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波
不起眼的地方也有江湖。近期媒體就講了蘭州拉面的江湖故事。報道稱,蘭州某餐飲有限公司布局全國連鎖開店,被“山寨”之外,更在多地遭砸場。砸場者誰,同行,就是附近的拉面館。砸場手段如何,有夜砸牌匾,有糾集鬧事。砸場怎樣了結,開店者向砸場者支付“賠付費”,有的3萬元,多的有75萬元。為何砸場,據說是因為拉面行業有近30年的行規,一家拉面館周圍數百米內不開第二家。例如東方宮要到某個城市的萬達店去開店,就會被周圍原來的店砸。
這件事,我知道是完全有就便的道理來分是非的。一條是市場邏輯,你開你的店,他開他的店,自由競爭,最后或者共贏,便叫做做大市場,或者分出高低,那就是商場如戰場,都屬正常。另一條是秩序邏輯,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大家要守規則,用規則來管理秩序,違反規則,那就要打擊。有這兩條,是非立判,砸店的要處理,開店權要維護。
但這件事其實還可以有別的理解。這里隨便舉兩種吧。
一種理解,這是小業主反抗大資本。經營拉面的小業主,本小利小,可供營生,謀個飯碗,民生不易,忽然面對全國連鎖店,強勢進入,后來居上,小業主不是對手,就產生了自發的反抗。這樣來說,砸店可算一種為生存而戰斗的行為。
另一種理解,落后生產力阻止先進生產力。一個是永遠的小店經營,一個是全國連鎖的大公司,大公司就是先進生產力。砸店是落后生產力報復先進生產力的表現,就像工人搗毀機器、破壞設備一樣,是在倒轉社會和歷史的車輪。
很明顯,這兩種理解中,后一種才是現在的主流看法,前一種則屬于從前。歡迎先進生產力與市場競爭、法治經濟結合在一起,構成了現在理解經濟行為的整套理論。而小業主反抗大資本,則不再被認為具有合理性。政府應當怎樣做,也就呼之而出了,只說提供公平環境,也要維護開店權,你要開小店,可以,你要開大店,也可以,但你要阻止別人開店,就不可以。
不過,這成套的邏輯,聽起來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其實不過一種理論選擇,只是你熟悉它,相信它,不疑它,而已。因為我們也可以另有一套理論,維護小店,就是維護生計,維護相對弱者的生計,它是自力維生,但也可歸于“萬眾創業”,歸于每個人為幸福而做夢之中。
當然,還有市場秩序。小業主砸別人的店,這就不符合市場開放的精神,但法也未禁止行規,甚至鼓勵形成行規,這是社會自發秩序。大公司的拉面館不守行規,行業去規制它,是不是也算一份道理?公司給小業主給予賠付費,算不算行規在生效?這行規也不好說是黑惡勢力吧?《中國經濟周刊》說,專家“勸架”,應寬容共存。看看,也只能和和稀泥吧。利益多元,視角多樣,把一個道理講到人人信服,難。
生活原比教科書復雜,教科書經常是某一種觀點的原教旨版本。而生活面對著具體的人和事,千變萬化,還因時而異。政策往往要左補右綴,相信“一包就靈”、“一轉(制)變靈”、“一股就靈”、“一混就靈”等等,都不免碰壁。
政府管制多,要減少,少到公司隨意注冊,跑路就可能增加;審批要越少越好,就可能?;钒l生爆炸;相信老板心疼錢所以會安全生產,但他可能根本不管安全不安全;認為競爭帶來價格合理,產生的可能是輪番漲價;認為追責可以避免不負責,但一個特大事故的后果經常是肇事者無法負起責來的;覺得加強事中和事后監管可以解決問題,但民不告官不理可能導致事中監管根本落不實,事后監管,出了事再監管意義又有限。
治理如烹小鮮,再急的事,也得蹄急步穩,而不宜像在瓷器店里舞大刀,一門心思一根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