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靖芳

有人曾用“放養”來形容過去10年的金融業,不過,2014年12月,銀監會下發了48號文(《中國銀監會關于全面開展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內部管控遏制違規經營和違法犯罪專項檢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遏制銀行業金融機構違規經營和違法犯罪。看起來,金融業頭頂的“緊箍咒”越來越緊。
48號文的三個重點是:加強金融機構內部管控、遏制違規經營、遏制違法犯罪。
此次檢查的重點之一為信貸業務。工商銀行亦是此次被要求自查與整改的國有商業銀行之一,檢查結果除須報監管部門外,還要于2015年5月底前抄報國務院。
對于銀監會48號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承惠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48號文有一定的保護消費者的意識在里面,但是,更側重的還是銀行的合規性。
對于《民生周刊》記者調查了解到的情況,張承惠也做出了相應的分析和解答。
民生周刊:與銀行合作貸后管理業務的公司是否需要具備金融功能?
張承惠:這類公司并不需要金融功能,它們只是代理銀行的貸后管理業務,只是代銀行履行一部分管理的職責,不需要金融職能。只是這種貸后管理是變了形的,包括銀行,包括這類公司都在鉆空子,法律法規還制裁不了。
民生周刊:銀行在選擇與其合作的貸后管理公司時,是否會設置一定的門檻?
張承惠:按道理說,這個授權應該是有門檻有條件的,而且貸后應該是有監督的。如果銀行沒做到這一點,說明商業銀行的機制有問題,商業銀行自身的改革還沒有到位,而且商業銀行的行為并不是真正市場化的行為。
民生周刊:汽車分期貸款是個人信貸中風險較高的信貸品類,銀行與貸后管理公司合作的行為是否是為了轉嫁風險?
張承惠:我認為這是商業銀行懶政的結果,商業銀行內部的約束和風險控制機制并不健全。通過這種方式把風險轉嫁后,銀行安全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非常自私的行為,但是法律上沒有辦法追究,監管部門也沒有辦法從金融監管的角度規范銀行的行為。
民生周刊:導致這種現象的根源是什么?
張承惠:我覺得這是因為中國商業銀行改革不到位,沒有做百年老店的打算,特別是基層的工作人員對銀行的聲譽不愛護。從上面到下面沒有這種理念,整個銀行的文化就沒有形成一種上下合力,打造一個有品牌、市場聲譽良好的百年老店。
另外,國有商業銀行還是處于相對壟斷的地位,暴露了商業銀行自身的缺陷和商業化程度不夠,社會責任感不強,但是這個問題短期之內通過監管是沒有辦法解決的。
民生周刊:這種現象是否包含在銀監會48號文遏制的違規違法現象之列?
張承惠:這種形式既不違法也不違規,如果沒有明確的規定就不違規;法律也沒有規定銀行的業務不能授權,即不違法。只不過授權以后管理得并不好,授權不慎重。
民生周刊:銀行與這類公司合作貸后管理業務是否是金融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張承惠:在業務進行專業化分工過程中,第三方服務體系還得發展,方向是沒有錯的。
民生周刊: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
張承惠:這類公司有不合理的經營行為,可以通過法律的途徑,消費者可以向法院起訴,從金融執法的角度來說,還是應該由司法途徑來解決。
另外,還可以向銀監會反映,一般涉及金融風險的問題,銀監會是很關注的。比如,這類公司雖然能夠做貸款保全,但是如果過度損害了銀行聲譽,銀監會也會關注的。
與銀監會協商,通過銀監會消費者保護局來督促,銀監會有責任配合法院解決這樣的問題。至少銀行授權以后,貸后管理公司已經超越了授權,銀行有責任配合法院調查,銀行并沒有授權這種超越授權范圍之外的行為,在按期還貸的情況下收車,銀行不會有這種授權。
但是,消費者起訴的周期很長,成本很高,我認為,一個辦法就是建立有效的消費者保護機制,還有一個就是法律要健全。包括法律法規,包括投訴與接訴部門,包括輿論,形成一種社會氛圍,更加注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只有這樣才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