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電子產品比馬桶圈還臟
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近日刊文,“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電子產品是細菌聚積的‘重災區’,甚至可能比馬桶圈還臟。”
多項研究指出,家用馬桶圈上的細菌數量介于每平方厘米8~46個之間。而我們經常用手觸摸的電子產品上的細菌數量則遠超于此。
1.手機。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微生物學家發現,手機上的細菌數量是大多數馬桶圈的10倍還多。英國薩里大學科研人員研究證實,手機上藏匿著大腸桿菌、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其他種類的細菌,主要是因為我們總忽略清潔它,細菌就會在上面堆積繁殖。
2.平板電腦。其表面積比手機更大,承載的細菌量也更多。英國研究人員經測量后發現,其表面約附著600個單位的金黃色葡萄球菌。
3.游戲控制手柄。它的細菌承載量是馬桶圈的5倍。
4.鍵盤。鍵盤的細菌附著量是家用馬桶圈的3倍多。
5.遙控器。遙控器上每平方厘米約有11個細菌,約70%的遙控器含有能引起腹瀉的致病細菌。
手是人體的“外交官”,人們在用過電子產品后,會無意識地摳鼻子、揉眼睛,這些動作都為病菌傳播創造機會。平時應做到以下3點:別在衛生間里玩手機;使用電子設備前要洗手;經常使用質地柔和的消毒濕巾擦拭電子設備。
桌子亂容易導致眼睛疲勞
如今,上班族一天到晚用電腦、看手機,容易引起視疲勞。近日,日本科學家就總結了幾種容易引起視疲勞的情況。
1. 辦公桌面亂。一些人的辦公桌經常呈現文件、紙、筆亂堆亂放的情況。在這種辦公環境中,人會采取不自然的姿勢拿取物品,不但增加了工作量,也易引起肩膀和頭頸處肌肉緊張,影響血液循環,出現視疲勞。一張辦公用品擺放井井有條的辦公桌,不僅能令人條理清晰,也有助于減壓。
2.電腦屏幕垂直擺放。很多人習慣把屏幕調整為與視線垂直的角度,但這樣由于需要視線從上往下看,眼簾下垂,畫面在視野內會顯得略暗,為了看得更清楚,人會不自覺地前傾脖子。久而久之,容易令肩頸肌肉僵硬,影響頭部血液循環,引起視疲勞。因此,建議將顯示器角度稍微揚起。
3.辦公室濕度低。為圖舒適,辦公室空調經常開著,但室內濕度卻降低了,容易令眨眼減少,引發眼干和視疲勞。令人感覺舒適的濕度一般為50%~60%,建議平時可在自己工位旁放個加濕器,用電腦時有意識地多眨眼,若感覺眼干,可用毛巾熱敷。
濫用抗生素增加糖尿病風險
近日,發表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志上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過度使用抗生素會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根托夫特醫院糖尿病中心的研究者,收集了1995年~2012年間丹麥國家健康登記中心130萬人的數據,對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分析發現,接受多種抗生素治療后,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高了1.5倍,其中涉及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磺胺類、大環內酯類、呋喃妥因等。
不愛吃香菜可能源于基因
有人喜歡香菜獨特的香味,有人卻對其敬而遠之。調查數據顯示,世界上大約有1/7的人不愛香菜的味道,形容其如肥皂。美國一家著名基因檢測公司研究人員近日發現了這種奇怪現象的原因:不愛吃香菜,可能與體內基因有關。
研究人員對近5萬人的DNA進行了研究,比較了喜歡和不喜歡香菜的人的基因后發現:那些吃了香菜后覺得有肥皂味的人都攜帶一種名為“OR6A2”的特殊基因。這類基因參與人體的嗅覺味覺功能,并且對醛分子即所謂香菜里的肥皂味特別敏感。
研究人員表示:遺傳變異一定比例上會影響人對香菜的味覺感受,不僅如此,另一種與氣味相關的基因和兩種與苦味相關的基因也會影響對香菜的味覺。所以,不喜歡吃香菜并不是挑食,可能是基因在作怪。
喝牛奶的三個“黃金時間”
每天一杯牛奶,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習慣。不過,雖然牛奶可以在任何時間喝,但是如果選擇下面推薦的三個“黃金時間”,營養吸收效果會更好。
第一個喝牛奶的黃金時間是早餐后。早餐承擔著人體全天能量總需求的25%~30%。牛奶作為一種非常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富含蛋白質、鈣、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不僅可以有效滋潤剛剛經歷了一整夜空腹狀態的腸胃,也可以為人體提供充足的能量與營養素,讓您精神飽滿地開始一天的工作。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早餐忌空腹喝牛奶。牛奶是流質的,如果空腹喝,會很快從胃中排出,其中的蛋白質等營養成分未經充分消化就進入腸道,容易被分解為能量消耗掉,也容易加劇乳糖不耐癥狀。所以早餐應該先吃淀粉類的食物,如饅頭、面包、玉米粥、豆類等,之后一個小時左右再喝牛奶,才有利于牛奶的營養成分更充分地被吸收。
第二個黃金時間是下午4點前后。此時人容易感覺倦怠、困乏,急需補充營養。但是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大多數人無法悠閑地去享受下午茶。這時,牛奶中豐富的蛋白質、乳脂可以幫助身體迅速補充營養,從而精神飽滿地繼續工作。
第三個黃金時間在臨睡前半小時。牛奶中含有能使人產生睡意的L-色氨酸,還有微量的嗎啡類物質,有一定的鎮靜催眠作用;牛奶中的鈣還能清除緊張情緒。另外,人睡著之后,人體血液中鈣的水平會慢慢降低,而睡前攝入的牛奶正好能補充體內鈣的流失。
如何鑒別進口橄欖油
近日,昆明市消費者協會發布消費警示,教消費者如何鑒別進口橄欖油。
橄欖油主要產于西班牙、希臘、意大利等國。選購橄欖油時應注意看品名分類,橄欖油的名稱按其等級由高至低分為特級初榨(原生)橄欖油、原生橄欖油、普通原生橄欖油、油橄欖果渣油等。如果是特級初榨(原生)橄欖油,通常是冷榨和精煉而成,按照新的食用油管理辦法,加工方法必須在產品外包裝上注明。
進口橄欖油分原裝和分裝兩種,前者的安全概率相對高,可從油瓶背面下方的食品條碼區分二者,如果條碼是60或者69開頭,就很可能是大桶進口,然后國內分裝。意大利原裝的條碼是80或83開頭,希臘的是520開頭,西班牙則是84開頭。
同時,橄欖油對光敏感,光照如果持續或強烈,橄欖油易被氧化,因此,建議購買用深色玻璃瓶或不易透光的器皿包裝的橄欖油,這樣保存的時間會較長,且營養不易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