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最近,上海的創業者們都在琢磨著:怎樣才能拿到政府提供的“創新券”,這筆天上餡餅一般的錢又該怎么花?
從2015年4月20日起,上海市研發公共服務平臺(以下簡稱“研發平臺”)面向全市千家中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發放科技創新券(以下簡稱“創新券”),提供最高10萬元的創新補貼,用于共享使用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和約380家技術平臺提供的研發服務。據悉,首批“創新券”規模為1億元。
中小微企業創新需求迫切,但礙于經濟實力,從來都是創新中的“弱勢群體”。如今這個“大禮包”堪稱雪中送炭,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再添一把柴。
去年1月,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電科”)董事長、人大代表陳平在上海兩會期間提交了一份題為《關于進一步培育和促進上海市科技創新服務業快速發展的若干建議》的書面意見,建議通過向創新需求強烈的中小微企業發放“創新券”等方法,推動科技創新服務業在滬集聚、集中發展。
陳平沒想到,自己的建議這么就實現了。面對《新民周刊》,這位高級工程師感慨,如今的創業者正站在政策的風口上,趕上了好時候。
《新民周刊》:上海在2013年10月起與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委縣政府合作,上海研發平臺面向長興縣科技型企業發放500萬元的“創新券”,由研發平臺加盟服務單位向長興持券企業提供研發技術、工藝設計、檢測分析等專業技術服務。去年您提出“創新券”的建議時,是否知道這個合作?上海現在發放的“創新券”和您當時的建議一致嗎?
陳平:在我提出建議的時候,并不知道上海研發平臺和長興縣的合作。“創新券”其實是個老話題,而我關注的是科技創新服務業。
科技創新服務業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的加速器。上海市作為全國科技創新服務業的重鎮,擁有極其豐富的科技服務資源。經過多年積累,上海的科技創新服務產業從前端設計和研發到技術轉讓、后端認證和檢測等已相對完整,加上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儲備豐富,正是進一步培育和促進上海市科技創新服務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大好時機。
上海早在2004年就搭建了長三角地區大型儀器共享平臺,我們研究所也參與其中,服務了不少中小微企業。基于工作經驗和調查研究,我就建議政府利用財政資金設立“創新券”,向創新需求強烈的中小微企業等創新實體發放,創新實體使用“創新券”向科技服務機構購買科技服務,科技服務機構憑券到政府財政兌換貨幣。這可以成為政府購買服務的一個方面,也是對中小微企業的一種扶持方式。
《新民周刊》:據悉,此次上海研發平臺發放的“創新券”采用網絡認證,事前申請、事后補助的方式。同一年度、同一企業和創業團隊申請的最高額度不超過10萬元,補貼額度采取分段超額累退比例法核定——5萬元及以下的部分按照50%的比例核定;超過5萬元的部分按照最高不超過15%的比例核定。 “創新券”將在今年7月1日起正式接受在線使用,預計可納入創新券補貼范圍的服務機構約380家,涉及各類服務5000項。請問上電科也是服務機構之一嗎?
陳平:是的。我所在的研究所,每年為全國各地七八千家大中小型企業服務,參與企業創新全生命周期的若干個環節。研發產品變成商品是一個漫長過程,而“創新券”的廣泛使用可以降低企業的創新成本。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對企業來說不見得什么都要“自己干”,可以根據自身定位和特點,選擇所需要的幫助。
《新民周刊》:上海的“創新券”和以往補貼政策不同,將測試檢驗、研發設計等各類研發服務納入范圍,彌補了原先申請使用大型儀器才有資金補助的不足。這是不是意味著很多產品正式上線前的功能性測試和壓力測試費用十分高昂?
陳平:每個項目和產品的測試和研發費用都不同。例如,有些產品需要看其在高溫環境和低溫環境中的運行情況,可能需要在50度環境下工作幾個小時,然后降到零下再工作幾個小時。有些產品需要進行噪音、輻射和可靠性測試。而這些單項測試費用從幾百元到幾萬元不等。

起步階段每一分錢都要算著花。
另一方面,一些大型儀器和儀表的添置費用很貴,從幾萬到千萬級、甚至上億的都有,這意味著有能力做測試的機構有限,而這些機構也有提高儀器利用率的需求。“創新券”不僅滿足了中小微企業的創新需求,也降低了科技創新服務業的成本,可以說是互惠互利。
《新民周刊》:2012年9月,江蘇省宿遷市就已啟動“創新券”,實施后卻發現制度層面上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發放不太科學,使用更不便捷,程序比較繁瑣,未建立相對長效的聯動機制等。您本人是否看好上海此次的“創新券”呢?
陳平:上海其實在正式發放“創新券”之前就做了很多扶持創新創業的工作,只不過宣傳力度不夠,很多創業團隊對這方面的政策了解不夠。這一次“創新券”的推出,讓創業初期的企業知道可以去哪里找到相應資源和服務。我覺得任何企業在創新時都要充分利用社會公共資源和中介服務,而政府需要推動科技創新服務業的有序市場化,上海已經這么做了。
此外,我在去年還曾建議制定重點科技服務產品推薦目錄,鼓勵并支持用戶擇優選購;按服務性質、程度的不同,區分研發、設計、轉化、孵化等情況,對科技服務機構的服務收入實行免稅或一定程度的減稅等。希望越來越多企業和機構投身科技創新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