化的大平臺,在這個領域沒有競爭者。
《新民周刊》:搖籃網以“服務”切入母嬰市場,除了健康服務之外,還有什么服務是您看重的?
楊國:搖籃網的核心目標,除了健康,還有教育。長期以來,我們忽視對小孩的早期發展教育。
美國的早期發展教育,很早就開始了。而在我國,現在還是像我們這樣的私人公司在推動。有時候我們開玩笑說,感覺搖籃像是在做公益的。我們的成長階梯免費提供給用戶,幫助了400萬的小孩0-3歲的發展,促進他們四大能力的提升。但是,我們能力也是有限的。現在很多人還沒意識到,早期發展教育的重要性,真的是會影響一代人。所以我會希望媽媽們少聊聊天,多關注些自己的身體健康、對小孩的教育,對自己個人的情懷的塑造上。
《新民周刊》:“成長階梯”在早教上有哪些特色?
楊國: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老。西方的研究,0-3歲是腦細胞大量生長的過程,成長階梯就是通過科學的心理的方法,促進孩子腦潛能的開發。這方面我們參考了美國和日本對于腦潛能開發的成果,研發的投入非常大,一個版本的升級就要花上千萬。
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們的成長階梯是全世界最好的,也是全世界用的人最多的。第一,我們的科學性,是可以量化的。跟每個小孩互動完,他的變化,你立刻就能看到。第二,培養了孩子和媽媽爸爸的溝通,這是最可貴的,可以很好的降低孩子的叛逆性。你看新聞里,現在有不少家庭暴力事件,這就是從小沒有塑造好的親子關系,沒有建立起溝通。第三,我們能提供最優秀的早教專家,給小孩做個性化的家庭推薦模式。
現在的早教機構有很多問題,早教老師以前都不知道是干啥的,就開始做早教。父母們交的很多錢,實際上是交給了房租。我們要打破這種模式,不僅提供最好的早教專家,而且專家還能上門跟你談;不僅教孩子,還教家長。
《新民周刊》: 您對現在母嬰平臺的發展和競爭態勢怎么看?
楊國: 現在母嬰平臺的內容和產品都比較同質化,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在這個領域里面,競爭的格局已經白熱化了,我相信最后也一定會有人勝出。但最關鍵的是,現在提供的服務的核心價值,決定了你將來的商業能走多遠。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母嬰這個行業真正的競爭,才剛剛起步。現在大家做的還都是快餐主義,切的都是最淺的。如果有一家能務實,做得更加基礎,真正切中用戶的剛性需求,并且能提供真正透明化的服務的時候,原來靠營銷、靠價格、靠炒作的,就會變得很危險。
《新民周刊》:搖籃網有上市計劃嗎?
楊國:有,期待2015年能完成這件事情。但我們的目的是希望獲得更多資本,來把媽媽的服務繼續做好。這是我們的初衷,也是一直的夢想,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