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康
2014年12月25日,上海市交委表示查扣12輛滴滴專車,其中5輛車駕駛員被行政罰款各1萬元,剩余7輛車尚在調查取證中。到了月底,上海市交委又表示滴滴專車是黑車,營運不合法。筆者比較OUT,看到這一新聞才知道滴滴專車的存在。原來,滴滴專車是滴滴打車2014年8月19日推出的為高端商務人群提供服務的產品。而這也不是行業中的先行者,提供類似服務的還有Uber、快的一號專車等,PP租車更是直接打出“亞洲最大私家車共享平臺”的旗號。如果按照現有政策,這些平臺都游走在政策的邊緣。
尤其是對于滴滴專車,各地陸續封殺——2014年8月,北京市交管局下發《關于嚴禁汽車租賃企業為非法營運提供便利的通知》,表明滴滴為不合法;2014年11月,南京市查處了兩輛滴滴專車……對此,滴滴方面作出回應稱,滴滴專車是一個移動出行的信息平臺,只和依法運營的汽車租賃公司和勞務公司簽約,從不和私家車簽約合作,它不是“黑車”且可以保障安全。由此可見,滴滴既不是出租公司,又不是租賃公司,而是和租賃公司和勞務公司簽約的“公司”。如此身份,它的“婆婆”是誰,市場定位如何?如果找不到“婆婆”,又沒有“結婚證”,顯然是“非法同居”。
19世紀法國經濟學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在《和諧經濟論》中說過:“只要所有的供給、所有的需求能自由地產生、相比較、講價錢,每一種投入社會的勞務就能換得另一種相應的勞務。只要勞務的等價不受任何暴力、任何限制、任何欺詐的破壞,我們就可以說有了公正。”滴滴等打車軟件,已受到眾多客戶關注和叫好,市場管理者是否可做好引導、接納的工作?如此一味抹殺,是否有設置行業壁壘的嫌疑,甚至實施行業壟斷?政府不僅要為市場經濟運行提供必要的外部條件,還要在市場經濟中發揮填空補充、矯正和調節作用。政府是公共經濟活動的中心,理應為社會提供越來越多的公共產品和勞務,并進行資源配置和市場需求的調節。
打車軟件利用大數據技術,創新交通出行服務模式,促進政府加強資源有效管理和交通智能化建設。筆者建議,不妨對打車軟件這類新興產品的合法性進行市民聽證,而不是一禁了之。(作者郵箱:wzk1958@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