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毅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持續走向深入,廣大人民群眾高度關注反腐倡廉。然而,一些地方報紙卻在報道本地反腐倡廉新聞中存在內容單一、創新不足現象。本文從業務實踐的角度,結合傳播學理論,闡述了地方紙媒做好反腐倡廉報道的重要意義、誤區、問題,并提出了應對策略。
【關鍵詞】地方紙媒 反腐倡廉 問政節目 媒體融合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對腐敗現象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呈現了“打虎拍蠅”不間斷的緊密節奏。從主流媒體,到網絡輿論、街巷坊間,“反腐倡廉”已成為全國上下最熱詞匯之一。
黨委高度重視、群眾熱切關注,催熱了反腐倡廉的新聞報道。《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中央媒體紛紛跟進,傳遞權威主流聲音;在互聯網領域,澎湃新聞、“俠客島”公眾號以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緊密關注時政,提供優質信息,深受網民歡迎。以主流媒體為主的“輿論場”和互聯網為主的“民間輿論場”形成了共識、達成了一致,而反腐倡廉成了這“兩個輿論場”的“最大公約數”。而本地的反腐倡廉新聞就成為地方紙媒最“接地氣”的“自選動作”。
一、地方紙媒加強和改進本地反腐倡廉報道具有重要意義
1、關注反腐倡廉工作,是新聞媒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聚焦熱點的必然要求
腐敗是社會毒瘤,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國家長治久安的致命風險,反腐倡廉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黨的十八大提出,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是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是人民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近年來,黨中央將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擺上了新高度,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堅持打老虎、拍蒼蠅,讓反腐倡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
在我國,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充分宣傳反腐倡廉的堅定決心、強力舉措和顯著成效,充分營造廉榮貪恥的廉政文化氛圍,充分報道黨風廉政建設經驗做法,各級新聞媒體有著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和使命。
2、改進反腐倡廉報道,是破解“信息饑渴”,積極回應受眾重大關切問題的現實要求
當今的受眾早已不是“魔彈論’!中在大眾媒體“攻勢”下應聲倒下的靶子,而是有著強烈的自主選擇性,尤其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尊重受眾需求的傳播才能贏得受眾的青睞。
當前,反腐倡廉信息為受眾高度關注,但由于在我國相關信息發布源主要集中在新華社等中央媒體,信息的稀缺和不對稱造成“信息饑渴”相當嚴重,受眾一直處在“吃不飽”狀態。與此同時,互聯網填補了這一空白,在新媒體上的微信公眾號和微博中的“大V”發揮了“意見領袖”作用,網絡空間的匿名性也造成了謠言、小道消息瘋傳的副作用,產生了負面效果。洶涌的輿情下,地方政府常常處于被動應付的尷尬局面。
央媒、網媒甚至自媒體幾乎壟斷信息,地方媒體還剩什么?本地新聞是地方媒體自身的“獨有蛋糕”,反腐倡廉新聞是一座“新聞富礦”。無論是黨報還是都市報,由于地域的接近性,在報道這一領域新聞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能第一時間揭露真相,緩和受眾信息焦慮,起到引導輿論的作用。
3、創新反腐倡廉新聞,是傳統紙媒應對媒體競爭新格局,實現“內容為王”和轉型發展的迫切要求
如今,媒體競爭十分激烈,一方面傳統媒體亟待轉型,另一方面新媒體搭上“互聯網+”的快車,正搶占市場。要應對這樣的新形勢,身為傳統媒體的報紙,理應回歸“內容為王”,打響媒體品牌。
反腐新聞是當前最“熱”的話題之一,傳統紙媒不可將陣地拱手讓人,唯有緊跟時代脈搏和受眾需求,創新新聞報道方式,以優質的新聞資源開展競爭;同時搭建“報網融合”的新平臺,才能在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地方紙媒報道反腐倡廉新聞的誤區和問題
本地反腐倡廉新聞為何不出彩?癥結在哪?筆者在與省內多家地市級報紙采編負責人和記者溝通中發現,地方新聞媒體對反腐倡廉新聞報道存在一定的誤區和問題。
1、誤區:反腐倡廉報道等同于查大案要案
狹義的反腐倡廉指的是查處腐敗違紀案件,而廣義的反腐倡廉則涉及范圍廣,按照地方紀委的職能劃分,它涵蓋作風建設、糾風治亂、廉政文化建設等多方面。
2、問題:在反腐倡廉報道面前望而卻步
隨著反腐敗斗爭的深入,反腐新聞突然變得“炙手可熱”,地方紀委也不再是媒體記者口中的“新聞冷衙門”,這成為反腐倡廉新聞報道的“新形勢”。與“新形勢”截然不同的是,一些地方報紙在本地反腐倡廉新聞報道上仍存在“等通稿、等指示”、“寧不出彩求不出錯”等舊思路,媒體與紀檢監察機關缺乏有效溝通,彼此不知對方所需,新聞報道停留在單一化的工作宣傳,可讀性、新聞性較弱;另一方面,由于媒體與紀委溝通不足,紀委對媒體尤其是都市媒體“保持警惕”,從而三緘其口,久而久之“熱資源”成了“冷口子”。
三、挖掘反腐倡廉“新聞富礦”的對策
1、轉變傳統觀念,樹立發散思維
克服“不敢做、不愿做、不會做”和“等、靠、怕、躲”等思維,主動出擊、積極作為,大膽創新本地反腐倡廉新聞。從聚焦于狹義的“查辦案件”,到延伸新聞報道的主題,擺脫觀念束縛、繞開敏感區域,尤其多關注當前的“八項規定”執行、作風建設和效能建設工作,尋求一條“黨委滿意、群眾愛看、方式創新、內容充實”的反腐報道新路子。
2、挖掘“首創”“率先”,創新新聞報道
在日常新聞報道中,地方報紙可靈活運用消息、通訊及深度報道等方式,關注本地紀檢監察機關在制度建設方面的創新舉措,著力展現制度執行中規范權力運行的成效。其中,重點關注首創和率先開展的制度,宣傳本地經驗,傳遞權威聲音。
3、借力“問政”平臺,打響新聞品牌
近年來,“電視問政”等節目在湖南、湖北、廣東、安徽等地陸續開播,深受廣大群眾喜愛,職能部門“一把手”在鏡頭前面對媒體曝光的問題和群眾的訴求公開回答表態,接受群眾監督。其中,武漢市的電視問政做得較為成功,獲得了廣泛關注。當地官員們被曝光的各類問題和尖銳的追問弄得滿頭大汗,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評。電視問政,已成為一種媒體與紀委互動合作的創新平臺和載體,實現了政府提效能,媒體獲關注,群眾解問題的“三贏”格局。
問題是,報紙如何參與?筆者認為,單純的“報紙問政”競爭力不強,缺乏視覺直觀性,問政節目須依托于可視化平臺。然而,報紙可以依托于電視卻又不須拘泥于電視形式,而是通過媒體跨界融合,打造全媒體互動的新聞節目。當前,合肥電視臺播出的《問政合肥·政風行風面對面》欄目已開辦兩年多,幾十家市直部門參與節目。欄目采取的是紀委牽頭、全媒體參與的形式,筆者與同城多家報紙、網絡媒體記者作為媒體觀察員身份參與節目錄制,報紙、網絡的報道在節目播出的同一天刊播。
以問政為平臺,電視、報紙、網絡三類媒體可圍繞領導干部的“效能大考”,做跨界式融合性報道。報紙可以報業集團為單位,在紀委的指導下,聯合旗下的系列報、網站積極參與,和同城電視媒體一起,共同搭起“問政之臺”,各大媒體前期一同采訪,后期同時刊播,各取所需。
除了電視、報紙和網絡,問政節目中還須發揮自媒體的作用。現場觀眾、政風行風監督員和媒體代表可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朋友圈”發布現場情況進行“節目預告”,職能部門的“官微”參與互動,最終形成“報紙、電視、網絡+自媒體”“3+1”式的融合性報道,共同打造地方新聞節目新品牌。
4、緊跟督查步伐,敢于輿論監督
隨著紀檢監察機關對作風建設的監督檢查愈發頻繁,“督查”成為媒體開展輿論監督的新途徑和平臺。地方紙媒可和紀委開展長期合作,跟隨紀委人員暗訪督查八項規定執行不力、公車私用、公款吃喝、工作效能低下等作風問題,這些來自一線的新聞資源往往可成為地方媒體的重磅新聞。
《中國紀檢監察報》刊登的一篇題為《暗訪組下鄉,嚴查基層“亂象”》@的報道,就是記者跟隨廣東省紀委暗訪基層問題寫出的一篇曝光稿件,其中提到的村主任貪占集體資產,鎮領導親戚吃空餉,農村小學亂收費等問題指名道姓、猛料頻出,這樣的報道讀者十分愛看;筆者曾于2013年在《合肥日報》發表的一篇《不搞一罰了事約談指導整改》的報道,是筆者跟隨市紀委工作人員暗訪合肥部分公立醫院停車場存在違規收費問題而采寫的稿件。報道既有現場曝光,又有整改舉措和評論,刊出后,多家門戶網站給予轉載,社會反響強烈。
這種“督查式”的跟蹤報道,避免了輿論監督事前、事中、事后的各類阻力,報道權威可信,防止了輿論監督中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5、開辟系列專欄,拉近讀者距離
地方紙媒可通過開辟專欄的方式,讓讀者了解紀委及其相關工作。具體來說,可以圖文并茂地解析紀委各機構職責,或是開辟“紀委書記訪談”、“廉政大家談”欄目,以“報網互動”的方式定期邀請紀委負責人及相關處室負責人,專家學者做客,以專訪、論壇等方式,接受群眾提問,暢談反腐倡廉。
6、嚴守宣傳紀律,謹慎公布案件
紀委查辦的案件,是反腐新聞中關注度最高的內容,同時敏感度也最高。在案件報道中,地方紙媒要嚴守新聞宣傳紀律,選擇適當時機、以適當方式公布,報道由紀委主要領導簽字把關,切不可搶發新聞。同時,遵守保密原則,不發案件辦案點和辦案的技術細節。
7、加強定期溝通,常態發布信息
是否能做好本地反腐倡廉新聞報道,與當地紀檢監察機關做好溝通至關重要。地方紙媒負責人及跑口記者要與紀委相關人員保持溝通聯系,主動溝通想法,提出改進報道的意見建議。
在合作中,紀檢監察機關建立信息發布的長效機制,比如在報紙上定期公布各職能部門政風行風評議得分、群眾訴求平臺處理情況和效能工作得分排名,在傳遞權威信息的同時提升媒體關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