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易 張莉
【摘要】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新聞傳播者、傳播內容和受眾都發生了變化,新聞專業主義也因此被消解,傳媒機構的新聞生產權力被分化,虛假消息、傳播內容碎片化、隨意性與網絡語言暴力現象頻發。面對新時代、新挑戰,可以從傳播者、傳播環境及內容等視角對新聞專業主義進行重構,加快媒介融合,專業新聞工作者參與自媒體傳播的同時要加強公民媒介素養的引導,完善法律法規,強化行業自律,采用實名制保證新聞真實性、客觀性。
【關鍵詞】新聞專業主義 自媒體 消解 重構
一、新聞專業主義的精神內核
關于新聞專業主義,學術界并未達成共識,但觀點大同小異。其核心要義首先是強調新聞的客觀性和中立性,并由此發展出 -套專業的理念和技巧,其最主要的特征是中立的把關人和客觀的反映者。其次是對新聞自由的推崇和對媒介社會責任的要求,即自由和責任是并存的,在獲得新聞自由的同時,必須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為社會公眾發聲、建言。再者,新聞必須是職業化教育和程式化操作的,新聞工作者是社會上不可缺少的職業,其職業技能和知識需要進行專業培訓和系統學習才能獲得。
黃旦教授提出,新聞專業主義強調媒體最主要的功能是傳播新聞,突出其新聞性,但是同時也要注意社會效益;媒體應該要獨立自主,不被任何政治力量所干涉;報紙的最終目的是反映公共意見,為最廣大的人民服務;媒體的自主經營應該主要依靠廣一告收入;建立健全的法律和職業道德來約束媒體,主要依靠媒體自律。
綜上,可以將新聞專業主義的精神內核概括為:從新聞傳播者的角度出發,媒體要負擔起社會責任,為社會公共利益服務;從新聞傳播的內容出發,新聞專業主義所倡導的是報道內容的真實、客觀、公正、中立。從新聞傳播環境的層面來說,要保證媒體的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新聞報道服從于事實,而不是服從于其他勢力,如政治勢力、經濟勢力甚至包括大眾的輿論勢力。
二、自媒體時代對新聞專業主義的消解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消解著新聞專業主義,引發新一輪的話語賦權,以及新聞專業主義的重構。
“自媒體”概念首次賦予其嚴格定義的是美國傳媒學者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他們將自媒體(We Media)定義為: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簡而言之,在這個時代,“人人都是記者”,這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1.傳媒機構的新聞生產權力被分化
我國的新聞媒介都是具有事業性質,企業管理雙重屬性的。在政治上,新聞媒介的運行規則是黨性原則,在經濟上則是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則運行。同時,長期的新聞實踐也讓媒體形成了自己生產新聞的比較規范的模式和套路。這樣一來,就從制度上和操作模式上保證了新聞生產的質量和效率。
然而,隨著微博、微信等各種自媒體傳播媒介的不斷涌現,使得專業的傳統的傳媒機構對新聞的生產權力被分化。其中,較典型的是微博“草根紅人”作業本,他本是山東一名普通青年,因其在2010年6月發布的一條名為《有對比,有真相-2010全國高考作文題目真相!》的微博一炮而紅,粉絲數量現已超876萬,甚至包括姚晨、謝娜等娛樂明星。很多網友甚至表示,每次上微博都要去看他的微博有何新鮮事、新觀點。在微博中“草根紅人”不在少數,他們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其微博大多是關于時政、社會等敏感話題,直接表達觀點、傳播新知,以內容短小精悍、見解獨到吸引“粉絲”,成為“意見領袖”,跟傳統媒體分割話語權。
2、新聞的真實性:約束機制不完善與虛假消息產生
對新聞自由的強調,是新聞專業主義的理論基石,更是新聞專業主義理念得以貫徹執行的前提。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精神因此而得以大力弘揚。但同時也意味著,在沒有健全的信息發布約束機制的情況下,人人都可以不負責任地發布信息,且很容易得到快速的傳播。一來,給虛假消息發布和傳播帶來了很好的生長土壤,新聞的真實性被“削減”;二來,新聞自由讓自媒體得以飛速發展,但自媒體卻反過來置新聞自由于被濫用的境地,消解著新聞專業主義的真實性精神。
3、新聞的客觀性:傳播內容碎片化、隨意性與網絡語言暴力現象頻發
因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工具篇幅、技術上的限制,注定了傳播內容大多是碎片化的。同時,自媒體權力分布于社會各角落各階層,很難讓他們像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一樣受到較嚴格的約束,因此他們的傳播內容具有較大的隨意性。而由于受眾人生價值觀、教育程度和宗教信仰等存在差異,這種碎片化、隨意性的內容經過不同受眾解讀就會有不同含義。因此,在傳播過程中就可能引發民族矛盾、宗教沖突、地域偏見、性別歧視等,很大一部分網絡語言暴力也源于此,新聞專業主義所推崇的新聞客觀性也因此受到消解。
三、新聞專業主義的重構
跟互聯網一樣,自媒體本身并無好壞,決定其好壞的是使用它的人。自媒體時代,新聞專業主義遭到了消解,但這并不表明新聞專業主義可以摒棄。面對新時代,要敢于接受挑戰,對其從傳播者、傳播環境及內容等視角進行重構,使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繼續指引時代潮流。
1、傳播者視角的重構
(1)媒介融合,全媒體式傳播。自媒體時代的“公民記者”是最強大、最廣泛、最分散的傳播者,其區別于傳統媒體的優勢同時也是其劣勢所在,而且它們依靠自身力量難以解決的。因此,自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融合可謂大勢所趨。自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不僅利于取長補短,對二者應對激烈的媒介競爭,起到積極作用,而且是打造全媒體式傳播的必然選擇和題中之義。可以說,媒介融合就是要利用公民新聞傳播者在自媒體上傳播某一事件或對某一事件發表自己見解,通過其他自媒體用戶的關注、轉發,引起傳統媒體的關注和報道,得以見諸報端、屏幕。同時,對于該事件的報道又會再次見諸自媒體之上,自媒體用戶繼續參與討淪。當前,傳統媒體已紛紛開通官方微博、微信,創建移動客戶端,與最廣大傳播者(受眾)進行互動。因此,全媒體式傳播是大勢所趨,是重構新聞專業主義的必然之路。
(2)專業新聞工作者參與自媒體傳播。傳統意義的新聞工作者是指,經過專門新聞專業訓練的媒體人。他們與普通公民的區別在于,他們有普通公民所缺乏的新聞理論知識、業務水平以及職業精神。他們參與到自媒體傳播中,一方面,他們能運用自身的知識、經驗,在傳播信息的時候做到比較專業、客觀、公正,給普通自媒體用戶一個良好示范;另一方面,他們多數在業內已有一定聲譽,較易成為意見領袖,其觀點會影響受眾對事件的評判。因此,專業新聞工作者有責任也有義務引導公民新聞理念走向更為理性、成熟、公正的道路。前央視主持人柴靜從央視辭職后參與到了自媒體傳播中,制作了《穹頂之下》這部關于霧霾的片子,引發了廣泛熱議和思考,這是專業新聞工作者參與到自媒體傳播的一個經典范例。
(3)加強公民媒介素養的引導。由于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盡管可以采集、制作、傳播信息,但“公民記者”業務水平并不高,在信息內容寫作和評論上也有著較大的隨意性和波動性,容易受自己主觀立場的影響。同時不像傳統媒體那樣需要接受嚴格把關,其傳播內容可能有所偏頗。不明真相的普通受眾對海量信息又缺乏獨立判斷,這會使偏頗的內容影響、誤導更多人。為此,自媒體平臺可以和傳統媒體合作,運用各種優勢對自媒體用戶進行簡單培訓,如在公共論壇分享新聞傳播學理論及業務知識,邀請專業新聞工作者開辟專欄或者開講座等,促進公民媒介素養的提升。
2、傳播環境及傳播內容視角的重構
(1)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加強行業自律。要從根源上根除自媒體時代出現的虛假消息等現象,必須從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做起。一方面要完善原有法律,特別是制定與頒布實施“新聞法”,使法律能夠與時俱進,契合新聞傳播環境的改變;另一方面要加強法制宣傳,做好普法工作,提高普通民眾尤其是“公民記者”的法律意識,培養他們自覺做到遵紀守法,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在追求自由的同時意識到自我社會責任的承擔。
作為專業新聞工作人員,在媒介素養上理應比普通自媒體用戶要高,因為他們的傳播內容影響更大。然而法律只能管消息真實性問題,而對于消息的客觀、公正是無能為力的,因此必須借助行業自律。普通自媒體群體都是松散的、無組織的公眾,依靠他們自律難度較大,因此專業新聞工作者要做出示范,帶動自媒體用戶逐步學會自律。
(2)采用實名制保證信息真實可信。公民在扮演傳播者發布內容、發表言論時,實名制能使他們的信息、言論都“暴露”在網絡輿論的監督下,這對他們造成一定的約束,幫助他們在發聲時更為審慎,做到對更廣大的普通受眾、信息涉及者負責。很多自媒體用戶對此表示抵觸,覺得限制了言論自由,侵犯了用戶隱私,但是必須承認,這是目前在自媒體語境中盡可能保證信息真實可信的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