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杰
【摘要】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社會階層結構和新聞價值觀。隨著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不斷變遷、分化,新聞價值觀也隨著社會階層的變化而嬗變。本文從分析兩個不同階段社會階層的特征以及它對新聞價值觀的影響,探討新聞價值觀的嬗變過程,展望中國階層變化走向與新聞價值觀的未來。
【關鍵詞】社會結構 社會階層 新聞價值觀 多元化
新聞傳播一般由傳播者、受傳者、媒介、訊息以及反饋等要素組成。其中傳播者和受傳者是社會人和社會群體,是社會階層的組成者。
社會生態環境決定著新聞媒介的體制和運作方式,以及行業理念。
新聞價值觀是人們通過新聞實踐所反映出的價值評價的觀念形態,是一定時期社會共同具有的區分新聞價值高低、新聞傳播正確與否的參照系,是決定新聞傳播實踐的理想和目標的指導性觀念。新聞價值觀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正確的價值觀對新聞傳播的發展有促進作用,錯誤的價值觀對新聞傳播的發展有阻礙作用。
一定的新聞價值觀的形成是新聞傳播者與受眾共同作用的結果。傳播者和受眾的思維與觀念作用著新聞的價值觀,而傳播者和受眾的思維與觀念因處的社會地位而不同。
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大體呈現出“兩個階級一個階層”的(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知識分子階層)社會結構,媒介是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履行上傳下達的任務,將黨和政府的宣傳方針作為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宣傳價值觀是新聞報道的唯一價值標準。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開始走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此,中國發生了全方位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社會階層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根據中國社科院重大研究成果《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分析,社會階層已經由“兩個階級一個階層”分化為十大階層,即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私營企業主、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以及農業勞動業者、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
社會階層產生了分化,意味著利益主體的分化,受眾多元化,而且受眾為了追逐自己的利益,對媒體都有自己的要求。他們已不再是新聞媒介教育的對象,而是新聞媒介服務的主體,更加積極和主動,還有較強的參與愿望。顯然,原來的那種“兩個階級一個階層”時期的以宣傳價值觀為導向的選取信息、思想動員式的新聞報道已無法滿足受眾多元化的需求。受眾的需求多元化,對新聞價值取向的要求趨向多元化,這決定了新聞價值觀的多元化。其主要表現為:
傳播者思想觀念的分化。社會階層的分化,傳播者的社會地位也發生了變化,他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也發生變化。原來的傳播者是處于“金字塔”上端的國家管理者,而現在,社會階層分化為十個,傳播者變為了社會的中間層,利益角色與原來惟一的國家宣傳者相分離。再由于社會階層的分化,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作為黨政的喉舌不再是新聞媒介的惟一功能,豐富百姓生活,傳播大眾文化已成為共識。傳播者的自主意識越來越強,他們不再是傳播宣傳價值的機器,在新聞選擇時更加注重受眾的不同需求和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相融合。
新聞作品的分層化。以傳者為中心的傳播方式變為以受眾為中心,新聞作品也變為以受眾為中心,開始根據目標受眾所處的社會階層來對節目(作品)進行定位和策劃。依據社會階層的結構,新聞作品大致分為三層:
(1)針對處于社會上層的受眾(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的作品(節目)。這些節目比較嚴肅、正統,具有權威性、政治性、指導性,主要是傳播一些硬新聞。比如: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的晚間新聞,報道國內外的一些重大政治、經濟、體育、文化動向等;每個星期天下午的《高端訪問》,通過訪談政治經濟界的名人,滿足高層管理人員、精英管理人員的需求。
(2)針對中間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受眾的作品(節目)。這些節目具有明顯的時代感,追求時尚、快節奏,語言風格輕松簡潔,充滿娛樂性。比如:廣西衛視的《時尚中國》報道國內外的一些時尚服飾動向,符合了大多數中間層的喜愛。鳳凰衛視的《有報天天讀》以最短的時間“讀”更多的報紙,使生活節奏比較快,沒有太多時間看報紙的中間層快速了解國內外大事。
(3)平民化(民生新聞)的節目(主要針對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業者、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這類節目是以平民化的語言,平民化的視角“說”新聞。比如:中央電視臺第四頻道的《新聞社區》以報道關注平常人們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奇事或將政治性較強的新聞輕松化報道出來,符合廣大中下層人們的要求;湖南都市頻道的《都市一時間》以娛樂化的社會新聞、平民化的視角、娓娓道來的情感故事,符合中下層觀眾的口味,同時也得到中上層觀眾的肯定;一些地方新聞媒體以民生新聞節目為主,如:湘潭電視臺的《湘潭新聞60分一民生視線》就是以湘潭地區普通老百姓所關注和需要的題材為主,以平民化的視角、大眾化的語言講述新聞,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
新聞價值要素的多元化。社會階層的分化,新聞傳播以網絡結構為主,新聞價值觀中出現了一些新的要素,大致為:
(1)商品性。新聞價值觀是傳播者與受傳者共同作用的結果。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導致傳播者和受傳者的社會地位及價值取向的變化,新聞傳播者與受眾之間除了傳受關系,又增加了一種新的關系——市場交換關系,形成新型的傳播關系。這種關系將商品性引入了新聞價值要素之中。
(2)服務性。社會階層的分化,受眾地位的改變,使他們有更加自主性的要求,不再視自己為新聞傳播的客體,而是要做傳播過程中的主體。受眾要求新聞傳播包含信息,為自己的需求服務。服務受眾也是新聞實現其價值的根本途徑,服務性是新聞與受眾的基本結合點。媒體也只能從服務受眾的角度去選擇新聞,才能得到受眾的肯定和接受。
(3)監督性。監督性是與指導性相對的,有自上而下的指導和從下而上的監督,新聞傳播才完整。在“兩個階級一個階層”時期,新聞過于強調宣傳的價值,將指導性作為取舍新聞的唯一標準,造成新聞報道的單一縱向的輸灌式傳播。單向的指導性變為雙向的兼顧指導和監督。新聞監督社會,反映輿論,揭露社會違法行為和丑惡現象,受眾監督媒體,促進新聞傳播正確發展。指導性與監督性并重,使新聞價值觀更加合理、完善。
(4)信息性。信息性在“兩個階級一個階層”時的新聞價值觀里就有,但還只是一些很簡單化的信息傳播。社會階層的分化,人們對新聞價值觀有了新的認識,對信息的需求也有了更深的層次。由于受眾所處的不同社會地位,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硬性的決策參考性信息增多,信息的多元化發展越來越明顯。
(5)娛樂性。“兩個階級一個階層”分化為十大階層,是社會發展的結果。階層的多樣性,引發了對新聞價值取向的多樣性。受眾對新聞的追求不再局限于信息性和服務性,還在于娛樂性。新聞的娛樂因素因此被放大,新聞價值觀中的娛樂性逐漸明顯。
新聞價值觀的多元化使新聞價值取向不再單一,可以從多角度取舍新聞,新聞的選擇放寬,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制約,新聞報道出現一些不利于人們的隱患。
比如:低俗化的新聞被認為是服務受眾的需要、監督性被扭曲地理解和無限地擴大、絕對地商品化等。還有一些媒體將商品性絕對化,認為現在的新聞不需要黨性原則,將黨性原則完全拋棄,這是一種錯誤的行為。現階段的新聞宣工作不能拋棄黨性原則,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只有這樣新聞價值觀才能引導新聞傳播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將由發展中國家逐步向中等發達國家邁進,社會結構還將發生變化。當中間階層擴大,兩端縮小形成“橄欖型”,新聞的主導權將掌握在他們手中,他們的價值取向左右著新聞價值觀的走向。目前,我國媒體開始以目標受眾所處的社會階層來定位和策劃電視節目和刊物,其中《深圳商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的建立背景是深圳中間階層的日益擴大,以中產階級為代表的中間階層己經形成。根據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的數據推算,深圳中等收入及其以上階層總人數為211.8萬人,平均年齡在30至35歲之間,占常住人口的45.26%,占總人口的30.26%。目前全國中等收入者的百分比為I8%,深圳的社會結構比北京、上海、廣州等更接近橄欖型。這是我國第一份針對橄欖型社會階層的大型日報。《深圳商報》打出以經濟報道為主、兼具綜合性的鮮明特色。其主要受眾是“大眾”中的白領和中等收入者,主要集中在較高學歷(中專以上學歷)、穩定工作、較高收入、較強消費能力的“四有”讀者。這些受眾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力,消費廣告產品的能力也較強,在經濟上能左右《深圳商報》的整體風格,影響《深圳商報》的價值取向。
目前,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成熟,以網站為平臺的網絡媒體、以手機為平臺的自媒體,已經興起。傳統的新聞價值觀,正在面臨著進一步的挑戰和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