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溥

站在2015年初看經濟,心情很復雜。原因很簡單,幾乎是所有人,都在說羊年經濟向好,股市必然要走牛。但我卻以為,官方已經認證經濟進入新常態,這一時期對多數市場主體都將是嚴峻考驗。世上沒有免費午餐,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免費午餐更加少。至于紅利、蛋糕、福祉之類有關夢想的奢侈品,到猴年也未必能看得到。
先說為什么要小心翼翼地看待新常態。用官方的表述是:“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一時期的特征,是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新的增長點可并非俯拾皆是,實現集約增長并非朝夕之功,結構調整也并非一蹴而就,但是,經濟減速一般會有怎樣的影響卻是明擺著的,比如失業率上升、比如企業效益下降。
與此同時,國際經濟形勢也并不十分有利。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間,世界經濟仍將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2015年的世界經濟增速就算在美國復蘇的帶動下略有回升,但地緣政治的影響、大宗商品的波動,以及新興經濟體的失速,也會讓總體的復蘇態勢顯得疲弱,外需繼續不振是大概率事件。
再說為什么要客觀冷靜地看深化改革的效果。改革,本質不過是溫和的利益格局調整。1978年以降,改革都是我們這里的熱門話語。但如今,除了要看到改革深化的好處,還要看到世易時移的背景下,改革深化可能帶來的外部性。所謂世態不同在于社會結構,1978年正值國民經濟接近全面崩潰之際,上下均無退路,才比較容易齊心協力地啟動所謂“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模式,而今情況則是,體制內外割裂,社會不同階層分化,如果不能在做大蛋糕基礎上推動利益調整,將可能引發劇烈的矛盾沖突,乃至背離漸進改革主旨。時代不同在于,在全球經濟格局中,三十年前西方國家樂見產業轉移到中國,樂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通過辛勤勞動來解決溫飽問題,也借此間接制衡蘇聯這個昔日西方的主要對手。經過三十年世界經濟位次更迭,中國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因此在中國啟動深化改革之時,雙邊乃至多邊的貿易爭端、匯率沖突、資本博弈等領域的折騰與遏制,可想而知應不會少,我們對此應有充分準備。經驗上,沒有一個世界大國的復興或崛起是一帆風順的,各類波動面前,更需要審慎應對,趨利避害。
宏觀之外,最后講講同樣不盡如人意的微觀的情況。一方面,當前市場的需求依然乏力,價格持續低迷,企業生產和銷售繼續放緩,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增速明顯下滑,后者萎縮幅度擴大。同時,產成品庫存和應收賬款的增速則持續快于企業收入增速,給今后一段時期企業的流動性、盈利能力帶來明顯隱憂。另一方面,本輪周期中,國內各個行業并沒有經歷有效的去產能過程,重資產、周期性企業的去庫存進程也基本被新的刺激政策所打斷,比如,我們并沒有見到哪怕一家有影響力的制造業企業退出市場,反倒看到各類地產企業絕處逢生。
所以,我們不宜低估2015年的困難和挑戰。克服困難需要智慧、膽量,但它們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誰賜予的。為長遠計,維護社群團結和保障市場有效,是至關重要的,一方面,需要政府躬行垂范,向多數民眾切實讓利,真心實意推進改革;另一方面,政策操作應有邊界,不宜過分干預市場,從需求管理再搖擺到供給管理尤不可取。說到底,把事關千家萬戶的社保、醫保、大病保障、意外救助等等這些的社會安全網盡快完善好才是最重要的事。
(作者為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