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躍
【案件回放】
錢某于2003年6月入職某公司,擔任外貿部經理一職。該公司規章制度明確規定,外貿部經理若需要以低于正常訂單的價格與客戶交易,必須經會計部審批,否則給予記大過處理。2011年7月,錢某未經會計部審批,擅自低價交易,導致公司損失17萬元。同年9月,公司向錢某發出《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以錢某嚴重違反規章制度為由,解除雙方的勞動關系。2012年2月,錢某不服提起仲裁,仲裁委裁決該公司違法解除勞動合同。公司不服,起訴至法院,法院最終駁回了錢某的訴訟請求。
“表述瑕疵”不應構成“違法解除”
本案中,錢某的行為在性質上已經構成《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但該公司在《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上注明的解除理由卻是“嚴重違反規章制度”。因此,本案的爭議焦點在于用人單位以勞動者“嚴重違反規章制度”為由解除勞動合同是否違法?
圍繞爭議焦點,仲裁委認為,既然該公司的規章制度已明確錢某的行為應當記大過,那么公司就不能直接解除勞動合同。據此,裁決該公司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應依法向錢某支付賠償金。而法院則認為,錢某的行為既違反了公司規章制度,同時也符合《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情形,構成“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雖然該公司對這種行為只規定了記大過,但是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用人單位有權直接依法解除勞動合同。
筆者認為,該公司在解除錢某勞動合同的過程中的確存在“表述瑕疵”,但是不應據此認定公司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理由如下:
●錢某客觀行為屬“嚴重失職”
本案中,錢某未經許可,私自低價交易,導致公司損失17萬元。該行為明顯違反了公司的規章制度,屬于嚴重失職。同時,根據一般理解,“損失17萬元”足以構成“重大損害”。因此,錢某的行為在客
觀上已經達到了可以依法解除勞動合同的程度。
●基于客觀行為作出的主觀決定
該公司解除勞動合同的根本理由是錢某未經許可,私自低價交易,而嚴重違反公司的規章制度只不過是上述行為導致的一種結果。可見,在解除勞動合同的問題上,該公司的主觀依據和客觀行為是相互統一的。
根據《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定,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時,應當依法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這對用人單位而言,是一種非常嚴厲的懲罰性賠償措施。因此,在實務中必須嚴格適用,否則,會變相加重用人單位的責任。
雖然在《勞動合同法》中的“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特指該法第三十九條第二項規定的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與該法第三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并不相同,但是,在管理實務中,嚴重失職行為無疑也是一種嚴重違反公司規章制度的行為。
因此,對用人單位而言,將嚴重失職行為表述為嚴重違紀行為,雖然在處理過程中存在瑕疵,但在實踐操作上是可以理解的。
本案中,客觀上錢某的行為在性質上已經嚴重到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程度,主觀上公司也是基于錢某的嚴重失職行為作出的解除決定,如果只是因為在解除依據的表述上存在一些瑕疵,就直接認定用人單位構成違法解除,并要求用人單位承擔嚴厲的懲罰性賠償,這對用人單位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
怎樣避免表述瑕疵
從法律角度而言,解除勞動合同的理由和依據應當統一,如果勞動者出現嚴重違紀行為,用人單位就應當援引《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第二項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如果勞動者出現“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依據就應當是《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第三項的規定。盡管本案中法院最終支持了用人單位的主張,但是該公司的操作方式并不規范,也存在較大的法律風險。
建議各用人單位規范《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的表述。具體而言,如果對勞動者的行為定性準確、證據準備充分,法律適用也非常明確,當然可以明確注明解除的理由和依據。但是,如果以上事項均未表述清晰,則建議對解除理由和依據模糊處理,如可以表述為“現公司根據法律法規以及規章制度的相關規定,依法與你解除勞動合同”,這樣可以有效避免適用解除依據和理由錯誤的尷尬和法律風險。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第三項的規定,勞動者“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用人單位可以直接解除勞動合同。但是,如果用人單位在規章制度中將“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處罰措施規定為“記大過”,則無疑是在自我設限,此時用人單位直接解除勞動合同將存在較大的法律風險。建議用人單位系統梳理規章制度,避免出現制度規定比法律規定更加嚴格的情況,給自身管理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雖然《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第三項規定,勞動者“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用人單位可以直接解除勞動合同,但是對于什么叫“重大損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單位有不同的標準,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也無法明確規定。此時,遵照規章制度就顯得非常重要。
本案中,雖然該公司的規章制度并未明確規定“重大損害”的具體標準,但是由于損失金額高達17萬,根據一般理解,對任何單位都足以構成“重大損害”,因此法院才支持了公司的主張。
但是,如果損失金額只有5000元呢?在規章制度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是否構成“重大損害”將存在較大爭議。在司法實踐中,對于存在爭議的事項,仲裁委和法院一般都是按照有利于勞動者的原則進行裁判。
因此,諸如“重大損害”、“嚴重失職”、“嚴重違紀”等事項,法律層面的規定并不清晰,規章制度的書面化和精細化就顯得尤為重要,否則一旦發生爭議,用人單位將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面。
責編/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