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120急救中心接報8分鐘后,第一批救護車到達外灘擁擠踩踏事件現場。
4家醫院在20分鐘內調集醫生護士增援搶救室,為傷者實施了及時有效的搶救和治療。
截至1月6日上午,已有29人出院,20人在院治療,其中4人病情較重,1人生命體征尚不平穩,正在全力搶救中。
以上數據背后,是上海醫療衛生系統在外灘擁擠踩踏事件發生后,為挽救生命所作出的努力。
城市越來越大,城市人口越來越多,災害和事故的發生難以完全避免。不幸發生后,人們把希望都寄托在醫護人員身上,醫療系統肩上的責任越來越重。上海市衛生系統在本次擁擠踩踏事件救援中收獲哪些經驗?面對越來越復雜的龐大城市,醫療救援系統還需要做哪些準備?為了解答這些問題,《新民周刊》專訪了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黨委副書記、新聞發言人鄔驚雷。
《新民周刊》:事故發生后,120急救系統的反應速度怎么樣?
鄔驚雷:120接到第一個擁擠踩踏事件信息電話后,第一批救護車8分鐘趕到擁擠踩踏事件現場,我認為這個速度已經非常快了。那天120值班的調度人員判斷非常準確。一開始并不知道現場有多少傷員,根據前方報告情況,憑借自己的經驗和專業知識預測會有更多傷員,所以馬上調集了全市各個位置的救護車,一共出動了19輛。
《新民周刊》:為什么這次反應速度比較快?
鄔驚雷:每一次重大公共事件發生后,上海衛生系統都會總結經驗,不斷改進應急預案,調整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我們這次救援體現出的速度和效率,是平常長期準備、長期積累和預案比較充分的結果。
《新民周刊》:有年輕的醫務人員參與了現場搶救,在家休息的醫生也第一時間趕到醫院參加搶救。您對醫護人員的表現怎么評價?
鄔驚雷:這些年,醫護人員承受的社會壓力很大,平常大家抱怨也比較多。但遇到像這樣的緊急情況,我們可以看到醫護人員心里的社會責任感,他們的職業精神一點也沒有因為環境而改變。事件發生在半夜,相關醫院正臨近交接班的時間,很多醫護人員看到傷員來了就自覺留下參與搶救,不需要領導下指令,完全是一種職業本能的反應。
特別是年輕的醫務人員,平常可能看不出來,但在非常時刻,可以看到他們的職業精神、專業技能是非常優秀的,救死扶傷的這種高尚醫德,已經融入他們的血脈,得以很好的傳承。
《新民周刊》:本次救援還有哪些特色?
鄔驚雷:除了速度和效率,我覺得值得稱道的還有一點,就是衛生系統資源配置的能力,市衛計委成立市級多學科專家組,進行會診,第一時間向社會發布信息,通報傷情和救治情況,增加信息透明度。除了這4家接受傷員的醫院,其他很多有能力條件的醫院都表示,隨時準備好增援兄弟單位,有需要專家緊急會診的情況,各家醫院最優秀的醫生都主動要求參與,不計報酬不顧名利。
還有一個進步是,這一次醫療救援中,各家醫院很快召集起了自己的醫務社工和志愿者隊伍,他們協助警察登記家屬信息,安撫家屬激動的情緒,引導焦急等候的家屬到專門開辟的診室休息。專業的心理醫生也有針對性地對患者和家屬進行了心理干預。
《新民周刊》:城市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醫療急救上我們做了哪些準備?
鄔驚雷:作為具有2400多萬常住人口的國際化大都市,上海市常住人口多,流動人口也多,這些年上海市對公共安全非常重視,在衛生資源的布局、應急救援的配備上,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構建了以500余家一、二、三級公立醫院為主,包括民營醫療機構組成的比較完善的醫療服務體系,公共衛生、婦幼保健服務體系也比較健全。比如,120急救系統這些年發展很快。到2014年底,上海全市擁有急救車輛637輛,急救分站130個,從業人員2437 名,居全國前列水平。這幾年急救從業人員缺口比較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上海在全國率先實施了院前急救醫生“定向培養”制度,從機制上突破院前急救醫師來源的瓶頸問題。另外,上海市建立了9個創傷急救中心,分布在城市中心各個區域,有的也設立在郊區。
《新民周刊》:這次事故救援,對醫療衛生系統今后的應急救援工作有什么啟發?
鄔驚雷:一個啟發是,如果再遇到可預見的人群聚集的情況,醫療救援系統還要進一步完善預案和力量儲備,配合相關部門的工作。另一個啟發是,我們醫療衛生系統要與其他部門一起,開展更多的公眾安全教育和急救知識普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