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婕

伊朗克爾曼郊外,一個巨大的單車藝術品擺設,一家人正準備在此野餐。馬可·波羅曾經走過克爾曼,這里是世界上最熱的地方之一。

德黑蘭北部阿巴斯阿巴德,年輕的女子在Azadi Cinema酒店的頂層吃午餐。
伊朗總是被人跟原教旨主義聯系起來,但去過伊朗的人告訴我們,情況并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當地的年輕人也不排斥美國貨,也會用iphone,而濃厚的波斯帝國氛圍讓游客覺得那里十分美好。然而那些在伊朗呆過一年半載的人,似乎又有不同看法。他們說,伊朗還是挺壓抑的—兩伊邊境的機槍坦克、大街上的反美標語口號與烈士照片、電視上的嘹亮戰歌……那里不是“禁止上這些網”,而是“只能上這些網”。在清規戒律的極端嚴控之下,人性也會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所有旅游書都會提醒女性,要針對本地男性的咸豬手。
這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呈現出來的多面,總是這樣迷惑人。別忘了,他們的前世是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歐非的強盛帝國,一個以智慧著稱的國度,卻因為兩伊戰爭、核問題、西方制裁,現在像一只病懨懨的獅子一樣打著盹。
但他似乎準備醒來了。
伊朗外長扎里夫正與國際社會積極尋求談判,希望能夠中止西方社會對伊朗的經濟制裁,推動當地政治經濟發展。這片土地下面,蘊含著珍貴的石油,他們原本可以跟迪拜一樣。而比其他人更具有敏感性的城市中產階級,對扎里夫的政策拍手叫好。在這個古老的國度,古巴比倫王國的巴別塔和空中花園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新時代的年輕人試圖抓住一些真正的東西。
于是,有的年輕人在私人房子中周末聚會,盡情歡笑。他們,其實和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年輕人一樣,充滿了青春的熱情,年輕的荷爾蒙也在這些面紗、長袍下的身體內涌動著。甚至靈魂躁動得更快、更激越。媒體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誘惑,讓他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他們也想要旅游呀。尤其是正值年少的波斯美人,青春只有一次,多么想掙脫枷鎖,向世界展露她們美麗的臉龐呀。
政治敘事是遙遠的,青春卻正在發生。

德黑蘭,一名剛做完鼻子整形手術的年輕男子。伊朗是全世界最熱衷于做鼻子整容手術的國家,德黑蘭被稱為“世界鼻手術之都”,每年約有20萬人在鼻子上動刀子,是美國的4倍,目的是讓鼻子變得更加小巧,或者鼻尖翹翹。

一名年輕的女子在上網,不少年輕人還是通過代理服務器登錄國外的網站。



伊朗布什爾郊區,一對伊朗新人的婚禮。

德黑蘭,一節只面向男性的瑜伽課。

德黑蘭,一群年輕男女晚上聚在一個私人的公寓里喝酒,這是當地一種沒有酒精的啤酒。

伊朗的跳火節,年輕女子跳過火堆,迎接傳統新年,象征著用火來凈化身體,祛除病魔,在來年健健康康,精力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