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杰
隨著市場變化越來越頻繁,傳統績效管理體系的弊端也逐漸顯現,這些弊端大都與企業形態特征密切相關且無解決良方,可算得上是與生俱來的“硬傷”。
目前企業建立的績效管理體系的理論依據,主要來自彼得·德魯克的目標管理以及愛德華茲·戴明的戴明環(PDCA),同時又借鑒其他管理流派的一些理念,經過眾多管理咨詢公司完善,業已形成一套較為系統的考核體系。在中國,績效管理一經“拿來”便廣泛應用于企業管理之中,迅速成為管理中的“利器”,然而這把“利器”是否真的好用呢?
索尼兵敗,都是績效惹的禍?
如何看待績效管理中的“硬傷”,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中,最有名的論斷莫過于“績效主義毀了索尼”之說。
能把一個曾經的世界五百強徹底拖垮,績效管理真有這么大的殺傷力嗎?果真如此的話,為何眾多企業還要前仆后繼地建立績效管理體系,這不是在自尋死路嗎?
顯然,這個問題需要辯證來看。在索尼當年的輝煌之中,績效管理可謂立下汗馬功勞,否則也不會被索尼奉為一種“主義”,然而,一旦上升為“主義”,企業管理就會以績效為導向,認為績效管理能夠解決一切問題,但結果卻事與愿違,“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顯赫一時的商業帝國最終兵敗。
作為一種系統的方法論,績效管理理論一直沒有明顯的變化,很多優秀企業至今依然貫徹執行績效管理思想。如果理論本身并沒有問題的話,問題就一定出現在使用者身上。也就是說,在索尼不斷發展壯大
的過程中,績效管理從開始的推動作用,逐漸演變為一種阻礙作用。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了這種變化?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影響因素來自兩方面:一是企業規模不斷增大,二是市場需求變化加劇——這兩方面是任何企業走到這個階段時都會遇到的客觀事實。恰恰是因為這種客觀事實,才導致績效管理在企業中出現了無法化解的“硬傷”。索尼就是在市場已經發生巨變時,依然延續傳統的發展模式,導致“硬傷”疾入骨髓,最終走向了衰敗。最近一段時間轉型企業對績效管理質疑越來越多,甚至到了口誅筆伐的程度,皆因于此。
所謂“無法解決”,是因為績效管理的“硬傷”與傳統企業形態特征緊密相關。一直以來,企業大都采取了“分工”與“協作”的價值創造方式,主要表現在企業中存在不同職能部門,這些職能部門必須相互協作才能完成價值創造的過程,績效管理“硬傷”伴隨著這種企業形態與生俱來,要想徹底解決只有轉變傳統企業形態。所謂傳統企業“轉型”其實也是一種“轉形”,而企業轉型導致影響因素逐漸放大,傳統績效管理的“硬傷”也將隨著企業的轉型而全面顯現。
由“分工”帶來的“硬傷”
由于企業存在不同的“分工”,導致績效目標的分解具有不平衡性,因此不同職能單元完成目標的難度系數不同,此乃硬傷之一。
在傳統企業中,公司績效指標從上至下層層分解,不同的職能單元承擔不同的績效目標。所以,績效目標在分解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差異,職能單元完成指標的難易程度不盡相同,而又不具有可比性,有的職能單元可以很輕松完成指標,而有的職能單元則很難實現,甚至“吐了血都完成不了”。因此,只要企業形態具有“分工”的特征,所有職能單元都只能“認命”。
當績效考核結果不理想時,各職能單元總會發生爭執,通常會相互指責,最終將矛頭指向績效指標設計的合理性。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指標設計的確存在不合理之處,但卻符合企業現實情況,由于沒有科學的依據解釋這種現象,決策者只能尋找各種理由緩和矛盾,以維系職能單元之間的平衡關系,而績效管理的執行者也會想盡各種辦法降低績效指標的難度,以便能夠獲得最有利的談判籌碼。績效管理走到這一步時,“硬傷”已經一覽無余,對企業發展的推動作用達到了臨界點,此時企業有與沒有績效管理體系結果可能都將是一樣的。
企業為了根治這一“硬傷”,可謂煞費苦心,研制出“強制分布”之類的方法,試圖平衡不同職能單元的績效成績。“強制分布”本質上是把事實上的不平衡通過強制性手段實現平衡,并利用制度確定其合理性進而解決爭議。但這種手段僅僅是權宜之計,在企業規模不大的情況下,尚能夠起到一定緩解作用,而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內部職能分工越來越細、職能單元越來越多時,“強制分布”的說服力也會變得越來越蒼白。最后企業會發現,績效結果的公平性很難經得起推敲,除非企業內部沒有“分工”,否則這一“硬傷”很難根除。
由“協作”帶來的“硬傷”
“分工”是為了提高專業水平,有“分工”就會有“協作”,不同職能單元之間必須通過“協作”才能完成價值創造活動,然而只要存在這種關系,協同就會出問題,此乃硬傷之二。
“協作”導致不同職能單元之間沒有相互選擇的余地,無論是否愿意都必須“捆綁”在一起,缺少了哪一個職能單元都會影響到整體績效。在“協作”過程中,任何一個職能單元“掉鏈子”大家就得跟在一起“遭殃”——競爭戰略之父、哈佛大學商學研究院教授邁克爾·波特把這種現象稱為“職能短板”。但市場始終處于變化之中,企業也不是某個部門偶爾才會“掉鏈子”,而是總有部門“掉鏈子”,因此,誰也擺脫不了“職能短板”的困擾。
這種“硬傷”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職能單元之間專業水平不匹配,總有某個職能單元的專業水平無法滿足其他職能單元的專業要求,并且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濟于事;另一方面是“協作”關系導致一些職能單元無法單獨體現自身價值,這些職能單元的績效貢獻有可能被其他職能單元所掩蓋,甚至是被剝奪。在以業績為導向的經營理念下,很難有職能單元愿意“舍己為人”,因此在傳統企業中,各自為政、官僚作風、缺乏全局觀反而屬于通病。
為了根除這一“硬傷”,企業也在不斷嘗試新措施:要么增加職能單元之間的相互評價機制,體現相互之間的績效貢獻;要么核算職能單元的轉移成本或虛擬利潤,明確各自的績效邊界。但這些方法都治標不治本,除非企業內部“取消”協作機制,否則這一“硬傷”亦難根除。
從流程入手根治“硬傷”
只要傳統企業形態存在“分工”與“協作”的特征,最終都無法擺脫“硬傷”的困擾,一旦市場變化頻繁時,“分工”與“協作”這種價值創造方式就會導致企業運行系統日益僵化。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績效管理的“硬傷”體現得更加明顯,一些傳統行業開始經受“硬傷”的煎熬,有的管理者認為績效管理設計有問題,有的管理者則認為執行過程有問題,各種質疑此起彼伏。其實無論是否嚴格按照績效管理方法操作,結果都一樣。因此,企業需要跳出傳統思維的禁錮,從另一個角度審視這個問題,這便是從改變企業形態角度探索解決之道。
筆者以為,通過轉變“分工”與“協作”的企業形態特征,可以有效化解傳統績效管理的“硬傷”,能夠勝任這一歷史使命的是一種系統化、集成化的價值創造方式,在西方管理學中稱之為流程管理。雖然一部分企業正在不斷改善業務流程,但卻始終未能實現有效的流程管理,不但沒有消滅“分工”與“協作”,反而被其壓制,流程管理的效力根本沒有體現出來,所以才有了“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等說法。
流程管理之所以一直未能取代傳統管理方式,主要原因在于生存條件尚不成熟。一般采取流程管理的企業多處于市場變化頻繁、競爭激烈、風險較大的行業,一旦條件成熟,“分工”與“協作”必然會轉變為系統化、集成化的流程管理。這種新型價值創造方式具有非常強的市場適應能力,與互聯網時代的特征相匹配。
績效目標既然可以分解在不同的職能單元,自然也可以分解在不同的業務流程(項目)上,并沿著業務流程不斷分解,最終由不同的團隊承擔,績效管理方法論依然適用于流程管理或項目管理,最終將形成一種基于業務流程(項目)的新型績效管理方式,這種績效管理系統可稱為全流程績效管理。由于流程管理開始取代傳統價值創造方式,因此績效管理“硬傷”也開始削弱。例如,績效目標分解到不同的項目上,雖然項目難易程度存在差異,但是不同項目可以實現差異化管理,通過差異化體現公平性,從而克服了第一個“硬傷”;項目管理最大的特點就在于項目活動不可分割,強調系統性,具有天然的協同效果,從而克服了第二個“硬傷”。傳統企業通過流程再造雖然可以根治“硬傷”,但同時也改變了企業形態特征,這一點對于處在轉型期的企業而言至關重要。
企業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轉型企業通常會存在兩種績效管理方式:一種是傳統績效管理,績效目標由職能單元承載;另一種則是全流程績效管理,績效目標由流程(項目)承載。有了全流程績效管理,企業可以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降低“硬傷”對企業的負面作用。當“分工”與“協作”的價值創造方式全部流程化時,傳統績效管理的“硬傷”或將得以化解,企業也有望擺脫“傳統行業”的標簽,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階段。 責編/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