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目標向度在于公正是其內蘊價值和現實價值追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發展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公正的實踐向度在于以科學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彰顯公正價值;以清理完善不公正的制度體系實現對生態領域公正缺失現象和問題的矯正。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公正;價值追求
中圖分類號:D6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5)04-0061-03
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生態正義研究——基于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的視角”(2014M552392);云南省社科規劃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研究——公平正義的視角”(QN2013001)。
作者簡介:廖小明(1975-),男,四川瀘州人,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流動站博士后,云南師范大學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態文明、社會公平正義、思想政治教育。
自胡錦濤在2005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生態文明”概念以來,10年間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生態文明制度的制約和懲戒作用尚未能充分發揮。究其原因,一是既有制度體系的不完善,二是公平正義目標的模糊和價值的缺乏。羅爾斯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1]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實踐,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其公正向度。
一、制度公正的生態文明視界
一般說來,制度就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美國新制度經濟學派代表人物之一道格拉斯·C·諾斯認為:“制度是一個社會的游戲規則。更規范地說,它們是為決定人們的相互關系而人為設定的一些制約。”[2]按照諾斯對制度的理解,可將制度分為三種類型:正式規則、非正式規則和這些規則的執行機制。由此可見,制度內涵豐富,外延寬泛,在這個內容體系中涉及責任規則、懲罰規則、度量衡規則以及價值信念、倫理規范、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和意識形態等。當然,在其他學科中,對制度的理解略有差異,比如在政治——倫理學的角度上,制度是“規范化、定型化了的正式行為方式與交往關系結構,這種規范化、定型化了的正式行為方式與交往關系結構,受到一定權力機構的強力保障,它表現于外則體現為具有管束、支配、調節作用的行為規則、程序”。[3]27按照上述對制度的理解,制度公正則可以理解為“規范化、定型化了的正式行為方式與交往關系結構的公正性。……其一是指制度的公正,強調制度本身應當是公正的;其二是指公正的制度化,強調公正的理念與要求應當具體化為制度,旨在揭示制度化了的公正才是具有真實客觀性的公正,這種制度化了的公正就類似于羅爾斯所說的公正的社會結構背景”。[3]30在抽象意義上說,公正是以權利——義務關系為核心的人們相互關系的合理狀態,而這種相互關系要受制于包括社會歷史條件在內的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正所謂“權利絕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4]因此,制度公正本身也是歷史地發展著的,“制度公正既是一種現實秩序,又是一種社會理想或社會意識。制度公正作為現實的社會關系狀況,是一種現實秩序,作為人們的自覺要求與價值目標,則是社會理想。作為社會理想的制度公正,是對現實社會制度的批判性反映。”[3]33
那么,制度公正之于生態文明到底有什么深遠意義和現實指向呢?在我們已經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中的重要“一體”,要求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全過程,要求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當下,審視這種意義、闡明這種指向顯然是必要的。
首先,一方面,制度公正之于生態文明,內在于社會整體公正,外顯于生態文明的價值。由于公正本身不是永恒的,而是歷史的、發展的,因此,現實的社會制度下,追求社會的整體公正是一種可行的、必要的選擇。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我們“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5]13-14生態文明要靠制度建設,而建設的制度應該是公正的制度,應該是能夠有效保護和實現每個公民平等的生態權益的制度。因此,制度公正之于生態文明既是實現和維護社會整體公正的要求,也是彰顯生態文明價值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制度公正本身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價值目標,又是其倫理原則的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實現,核心內容之一就是要建立起公正的社會制度體系。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建設當然也要體現這種要求,整個社會的公正制度體系的建立也離不開生態文明這個“五位一體”中的重要“一體”。
其次,生態文明建設從根本上說就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的關系,而這種關系的處理本身是生態倫理學考量的范疇,是生態倫理道德集中要調整的關系。因此,制度正義之于生態文明而言,自然具有倫理道德的維度。
最后,制度正義之于生態文明是整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建設的擴展性內容之一,具有全局性意義。如前所述,我們要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就要扎實推進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的建設,而這種制度體系的建設不能夠超脫于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之外,相反,我們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既要有獨立性思考,又要有擴展性思維;既要著眼于整個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建立相應的制度機制,又要將這種制度機制建設擴展到包括生態在內的各個方面。因此,制度正義之于生態文明本身也是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擴展到生態領域的必然要求。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的公正目標向度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5]13這既是一種應然目標,也是一種現實追求。我們按照“五位一體”布局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也就是將公平正義的應然目標轉變為現實價值的過程。相應地,我們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進程,構建公正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既是一種內蘊于生態文明的價值,也是一種現實的價值追求,還是一種發展性目標。
1.公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的內蘊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本質上講,它是社會主義,為此,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也自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但是,由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立足于中國實際的處于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因此,它又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最初設想的社會主義有顯著的差別。這種客觀情況決定了原本在“理想”社會主義階段成為一種“自然狀態”的或者“超階級”的公平正義價值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里“成色不足”:在現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由于諸多客觀條件和原因,我們必須不斷強調和促進公平正義的實現。因此,我們說公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的內蘊價值至少有三個層次的指向:一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值得注意的是,公正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的內蘊價值并不是“天然生成”的,也不是僅僅提出生態文明才使它成為內蘊價值。它是生態環境問題上升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而使其得到彰顯和認可的。在西方,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態危機就使全社會認識到生態環境問題不是單個人或某個組織或集團的問題,而是全社會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不能僅僅靠技術進步等某種單一的方式或手段予以解決,它實質上是一個既“頂天”又“立地”的問題。所謂“頂天”是指它關系到全體人們環境權利的實現和整個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彰顯;而所謂“立地”,是要著手解決一系列關系人們生存健康和公平權利的實際問題。對中國而言,人們的認識和觀念的嬗變大致相似,也是隨著環境污染等具體問題上升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全局性大問題后,人們才越來越認識到這個問題既關乎個人平等的環境健康權益,更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因此,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過程,也就是“發掘”生態文明和生態制度“公正”價值的過程。
表面上看,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建設問題是一個方面或一個領域的問題,但實質上,它是一個涉及面廣、內容繁雜的問題。生態問題表現為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和諧甚至矛盾,實質上體現了人與社會、人與人關系的失調。因此,一定程度上說,生態領域的不公正、生態文明制度的不公正,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各個領域的不公正的反映和體現,是社會其他領域相關制度體系不夠公正合理的反映和體現。因此,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要體現公正價值,實質上是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價值外顯的需要,是整個社會共享公正價值的要求。
2.公正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現實價值追求。一般說來,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6]進一步看,生態文明包含生態意識文明、生態制度文明和生態行為文明等諸多要素,其中,生態制度文明是核心和關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7]這不僅說明了制度建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而且也體現了公正的價值追求,因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本身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合理關系的復歸,本身就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應有境界和狀態。中國是有十三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也是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和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十分明顯的國家,但是,我們的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努力的方向是建成“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8]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彰顯公平正義,要按照公平正義的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構建和完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方面的制度體系,使公平正義真正比太陽還要有光輝;另一方面,我們要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為抓手,以體現和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態公平權利為著眼點,構建公正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現和維護人民群眾的生態權益,并以此帶動其他領域公平正義權利的實現,促進其他領域公正的制度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3.公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發展價值。中國作為后發國家,有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生態建設方面的有益經驗和方法的“后發”優勢,但是,中國建設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過程中也有自身的“先天”不足,這不僅體現在生態文明意識觀念的滯后和人們生態文明意識行為的缺乏,更體現在制度建設方面有不少“軟肋”,如制度建設更多體現為單一的行政行為,缺乏生態民主意識,缺乏民間人士和專業人士的有效參與等等,這就要求我們在按照社會主義公正價值目標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過程中,要有發展性思維和眼界,將公正價值目標在制度建設中的實現看成一個發展的過程。同時,要用公正的價值引領公眾的生態意識和觀念,凝聚起更大的社會共識,在發展過程中提高群眾參與度,提高相關組織和專業人士的參與度。此外,在學習借鑒國外生態文明建設的有益經驗方面,吸取諸多生態思想、思潮的積極要素,吸取生態正義的價值理念。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那樣:“生態社會主義今天給我們的最大啟示主要在思想文化方面,即社會主義的內在本質要求它必須領導全世界從工業文明向新型文明的偉大轉型。我們正處于一個新型文明的前夜。這就是生態文明。”[6]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我們要將一切體現社會主義發展價值、符合中國實際的先進思想和價值理念融入中國生態公正觀念的建構,融入中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全方位和全過程,從而真正實現按照公正價值目標推動發展,又在發展中建構更加豐富全面的公正價值目標,最終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彰顯生態公正的意義和價值。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公正的實踐向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實踐中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總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體系。當前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根本手段也在于實踐。公正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但要轉化為現實價值,要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彰顯出來,為人們所感知,給人們帶來實惠,都離不開實踐。因此,全面認識和把握公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的實踐向度,意義重大而深遠。
1.以科學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彰顯公正價值。如前所述,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在整個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科學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卻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更是一個實踐中的難題。這一方面在于制度體系的構建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影響方方面面影響長遠的大問題,另一方面也在于制度的構建受到主客觀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但不管在實踐中有多大的難度,我們首先要明確基本思路和方法。在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過程中,我們至少要思考這樣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指導思想是什么?這實質上關系到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也關系到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成敗。從實際出發,著眼長遠,我們認為科學發展觀是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根本指導思想。其次,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原則和標準有哪些?我們認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構建至少要有系統的思維和統籌兼顧的原則,要體現公平正義的價值標準,體現以人為本的價值標準。最后,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主導力量和依靠力量是什么?從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出發,我們認為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主導力量必須是黨和政府,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自然也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但是,僅有黨和政府的主導是不夠的,還需要集中各方面智慧和力量,這不僅是科學設計制度體系的要求,也是更好地體現和彰顯公平正義的要求。實踐證明,最大限度地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公正權利和利益本身離不開人民群眾最大限度的參與,這其中包括專業人士的介入與參與。
2.以清理完善不公正的制度體系實現對生態領域公正缺失現象和問題的矯正。客觀上說,任何國家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方面的具體制度體系都既有穩定性的一面,但又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制度體系的改革是推動發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而制度體系改革本身既有實踐的要求,也有價值實現的要求。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對已有的制度機制進行改革和完善,既有生態文明實踐進程發展的需要,也有彰顯包括公平正義價值在內的價值實現的需要。同時,我們應該看到,中國作為后發國家,生態文明制度機制建設非常滯后,許多方面的制度機制適應了階段性或局部性的要求,具有“應急”的特點,顯然,這些制度機制在設計之初就沒有全面權衡公平正義的價值,因此,修正和完善這些制度機制的過程,也就是矯正其公正價值缺乏的過程,也是治理生態領域公正缺乏的現象和問題的過程。比如,我們的生態補償制度,雖然在相當程度上是為了兼顧“利益”損失,但是,由于過去更多出于宏觀和全局考慮,而對局部甚至個人的利益照顧不足,因此,在更加全面科學衡量的基礎上,健全和完善生態補償制度本身也有進一步彰顯生態補償價值公正的作用。又比如,適應公共生態利益維護的需要,我們急需進一步完善公益訴訟機制,以防止出現“公地悲劇”的現象和問題。
參考文獻:
[1]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3.
[2]道格拉斯·C·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杭行,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3.
[3]高兆明.制度公正論——變革時期道德失范研究[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5]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G]//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潘岳.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J].綠葉,2006,(10).
[7]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改革再出發——十八屆三中全會學習讀本.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9.
[8]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6-1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