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蕙蘭
當下年輕人辭職最充分的理由,很可能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闖闖”?!按蟊妱摌I,萬眾創新”,2015年注定會是打上“創業”標簽的一年。而在一座商務成本高企的城市,是做一個安靜的打工者,還是用創新去博弈資本,這是一個令許多人無比糾結的問題。
低成本孵化
居高不下的商務成本很容易打消人們的創業熱情,對于初創企業來說,首當其沖就是辦公樓租金。根據高緯環球對2014年寫字樓市場的統計,北京CBD寫字樓年平均租金在104美元/平方英尺(約0.093平方米),上海陸家嘴在96美元/平方英尺,而香港CBD地區達到184美元/平方英尺。
不過一些創業者的實際感受是,第一步并沒有那么難。
“特贊”創始人范凌剛回國準備創業時,五六個人的創始團隊天天泡咖啡館“上班”。每人帶個筆記本,點杯咖啡,一坐下就開始“頭腦風暴”。
范凌是建筑學專業出身,分別在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并在中央美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過,創業團隊里大部分的人曾是他的學生。
在泡咖啡館的時光里,大家決定做一款互聯網工具,幫助設計師、美術編輯等創意階層對接科技企業的需求,為企業提供UIUX、VI等形象設計。
時間久了他們成為咖啡館的熟臉,店長會調侃,“又來上班了?今天還只點一杯咖啡?”范凌就再多加幾塊蛋糕?!芭赃呉蛔朗橇硪粋€創業團隊,也泡了好長時間?!笨Х瑞^辦公階段持續了一個月。
在“特贊”團隊盤踞咖啡館時,“一米好地”房產眾籌的小伙伴們聚在創始人印陶家里辦公。印陶出身投行,他想用眾籌的方式“創造符合80后、90后生活方式的空間”,先通過互聯網平臺找到一群核心用戶,大家一起參與把某個特定的場地打造成理想的辦公場所,投資者就成為這個空間的實際使用者。
“創業初始狀態對辦公場所的需求,就是一個大家坐在一起開會的地方,在家里連咖啡錢也省了?!薄耙幻缀玫亍痹谀嫉教焓馆嗭L投后,搬到一個聯合辦公空間。
咖啡館、私人場所都是創業項目產生的溫床,另一些項目則會在政府投資的“創業苗圃”孵化。而當想法和靈感轉化為實踐,創始團隊注冊了公司,就會搬到一些有政府支持的創業過渡型辦公空間,一般而言租金低廉,辦公區域設置靈活,提供適合創業公司的配套服務。
靜安區江寧創業園區就是這樣一個創業空間。它在同樂坊占據一棟兩層辦公樓,周邊云集著一些成熟的設計公司和媒體。園區被分割為三十多間大小不等的辦公室,最小的只能放四張辦公桌,大的可以容納十來人,80%已被出租。入駐的多是廣告、設計以及互聯網企業。
靜安區江寧路街道社區服務辦公室沈主任介紹,這里由江寧路街道委托一家民非組織負責日常運營,并且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貼補園區的水電、綠化和裝修費用。
園區里的創業者多是拿自有資金啟動,尚未獲得風投垂青,注冊資金在5萬-10萬元左右,所以租金仍是不小的壓力。江寧創業園的日租金在5.5元/平方米,在寸土寸金的靜安區不算高。也有企業在初創期會選擇張江、閔行、閘北等區域的創業園區,價格更低,日租金還不到1元/平方米。
“創業過程中我學到一點,要善于利用政府的補貼。”鮑振宇說。他開辦了一家體育健身俱樂部,為企業策劃運動會和其他拓展活動。
運營半年以上、有社保記錄的企業,注冊就能獲得一筆1萬-3萬元的開業補貼。企業按照員工數量還能得到人保局補貼,包括每人600元/月社保補貼,以及每年5000元的房貼?!叭绻髽I有五六個人,每年的房貼就可以抵半年租金。”

潘石屹針對創客開發出“玻璃房”。
靜安江寧創業園區管理方負責人江仁俊認為,這些補貼雖然不算很多,但很可能在關鍵時候扶企業一把。2003年他開辦了一家保潔公司,拿到一筆5萬元政府擔保的低息貸款,3.5萬付首付買了輛金杯車,1萬元拍了個滬牌,有了車就能拉著工人和設備上門為企業提供保潔服務,一下子擴大了業務量。
除了政府補貼之外,對創業者的另一個吸引力來自園區的配套服務。
很多創業者剛畢業或工作了三五年,基本是“愣頭青”,不知道有哪些政府補貼可以去申請,甚至不知道該怎么注冊公司、辦稅務證。
“工商、稅務部門定期會來園區宣講政策,關于怎么辦企業,怎么拿補貼。有時沒趕上講座,園區也專門有人幫我們免費代辦,只要自己準備好材料,簽字就行。”鮑振宇說。運動教練出身的鮑振宇坦言,企業管理運營不是他的強項,有問題經常會找管理方搞定。
“打個比方,這里的企業還在幼兒園階段,幾個行政小姑娘就像是他們的保姆,大到申請人保、退稅,小到訂外賣,這些事情都要管?!苯士≌f。
為起步階段的企業“量身定做”的創業園區,服務往往要比一般寫字樓細膩。
在園區的公共區域,擺著一張醒目的紅木八仙桌和幾張紅木椅,還有幾套藤制桌椅,周圍點綴著一些盆栽,布置上顯然動了心思。江仁俊介紹,這里方便創業者接待訪客、洽談業務?!皠摌I者租的辦公室都比較小,在里面談生意給人的感覺不好,有個公共空間就氣派多了,又有前臺幫你泡咖啡,人家馬上感覺你這個公司是有實力的?!?/p>
這個體會和自己的創業經歷有關。十年前,他的保潔公司租了個四五十平方米的門面房,隔成三塊,前面談生意,中間放保潔設備,后面讓工人住。有一次他爭取到一家荷蘭超市的單子,對方上門考察時恰好老板不在,工人把辦公桌拼在一起正在打牌,客戶一看轉身就走了。
目前上海的孵化器超過100多家,江寧創業園只是其中一例。全市“在孵”的企業超過6000家,服務企業達到10000多家。對于還未注冊公司的創業團隊,全市有59個創業苗圃提供服務,每年進入的項目在1000-1500個左右。
個性化定制
隨著“愣頭青”成長為合格的商業人才,企業通過各種渠道獲得融資,擁有穩定的現金流,創業者有資本按自己的需求選擇合適的辦公場所。各種商業性質的創業園區在城市里蓬勃崛起,以更靈活的出租方式吸引創業者入駐。
SOHO在復興廣場建造的3Q創業園就是其一。陽光落地窗和北歐沙發構成了時尚的公共區域,工作時間一些人在咖啡吧聊天,享用免費提供的咖啡和紅茶。辦公區域分割為大小不等的玻璃房,創業團隊互不干擾地工作,也能看到鄰居在做什么。有人經過走道時,挨個和玻璃房里的熟人打招呼。
硅谷氛圍的創業園區很對海歸創業者的胃口,“拎包入駐”成為一大賣點。
“我每天穿同一套衣服,因為不想花時間做決定選哪一套穿。”范凌說。他每天要做很多企業決定,所以不想再考慮辦公室采買什么桌子,刷什么顏色涂料,喜歡一切都打點好的園區。而鄰居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時哈佛校友活動在這里舉行,提升了園區的附加值。
創業園區一般會采取比傳統寫字樓更靈活的收租模式。比如按工位而不是按面積收費,公共會議室按小時收費。因為創業團隊人員增減很快,可能這個月拿到風投,下個月就要擴充一倍的人手,固定面積的辦公室就不夠用了。
另外短租也是一大特點,相比傳統辦公樓簽一年租約,付三押一,創業園區可以按周付租,沒有任何押金,這樣企業不必將大筆資金壓在房租上。而網上預約、網上付費的透明性,也很合“互聯網+”企業的基因。
創業園區的聚合效應是不少創業者看中的“軟件”。在“足記”駐扎的上海創客中心,很多創業團隊就是沖著這里的豐富社交而來。
“大家經常會一起午餐,聊聊各自的商業模式,研究一下成功的范本,如何去尋找自己業務的‘爆點’?!崩钭暇暾f,她是“生意專家”的媒體公關,生意專家專為實體商戶提供一站式管理、營銷軟件。
很多時候,這樣的閑聊就會深化為業務上的合作。比如每周四園區會有一場分享會,由一個創業團隊給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故事,介紹產品和理念。有一次一家咨詢公司主講,主題是企業如何做用戶調研。“當時‘生意專家’的用戶調研工作遇到一些難題,對方專業的建議讓我們獲益匪淺,分享會結束,我們又深入交流,最后兩個團隊合作完成了一次有效的用戶調研?!?/p>
這樣的“邂逅”在創業園區很普遍,但如果在傳統的甲級寫字樓辦公,很可能對門那家公司做什么的都不清楚。不同企業的員工之間不會交流,在公共洗手間遇到也是零對白,更不用說業務上的深度合作。
“你在外面也能找到滿足需求的公司,但在同一個物理空間創業的團隊之間會有深入的理解,大家是同一種基因,他們了解你要什么,能提供更合適的服務。”李紫娟說。
企業愿意為這樣的“化學反應”付出更高的成本。“生意專家”團隊有15人,每個工位月租金在1380元,月租金總共在20000多元,包括一定時間的公共會議室使用。而上海甲級寫字樓全市平均日租金8.63元/平方米。地標建筑恒隆廣場日租金在10元/平方米左右,60平方米左右的辦公室月租金在18000元左右。橫向比較來看,創業園區的租金并不便宜,但創業者更看中寬松、開放的環境?!帮L投也喜歡去創業園區找項目。”
在印陶看來,房租只是創業成本中很小的一塊,而創業者聚合所帶來的價值更大。“一個合格的PHP工程師月薪水2.5萬-3萬,平面設計1.5萬,產品經理5萬-6萬,房租和人力成本比又算什么?錢不是省出來的,要花對地方。”
他認為,選對社交屬性契合的辦公空間很重要。“一個辦公空間里要有平衡的創業團隊,有些做硬件,有些做軟件,互相可以合作,又不會存在競爭。其次,團隊之間要有階梯,如果聚集的都是剛大學畢業的創業團隊,很熱血,但互相沒什么成功經驗可以汲取。草根創業團隊要和成功的、有穩定現金流的團隊在一起,會成長很快?!?/p>
追求生活與工作一致
很多創客來到上海會發現,關于這個城市的一些傳統觀念正在改變。
上海通常被認為氛圍保守,缺少創客。但李紫娟并不認為,“創業者有多少是本地人?北京、深圳創業者也是來自其他地方。因為本地人在一個地方有幾代人的積累,生活相對安逸,風險偏好比較低,所以創業的一般都是‘新移民’。難道‘新移民’一到上海就都變保守了?”
“生意專家”創立于新疆,創始人郭銳技術出身,當用戶數量突破3萬,郭銳發現新疆技術人才匱乏,已經很難支撐生意專家這樣的運營性平臺發展,2013年創始團隊把企業遷到上海,認識不少志同道合的創客。
印陶也覺得,這里并不缺乏創業的激情和沖勁。他接觸的很多創業者原先收入不菲,辭職創業的機會成本很高?!坝袔讉€合作伙伴就是在創業活動上聊上的,覺得投緣,彼此理念一致,就放棄一切后路來創業。其實前后加起來聊了不到40分鐘?!?/p>
上海另一個公認的創業瓶頸是各種配套人才少?!白阌洝眲撌既藯盍袊@,在上海貼了半天啟事招不到一個合適的PHP工程師,在中關村轉一圈能碰上好幾個。
但范凌看來,“未飽和”的狀態卻也是上海的優勢。
“在一個創業氛圍很濃的城市,最初你會覺得很興奮,很多技術人才,很多風投,很多創業論壇和活動,甚至很多掮客。但之后你就會覺得頭疼,因為太浮躁了,對于想安心做產品的公司來說紛擾太多?!?/p>
有企業感嘆,在中關村的創業咖啡館一坐,周圍男男女女都在談創業,動輒幾億,能人多,忽悠也多。探討的不是怎么做好產品,而是如何融資、做高企業估值等資本運作的技巧性話題。

創業的日子充滿酸甜苦辣。
范凌今年把公司搬到了上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里可以專心于技術研發,優化產品,不用花很多時間應付各種人。
和上海的創業團隊聊天,你經常會收到審慎的提醒,這個項目我們正在進行中,還沒有值得分享成果,所以你先不要寫,等我們做完善了再報道。甚至有些團隊會因為媒體拜訪太多而投訴所在的創業園區。這樣的低調和專注,在其他城市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
上海是一個商務成本高企的地方,但范凌覺得,其實在這里你有很多選擇?!霸趧e的城市,高端辦公區域周邊的一切消費都很高端,房租吃飯買東西都很貴,但上海高端業態附近總會有實惠親民的消費選擇?!?/p>
范凌在新天地附近的SOHO復興廣場上班,加班到深夜,出門走幾步就能吃碗餛飩或蘭州拉面果腹,若去湘菜館小撮一頓人均50元,口味地道。印陶在江寧路的創業空間,抬眼可見中信泰富和梅龍鎮,他喜歡加班結束和同事在附近吃個烤串。上海還有很多創業者出沒的“深夜食堂”。在這個城市,再高大上的商務區,拐兩條街就是飄著粢飯香味的煙火人間。
雖然周邊翠湖天地的房價已經漲到每平方米十幾萬,但創業者并不擔心在這里無法立足,四通八達的地鐵可以將散居于各處的同事運到辦公室。即便住在二線區域,一公里也可以找到三五家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
“宜居”成為創業者做選擇時的另一個重要指標。相比創業飽和的城市,每天為堵車和污染頭疼,創業者更愿意在適合生存的城市。“我不但是個企業創立者,也是個孩子爸,肯定希望家人生活在環境比較好的城市,孩子可以健康成長。”范凌說。
創業者不是遷徙的候鳥,選擇一個地方發展企業,就是選擇了未來幾年十幾年生活的環境,這十幾年在創業者的個人人生中很可能是成家立業的階段,“實現工作和生活的一致性”顯得很重要。
越來越多在上海的創客受惠于地方的創業補貼,但期待更對胃口的幫助。比方說和直接給錢相比,創業者更期待間接而持續地補助。“讓創業者零成本或低成本租辦公室,但限定在某個創業園區,企業會覺得未必合適,希望選擇自己中意的創業地點。如果改成補貼創業公司員工的住房成本,就能幫創客對抗大城市的高房租?!狈读枵f。此外,縮短個稅退稅優惠的審批時間,政府評獎過程更公開透明等等,也在企業的心愿單前列。
另一些創業者則建議,一些政府投資或大學運營的創業園區,負責人未必有創業經驗,不知道怎么去運行。而最好的創業園區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些核心創業團隊聚集在一起,慢慢地形成規模。所以政府背景的創業園區最好引進市場化的管理方,如果創業空間的管理方本身就是創業出身,就會知道創業者的需求,服務會更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