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仲華

2014年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要在全社會積極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于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既要重視成功,更要寬容失敗,完善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為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p>
在舉國實施人才強國、驅動創新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2014年11月13-14日,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加拿大亞太基金會(Asia Pacific Foundation Canada)、西南交通大學聯合舉辦了“創新戰略、企業家精神與開放的人才政策國際研討會”。在談及創新失敗問題時,專家們紛紛發表見解,甚至還有外國專家主張“應該鼓勵失敗”。對此筆者認為,創新是嘗試,是探索,雖然遭遇失敗在所難免,但“鼓勵失敗”的觀點卻不敢茍同。從社會經濟制度來看,市場體制是鼓勵成功、不鼓勵失敗的,這一點非常明確。按照唯物辯證法“對立統一”的規律,更為恰當的做法是,鼓勵人們在創新中取得成功,對創新失敗應持寬容態度。但“寬容失敗”也是有條件的。在此,筆者談談 “一家之言”。
創新失敗幾率高
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創新或改革遭遇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而在技術、管理、經營領域,尤其是企業的創新活動中,失敗的案例更是隨處可見。筆者查閱文獻發現,雖然對創新失敗的比例有各種不同說法,但總體看來,創新失敗的比例還是很高的,范圍大致在30%-90%之間。此外,一項發明或發現,有的時候其失敗的次數也很多,亦即失敗頻率很高。例如,喬納斯·索爾克經過201次的艱苦實驗,最終研制成功脊髓灰質炎疫苗;歐立希發明治療梅毒的藥物,也是直至第606號藥物實驗才取得成功;愛迪生為了找到適于充當電燈燈絲的材料,足足經過13個月的艱苦奮斗、試用6000多種材料、試驗7000多次。因此有人干脆將失敗看作是創新的常態;也有人說“失敗的次數越多,離成功的距離越近。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鐘來訪的客人”。看來,在創新的過程中,失敗是???,成功是貴客,但是創新的成功往往在失敗當中孕育。
創新為什么會失???細說起來,至少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新領域的未知性,即新的東西、新的領域本就不為人們所了解。在由陌生到了解的過程中,遭遇失敗幾乎是不言而喻的;二是新環境的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因素會帶來潛在的失敗可能;三是新方法不一定有效,要探出新領域就需要更新理念、認識,運用新的方法、新的技術、新的工具、新的手段,而這些未經證實的新事物是否有效也暫時無法確定。因此,人們不得不面臨一次又一次失敗的考驗。
寬容不等于鼓勵
就像“腐敗就是腐敗”(王岐山語)一樣,失敗也就是失敗。失敗不是令人高興的事,更不是值得炫耀的事??v使創新失敗需要寬容,也不是說要鼓勵多失敗。這是寬容失敗的界限。如果失去了這一界限,人們為什么還要執著于將創新做成功?因此,鼓勵成功、寬容失敗才是科學的態度、積極理性的認識。這不僅是一種氛圍,一種文化,一種戰略,更是要在管理制度中得到科學有效執行和落實的政策。例如,對創新失敗者可以不批評、不降薪、不辭退、不追責、不追回資金,但在一定時間段內不能主持項目、不能升職、不能評優。這種措施,也是給創新失敗者一個自省的機會,一個清醒地尋找內在失敗原因的機會。如果一切照常,對那些創新的成功者來說是不公平的,是一種負面激勵。寬容失敗與鼓勵失敗之間應界限分明,這是一種管理實踐中的平衡
與參照藝術,不能不充分考慮和嚴肅認真地對待。
寬容創新中的失敗是人類為了鼓勵創新而產生的一種溫暖的人文安排、人性策略、補救措施,是為了滿足總體發展的一種理性行為,正因此,我們才不能對其濫用、誤用。
寬容失敗是有條件的
《現代漢語詞典》對“寬容”的釋義是“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不追究”,可見,“寬容”是有條件的。
首先,“創新”有別于日常工作或日常事務,它可以是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抑或是經營創新、制度創新?!笆 北仨毷莿撔逻^程中的失敗,不能泛化其范圍或語義。假如只是按照流程進行的日常工作或日常事務出現的失誤,或由人為因素導致的失職、失責、肇事,均不屬于創新失敗范疇,必須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置,必要時甚至要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不能以寬容失敗之名遮掩一些不正當的行為。
其次,導致失敗的原因并非主觀的、人為的因素,而是由于某些無法預知甚至難以抗拒的客觀因素所致,所以不得不給予失敗者以寬容。
再次,這種失敗是經過主觀努力和奮斗后的失敗。在創新過程中,人們不僅應該努力積極地去工作,而且必須充分發揮創新團隊的集體智慧,發掘其潛在能力和主動創造性,不能懶惰、消極和等待天上掉餡餅。
最后,這種失敗是非腐敗性、非公共資金領域的失敗。因經濟腐敗或失職失責導致的創新失敗是不能寬容的;公共組織也不能借口“寬容失敗”而肆意浪費公共資金,對于公共資金的浪費或損失,其使用者必然要承擔責任,否則難脫腐敗嫌疑。同時,也要謹防以創新之名撈取利益和實惠的偽創新。
總之,寬容失敗不僅是有條件的,而且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總是一筆糊涂賬,不是一句“寬容失敗”就能輕描淡寫一帶而過的。
寬容需要科學態度
正如亨利·福特所說:“失敗是你再次更加智慧地崛起的機遇。”只有科學看待創新失敗,科學分析創新失敗,并從失敗中學習,才能發掘創新失敗中的潛在收益,使失敗成為成功的因子。一旦創新事業或創新工作遭遇失敗,首先要科學分析失敗的原因,當確認這種失敗具有客觀性,是難以避免、無法抗拒的,才可以去“寬容”;接受了失敗的事實還遠遠不夠,人們還須及時總結教訓,便于為此后的創新提供不再失敗的依據,讓后來者從中吸取教訓。這就是所謂的失敗學習法。為了防止失敗,有必要設立“防火墻”,這也是對創新者的一種制度性和技術性保護,如實行改革工作或技術創新試點制度、科研實驗或試驗制度、技術合作制度、包容或尊重技術異見制度、項目或技術保險制度等預防措施。此外,還應當設立具有輔助性、指導性、督查性的制度,諸如專家指導與咨詢制度、技術委員會審查或指導制度、技術項目中期檢查指導與跟蹤檢查制度、技術項目評審委員會制度等。成功總是留給善于發現并抓住機遇的人,因此有必要善待創新中的失敗者。
雖然時下“寬容失敗”之說甚為急需,但一些組織鼓勵成功則常陷“大鍋飯”之列而致鼓勵無形,寬容失敗則暗藏敷衍之意而致寬容走調。在創新中,人們要有唯物辯證法的理念,創新失敗需要寬以容之,但這并不意味著無限度的縱容?!耙箬b不遠,在夏后之世”,有覺悟之來者或可追也。 ? ?責編/張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