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揚
近日,福建華安縣一位老人到電信局辦業務被要求提供“健在證明”,派出所為老人開具證明后斥責電信局:“活生生的人在你們面前,還要派出所開具其還健在的證明,有必要么?”
相比普通民眾的抱怨,派出所的“吐槽”無疑更有力度,這種來自體制內的監督和批評,更有利于“倒逼”各部門、各單位改進工作作風。然而,“奇葩證明”何其多,派出所“吐槽”也只是掛一漏萬,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奇葩證明”背后連帶的是諸多“奇葩規定”。
譬如,新聞中這位老人的遭遇,盡管有些莫名其妙,但電信局工作人員也是按規矩辦事,因為福建省人事廳相關文件規定:“符合條件的遺屬,在領取待遇期間,應每年向領取單位提供本人生存證明。”顯然,問題并不在于電信局工作人員的作風或態度,而在于這個規定過于死板——遺屬本人前來領取撫恤金,還要什么“健在證明”?
再譬如,湖南省冷水江市民政局要求老人補辦老年證須提供“遺失證明”,其實也是“按上級有關規定執行”——根據湖南省老齡委相關文件規定,老年證遺失后須先登報掛失后方可補發,當事人提出補證申請的,經戶籍所在地社區(村)居委會和街道(鄉鎮)兩級證明情況屬實后,才可以補發。
不難想象,當派出所為民“吐槽”,贏得輿論齊聲叫好時,相關部門和單位可能會感到委屈:我們是依法行政,按規辦事。
由此可見,“奇葩證明”的根源問題在于一些規章制度不合理。這個問題不解決,各部門、各單位的工作作風再好,工作人員的態度再和藹可親,他們仍然不得不按照有關規定,要求辦證人去開各種“奇葩證明”。
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改進工作作風,首先要改革規章制度;消除各種“奇葩證明”,首先要破除各種“奇葩規定”。這需要各個“上級部門”對自己出臺的各種規定做一次全面清理,凡是不合法、不合理、沒必要、瞎折騰的規定,該廢除的廢除,該修改的修改,該放權的放權。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基層工作人員左右為難,才能避免老百姓為“奇葩證明”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