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在全省各級人大常委會主任讀書會上,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夏寶龍提出,“各級人大要借助互聯網、客戶端等新媒介,著力開辟聯系的新渠道、創設聯系的新載體,努力打通聯系人民群眾的‘最后一納米’。”
網絡社會是當代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不可逆轉的時代發展潮流。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作為上層建筑的人大制度,同樣受到互聯網信息技術革命的驅動,“人大工作+互聯網”也由此應勢而生。
近年來,適應“互聯網+”時代要求,我省各級人大常委會推廣網上代表聯絡站,搭建代表網絡履職平臺,為代表“零距離”接觸選民、“全天候”履職提供了便捷高效渠道。無論在網上征集監督選題、立法意見,還是聽取民聲民意,匯聚百姓智慧等方面,已初見成效。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借助互聯網來推動人大工作不斷創新,我們尚處于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適應互聯網及互聯網思維,不僅僅只是觸下網,機械性地簡單相加,而應該使人大工作和互聯網思維、理念和技術等進行有效兼容,發生“化合反應”,從而推動人大工作的發展升級,與時俱進。
強化用戶中心,做“親”人大工作。人大各項工作作為落實“主權在民”的“產品”,要以人民這個“用戶”為中心。這就要,做“親”工作立場,向客戶“套近乎”,信息溝通“不設防”,實現群眾需求和人大工作的無縫對接,提升人民這個“用戶”的“獲得感”;做“親”人大宣傳,摘下“官方話語”的高帽子,將“法言法語”轉化為網民喜聞樂見的“群言群語”,從而為人大工作贏得更多的“粉絲”和“鐵絲”,贏得百姓的“點贊”。
挖掘數據價值,做“精”人大工作。按傳統的方法收集民意,難免會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尷尬和無奈。人大工作要精準發力,可以借力大數據、云計算等“最新武器”,追蹤百姓在生活中留下的“蛛絲馬跡”,打撈和挖掘“沉默的聲音”。同時,運用數據進行科學處理,把握事物的全貌、本質和發展規律,擠干潛伏在民意中的“水貨”,留下可供人大工作決策參考的“干貨”。
突出開放合作,做“透”人大工作。互聯網彌合信息鴻溝,共享知識社會,讓個體成為“通訊社”。面對開放的時代,人大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互聯網,與“用戶”開展多方位“合作”。升級服務平臺,為人大代表提供共性的履職保障和個性的“私人訂制”;著力提高公眾的關注度,利用互聯網扁平化特點,動員“用戶”與人大一起參與人大工作的“產品生產和經營”,以此夯實民意基石,提升民主質量。
“互聯網+”未知遠大于已知,未來空間無限。互聯網信息技術革命浪潮必然推動民主政治邁上新臺階。做好“人大工作+互聯網”這篇大文章,空間也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