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里,幸福的理念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直到不久前,由運氣、命數或我們無法控制的基因等因素決定我們幸福與否還貌似是合理的假設。用塞繆爾·貝克特的話說,人們愿意相信“全世界的淚水是個恒定的常數。”
但新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幸福可以控制也可以習得,這是一種看待幸福的全新方式。
幸福取決于諸多因素,既有身心健康和親密關系等顯而易見的因素,還有些因素也許看起來不那么直觀,比方說從事慷慨行為。其中有些可以學習和培養,事實證明,傳授積極思維習慣的課程—比方說讓人們學會感恩那些真正重要的或避免糾結于挫折—已經對幸福造成了重大改變。
同樣,全社會可以進行提升幸福感的嘗試。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將對幸福的衡量納入國家統計數據,最近德國總理默克爾也啟動了一項計劃以提升民眾的幸福程度。
國家的管理會極大地影響幸福程度。維護和平、法治和有效民主至關重要。有充分證據表明上述因素往往不僅關乎福祉,而且是幸福感的源頭,個中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身處一個和平的國度本身并不一定會讓人幸福;但卻排除了很多顯而易見的不幸福因素。
具體政策同樣可以影響很大。有確鑿證據表明應當加大對精神和身體健康的關注,并且重點關注失業問題。但其他領域的證據仍不完整。我們根本不知道不同的婚姻政策將如何影響幸福感,盡管我們知道婚姻與幸福感有著直接的聯系。
同樣,我們不知道增加或減少義務教育,抑或具體哪門課程會產生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總體而言,教育對幸福感的影響出人意料的不明確(可能因為預期往往比滿足預期的可能性提升得更快)。科學也無法確知育兒假和彈性工作權、延遲退休年齡或推進工作共享的法律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
其中部分原因是因為證據不足,但復雜的互動有時會很難確定因果關系。乍看上去,人們可能認為減稅會讓人更快樂,因為擁有更多可支配收入增進了他們的福祉。但其他因素也有可能發揮作用,如減稅在民眾眼中是否公平、以及是否伴有不受歡迎的開支緊縮。
相比之下,涉及到具體項目有著大量有力的證據。現在有詳盡的手冊描述各類運動與身體和心理健康的關系。對老人而言,活躍顯然是幸福的源泉,無論這意味著鍛煉、志愿服務抑或從事帶薪工作。(事實上,加拿大一項調查發現帶薪就業是65歲以上人群最富滿足感的行為。)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借助政策干預在學校促進人們的堅韌品質或同情心可以對其整體幸福產生積極的影響。并且有跡象表明城市規劃會影響幸福感,尤其當它能夠縮短通勤時間或緩解對犯罪的擔憂時。
當然消除痛苦是根本不可能的。痛苦是人類生存環境的一部分。但無論個人還是政府都有能力使世界更加快樂。這個世界的淚水并不一定是常數。
本文由Project Syndicate授權《南風窗》獨家刊發中文版。作者是科學、技術、藝術國家捐贈基金首席執行官,創立了幸福行動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