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雨
我還在念小學的時候,每個周六都要去爸爸老友靜那里上英文課。那年頭媽媽很忙,所以每一次上課都是爸爸接送我。市中心威清路口有一家雞絲豆花面離奶奶家老房子很近,有一段時間爸爸接我下課之后都要先繞到這里帶我吃一碗面條才去奶奶家,雷打不動。
據他回憶,那時候這家店的老板娘還算是個美女,每周都見父女兩個來吃面,總會照顧我們多加些佐料。爸爸開玩笑說,大概是人家以為父女兩個相依為命,同情來著。
這家雞絲豆花面已經有超過二十年的歷史,店面很小,設施陳舊,擁擠不堪,還坐落在一個十字路口。我一直很奇怪,都說十字路口的風水不利于做餐飲,但這家店的生意卻始終很旺。幾年前,在它的旁邊又開了幾家粉面館,無論怎么折騰生意都還是趕不上這一家。
很久之前,這家面店煮面用的灶臺就設立在店門口,面朝馬路;通常在馬路對面就能目睹門店里熱火朝天的氣氛;惹得人還會暗自焦慮,如果沒有座位怎么辦?門口的灶臺上放著兩口大鍋,一個用來下面條,一個用來裝高湯。煮面的時候還會擱一點豆芽提味。旁邊放著五六個搪瓷容器,用來盛放各種輔料和佐料,有雞絲、豆花、花生米、脆哨(油炸豬肉丁)、蔥花和香菜……當年的店小二動作麻利而精準,一勺下去,取出來的量正合適——佐料的布局也很講究:豆花一定是平鋪在面上的,雞絲又蓋在豆花的面上,其他的佐料再依次覆蓋。對貴陽人來說,一碗雞絲豆花面,與其說吃的是面,不如說吃的是佐料。
吃雞絲豆花面一定要放點兒醋,醬油最好不加,以保護豆花的原味和色彩。我原本既不喜歡吃豆芽,也很討厭吃雞,唯獨吃這面的時候不介意。夾一筷子,有面有雞絲有豆芽有鹽菜,還有一點碎豆花,實在爽口。還可以夾一點泡菜就著,大家“摩肩擦踵”地擠在一個空間里吃得稀里嘩啦,幾乎顧不得看上坐在自己對面的人一眼。
現在這家面店二十四小時營業,但我已經很少想著過來吃了。老爸至今還有這習慣,他喜歡吃貴陽的面條,偶爾路過就會去吃一碗。他看“舌尖”時很郁悶,遺憾攝制組在談到面條時竟然忽略了貴陽。
這么多年了,這家店既沒開分店,也沒換門面。還是一小間,人擠人。前不久終于和老媽來了一次,然而老爸口中的美女老板已不知所蹤,我們也就沒有再得“照顧”,吃到最后發現,脆哨才得了三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