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帥軍
摘要: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公”與“私”之間的矛盾是法律評價活動的基本矛盾。法律評價活動中的悖論與主體的責任相聯系。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僅有著自身的利益,而且擔負著相應的社會責任。當“私”成為矛盾運動的主要方面,司法機關就不是社會主體的現實主體,但卻是社會主體的現實的責任主體。司法機關作為現實的責任主體所承擔的責任,在實際上總要由社會的全體成員來承擔,由此就產生了法律評價活動中的悖論。言論自由和制度反腐是解決這個悖論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法律評價;“公”與“私”;責任主體;言論自由;制度反腐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5)11-0089-05
[FL(K2]法律評價活動①是國家權威評價活動中較為典型的有機形式,主要通過司法機關適用法律對案件進行評價的形式體現出來。法律評價活動中“公”與“私”之間的矛盾,是理解法律評價主體責任、作用機制和悖論問題的重要內容。法律評價活動引發的悖論,正是法律評價活動中矛盾運動的表現形式。悖論意味著法律評價活動中深蘊著的矛盾被尖銳地揭示了出來,并指出了解決矛盾的方向。本文對此進行研究,以求全面解讀法律評價活動的作用機制。
一、法律評價活動中的“公”與“私”
1司法機關工作人員行使司法職權時的“公”與“私”矛盾。司法機關由處于各級職位的工作人員組成。之所以用司法機關工作人員,而不用法官或檢察官,是因為在司法機關中存在著三類人員:法官、檢察官,法官助理、檢察官助理等司法輔助人員,行政管理人員。這三類人員均在不同的權限范圍內行使司法職權。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的一切行為從理論上說都是為了社會主體的需要和利益服務的。然而這些工作人員在社會生活中總有具體的需要和利益,他們在行使司法職權時同樣如此。在正常情況下,司法機關工作人員按照一定規則行使權力的工作是一種勞動,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經濟活動。按照亞當·斯密“理性行為最大化”的經濟人假設,這些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都是利益主體,總要通過理性計算而作出最佳行動選擇,以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司法機關為了維護社會主體的利益,會制定權力運行的規則及有關機制,以此來約束司法機關中私人利益對社會利益的侵犯。而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兩種方式來對待這些規則及機制:
其一,司法機關工作人員按照權力運行規則及機制行使權力,使他的勞動成果體現“理性行為最大化”。在這里,司法機關工作人員不僅能獲得應有的個人勞動收入,而且因為遵循權力運行規則及機制行使權力,從而滿足或更好地滿足了社會主體的需要和利益。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的這種行為可以稱之為“公”。這里的“公”應理解為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遵循權力運行規則,在滿足社會主體的需要和利益時,同時滿足了自己(包括家庭)需要和利益。
其二,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違背權力運行規則及機制行使權力,使他的勞動成果體現“理性行為最大化”。在這里,有些司法機關工作人員把獲得職位的權力當作謀取私利的工具,在行使司法職權的勞動中違背權力運行規則及機制,從而使自己獲得更多體制外的“收入”。還有一種情況,有些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受其他不正當影響而違背權力運行規則及機制,雖然其可能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卻使社會主體的合法權益受損,造成司法不公。從表面上看,有些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其實不然。既然他們受到各種不正當影響,說明這些不正當影響都在某些方面深刻影響著他們的生活,這對他們而言或許是一種潛在的利益,只是這種利益不必然要立即兌現而已。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的這些行為可以稱之為“私”。這里的“私”應理解為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違背權力運行規則,運用所掌握的權力,在滿足自己(包括家庭)需要和利益時,使社會主體的需要和利益得不到滿足,甚至受到傷害。
由此可知,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在按照“理性行為最大化”行使職權時,有可能遵循權力運行規則,在滿足社會主體的需要和利益時,同時滿足自己(包括家庭)的需要和利益;也有可能違背權力運行規則,在滿足自己(包括家庭)的需要和利益時,卻使社會主體的需要和利益受到侵犯。這就構成了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司法職權時的“公”與“私”之間的矛盾。
影響司法機關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為“公”還是為“私”的因素非常復雜。就為“公”的方面而言,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如果具備較高的法律素養和綜合素質,珍惜自己的工作崗位,愛惜自己的名譽,有很強的職業認同感和榮譽感等,都會促使他們在行使法律評價職權時公正司法。于是,司法機關工作人員不僅因公正辦案獲得應有的勞動收入(并有可能升遷或受到表彰等),而且還因為遵循或模范地遵守權力運行規則,從而滿足或更好地滿足了案件當事人的需要和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公”的方面是司法機關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矛盾運動的主要方面。然而,由于我國當前的司法體制和機制不健全,存在其他國家權力對司法權的侵蝕情況,加之社會上普遍蔓延“信權不信法”的社會風氣,以及人們更加注重當下的經濟利益等復雜因素,使得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在很多案件中為“私”不為“公”,從而獲得體制外的利益。就為“私”的方面而言,上述諸多影響因素都可能會造成司法機關工作人員不依法行使職權。以法院及其工作人員辦案為例,我國法律雖規定法院具有獨立審判權,但法官沒有獨立審判權,這就容易導致法官在審案中為“私”的情況。我國憲法第126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法院具有獨立審判權并不能表明法官就能獨立審案,因為法官會受到法院內部權力體系的制約。目前在中國的法官群體中,有很多對案件只審不判,由合議庭或審判委員會最終對案件作出判決。主審法官向合議庭或審判委員會匯報案情時,會有意或無意地帶有個人傾向,很容易使合議庭或審判委員會作出錯誤判決。這樣的話,如果出現錯案,由作出判決的集體承擔責任,主審法官就規避了責任(使得錯案責任無人承擔)。因而,主審法官在審案過程中很有可能受當事人或其律師,或其他權力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等的不正當影響,為獲取體制外的“好處”,使“私”的方面成為法律評價中的主要方面。
對此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支持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任何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都不得讓司法機關做違反法定職責、有礙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機關都不得執行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違法干預司法活動的要求。對干預司法機關辦案的,給予黨紀政紀處分;造成冤假錯案或者其他嚴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只有把這些要求制度化,才能有效推進司法機關工作人員行使職權向“公”的方面發展。十八屆四中全會還提出,為確保法官依法獨立審案,要“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主任檢察官、主辦偵查員辦案責任制,落實誰辦案誰負責”,并且“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并通過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如“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獄務公開,依法及時公開執法司法依據、程序、流程、結果和生效法律文書,杜絕暗箱操作。加強法律文書釋法說理,建立生效法律文書統一上網和公開查詢制度”。這一舉措和上述諸多舉措不僅有利于案件當事人對主審法官等行使職權行為形成強有力的監督,促使其依法行使職權,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從而使法律評價活動中“公”的方面成為矛盾運動的主要方面;還會有效減少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在辦案中為“私”的情況,促使司法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行使職權由為“私”向為“公”的矛盾運動方面發展。
2司法機關行使司法權時“公”與“私”的矛盾。司法機關在行使司法權時“公”與“私”之間的矛盾,是由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司法職權時的“公”與“私”之間的矛盾推演出來的,集中體現為司法機關在法律評價活動兩個環節的決策中“公”與“私”之間的矛盾。在法律評價活動的第一個環節中,司法機關應當站在社會主體的立場上對其需要進行比較和權衡,以決定哪種需要最能體現出社會主體的優勢需要,從而用這種需要作為評價標準。在法律評價活動的第二個環節中,司法機關應當根據社會主體的需要,對經過選擇并實現整合的價值關系進行肯定或否定以及肯定程度或否定程度大小的判斷。然而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司法職權時存在“公”與“私”之間的矛盾,這些工作人員的地位和權力大小不同,在“公”與“私”的矛盾中發揮作用的大小也不同。這就有可能使司法機關不能或不能完全站在社會主體的需要和立場上行使職權,從而使在決策中所選擇的評價標準與社會主體的優勢需要發生偏差和背離,使在決策中所作出的評價與社會主體的整體需要和利益發生偏離。于是,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的“公”與“私”之間的矛盾就轉化為司法機關在法律評價活動兩個環節的決策中“公”與“私”之間的矛盾。在司法實踐中,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公”與“私”之間的矛盾是法律評價活動的基本矛盾。
影響司法機關行使職權時為“公”還是為“私”的因素也非常復雜。就為“公”的方面而言,司法機關能真正獨立行使職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以及司法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行使職權等因素,都會促使司法機關公正司法。在這種情況下,“公”的方面是司法機關行使職權時矛盾運動的主要方面。司法機關只有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法律權威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這是從應然角度描述司法機關為“公”的情況。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冤假錯案都是由于司法機關沒有依法行使職權、“私”的方面成為法律評價活動中矛盾運動的主要方面造成的,需要對此專門分析。
司法機關的不獨立是導致其不能依法行使職權的主要原因。雖然我國法律規定司法機關應獨立行使職權,但是在目前的司法體制和機制下,司法機關很難在行使職權時保持獨立性。首先,司法機關的人事權和財政權不獨立,行政權就容易侵蝕司法權,導致司法機關成為地方保護主義的工具。眾所周知,各級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由同級人大產生并對之負責(遺憾的是,法律并未詳細規定如何負責),地方政府掌握當地司法機關的財政權、人事權和物權,②這些“中國特色”都使得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選擇評價標準進行決策時,要在與法律無關的諸多因素之間進行權衡,往往是這些因素最終導致“私”的方面成為法律評價活動矛盾運動的主要方面。其次,各級黨委和政法委的非法干涉是影響司法機關獨立辦案的重要原因。我國縣級以上各級黨委都設置政法委員會,其主要成員除一位黨委副書記或常委兼任政法委書記外,其余成員都是法檢公等機關的主要負責人。于是,政法委就成為黨委領導和管理司法機關的國家機器。作為黨委領導政法工作的政法委本應為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創造良好環境,但往往變成司法機關“聯合辦公”而非“相互制約”的組織形式,成為許多冤假錯案發生的源頭。尤其是在很多地方,政法委審批案件已經成為習慣性的司法程序。③在不能保證司法獨立的情況下,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就會違背權力運行規則及機制,在決策中站在非客觀公正的立場上選擇評價標準,于是“私”的方面就成為司法機關在法律評價活動兩個環節的決策中的主要方面。
二、法律評價活動中主體的責任
馬克思認為:“人即使不像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樣,天生是政治動物,無論如何也天生是社會動物”,因而“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認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這段話包括四層意思。首先,馬克思認為人有雙重屬性,既是自然人,又是社會人。自然人是人的自然屬性,社會人是人的社會屬性。其次,社會性是人特有的屬性。這表現在,作為確定的和現實的人,就有規定、使命、任務和責任。再者,社會人有著自己具體的需要和利益。這些需要和利益在規定、使命、任務和責任中使得自然人與社會相聯系,所以馬克思才說:“把人與社會連結起來的惟一紐帶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個人利益。”最后,既然每個人都是社會人,有著自己具體的需要和利益,那么人在社會中就不僅為自己而存在,也必然為他人而存在,因而就有責任。人都具有責任,這是把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人的具體需要和利益相連結的紐帶。為此康德說:“人,每一個在道德上有價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擔,沒有任何承擔,不負任何責任的東西,不是人而是物件。”于是,社會中的人既是“利益人”,又是“責任人”。
所有人都是社會人,都有相應的利益和責任。對于司法機關的工作人員,以及由眾多工作人員構成的司法機關而言也同樣如此。每個工作人員如法官或檢察官和司法機關由于地位、特征及權益的不同,相應地具體需要、利益和責任就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司法機關的差異性通過“自為地發展為整體而推移到”普遍性、現實性和有機性。在實踐層面,這種“自為地發展”就體現在司法機關的決策過程中。司法機關是通過法律評價活動中的評價等決策把社會主體的意志、需要和利益,貫徹到社會主體的實際行動當中。因而司法機關就要為其所發動的社會行動的結果負責。只有這樣,司法機關才能成為社會主體的現實主體。因其能對社會行動的結果負責,司法機關就成為社會主體的現實責任主體。這說明,司法機關既是社會主體的現實主體,又是社會主體的現實責任主體。
然而由于法律評價活動的基本矛盾運動,當司法機關是從社會的需要和利益出發依法行使職權時,“公”的方面會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時司法機關是所屬社會的現實主體和現實責任主體,司法機關能夠在現實性上體現社會主體的意志;當司法機關沒有依法行使職權時,“私”的方面就會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時司法機關就失去了所屬社會的現實主體和現實責任主體的資格,司法機關就不能在現實性上體現社會主體的意志。
第一,司法機關由于認識方面的原因不能體現社會主體的意志時,不能由此說明司法機關在行使法律評價職權的過程中發生了以職權謀取私利的腐敗行為。這時司法機關沒有喪失社會主體的現實主體資格,其在決策和執行的過程中仍然是社會主體的現實主體。例如,在“文化大革命”中,法制和民主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法檢公機關被砸爛,這時不能體現社會主體意志的司法機關作為所屬社會的權威機構,仍具有把它的實踐理念貫徹到社會的行動之中的合法權力,由此決定了其依然能成為社會主體的現實責任主體。只不過在當時的特殊時代背景下,司法機關被造反派嚴重地踐踏,法治建設也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第二,司法機關由于司法腐敗不能體現社會主體的意志時,由于它已經在本體上喪失了社會主體的現實主體資格,因此社會主體就不應該為它所發動的行動負責。社會的全體成員在現實性上也不應該為它所發動的行動負責,責任只能由構成司法機關的全體工作人員來承擔,或構成司法機關的責任人員或其中的腐敗人員來承擔。但是作為由眾多工作人員構成的司法機關,從本質上來說是為了所屬的社會主體的利益服務的,因而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由于腐敗而產生的責任就不能由司法機關的全體工作人員來承擔,否則司法機關就不是社會主體的現實主體和責任主體了。
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司法機關在法律評價中造成錯案的原因以及承擔的責任需要具體分析。首先,如果是因為認識方面的原因導致司法機關不能正確地認識社會主體的需要和利益,在行使職權時出現錯判的情況,并不能因此就說明司法機關沒有依法行使職權,司法機關仍然是社會主體的現實的責任主體,因此就不需要追究錯判案件工作人員的責任,但是需要提升其法律綜合素養和法律評價能力,使其能正確認識到社會主體的需要和利益。《人民法院審判人員違法審判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第22條就明確規定:“因對法律、法規理解和認識上的偏差,以及因對案件事實和證據認識上的偏差而導致裁判錯誤的,審判人員不承擔責任。”例如,在“疑罪從無”成為刑事案件法律評價的基本原則之前,我國司法實踐普遍堅持“疑罪從輕”原則,這盡管不利于維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然而由于認識方面的原因,雖不符合現代社會的基本法治精神,但符合當時的社會治理環境。在“疑罪從無”成為刑事案件法律評價的基本原則寫入刑法之前,司法機關按照“疑罪從輕”處理案件并不承擔任何責任。當“疑罪從無”成為刑事案件法律評價的基本原則寫入刑法之后,司法機關按照“疑罪從輕”處理案件,就屬于不依法行使職權,就要追究相應責任人的法律責任。《人民法院審判人員違法審判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第2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人員在審判、執行工作中,故意違反與審判工作有關的法律、法規,或者因過失違反與審判工作有關的法律、法規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承擔違法審判責任。”這說明,審判人員因過失造成嚴重后果要承擔法律責任,過失認定標準應該依據審判人員的外在行為是否失當作為判斷標準。④其次,如果是因為司法腐敗等原因導致司法機關工作人員不依法行使職權出現錯判,其并不能逃避相應的法律責任,但是因此而給案件當事人、社會和國家造成的損失和責任恐怕是這些工作人員所不能完全承擔的。實際上,他們只承擔了部分責任,而不是全部責任,有相當一部分責任是由作為群體的社會主體來承擔了。由于司法機關的性質和地位,其仍然是以社會主體的現實責任主體的資格行使司法職權。
三、法律評價活動引發的悖論
法律評價活動中的悖論與主體的責任相聯系。在法律評價活動中,當司法機關沒有依法行使職權,從而使“私”的方面成為法律評價活動基本矛盾運動中的主要方面,這時司法機關就不能成為社會主體的現實主體,其作為社會主體行動的現實的責任主體所負的責任,既不應當由社會主體來承擔,由于司法機關的位置也不應當由構成司法機關的工作人員,或實際上完全由其中的責任人員或腐敗人員來承擔。但是司法機關作為現實的責任主體,其所負的責任在現實性上必須有實際的承擔者。這就是法律評價活動中的悖論。
進一步而言,司法機關作為現實的責任主體所負的責任,在實際上必然要由所屬社會主體或所屬社會主體的全體成員來承擔。這是因為構成司法機關的工作人員,或其中的腐敗人員在實際上是不能承受司法機關作為現實的責任主體所負的責任。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司法機關所負的責任不應當落到社會主體的身上,但是在實際上必然會由社會的全體成員或相關人員來承擔其不應當承擔的責任。具體而言在法律評價活動中,悖論的形式矛盾就表現為:不應當承擔責任的社會主體必須在實際上承擔由喪失了社會主體的現實主體資格的司法機關作為現實的責任主體所承擔的責任,這一事實反過來說明了,喪失了社會主體的現實主體資格的司法機關在實際上仍然具有社會主體的現實主體的資格。
“不應當承擔責任的社會主體必須在實際上承擔責任”這個命題,是把兩個對立面即“社會主體不應當承擔責任”和“社會主體在實際上必須承擔責任”分別予以肯定,然后又把它們連結在一起。同時,“喪失了社會主體的現實主體資格的司法機關在實際上仍然具有社會主體的現實主體資格”這個命題,是把兩個對立面即“司法機關喪失了社會主體的現實主體資格”和“司法機關在實際上仍然具有社會主體的現實主體資格”分別予以肯定,然后再把它們連結在一起。這說明這兩個命題都是悖論。
法律評價活動引發的悖論意味著法律評價活動中深蘊著的矛盾被尖銳地揭示了出來。它正是法律評價活動中的矛盾運動的表現形式。黑格爾在論述康德著名的四個“二律背反”⑤時就認為:“康德理性矛盾說在破除知性形而上學的僵硬獨斷,指引到思維的辯證運動的方向而論,必須看成是哲學知識上一個很重要的推進。”這個“思維的辯證運動的方向”就指向不能成為社會主體的現實主體的司法機關。司法機關不能成為社會主體的現實主體的主要原因是法律評價活動中的“私”的方面成為基本矛盾運動的主要方面。而這與司法機關或其中的責任人員或腐敗人員,以職權謀取私利的腐敗行為內在地聯系在一起。因而法律評價活動中的解悖建構就圍繞著如何從制度上消除司法腐敗展開,這是遵循上述悖論所指出的“思維的辯證運動的方向”所產生的必然結論。
四、法律評價活動中的言論自由與制度反腐
首先,言論自由是解決法律評價悖論的一個重要途徑。究其原因,言論自由往往反映著一國民主法治建設的狀況。如果民主法治健全,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就不敢在法律評價中為“私”,當事人也可以通過言論自由促使法律評價中的基本矛盾運動向為“公”的方面發展。然而如果民主法治不健全,就滋生了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為“私”的便利條件,當事人無法通過言論自由監督法律評價活動的依法進行,甚至還會因此遭受各種打壓,于是就產生了法律評價活動中的悖論。
具體到個案中,當事人如果能充分參與司法審查的全過程,就能在參與的過程中真實體現自己的意志,即案件當事人通過言論自由等方式表達利益訴求,這樣在法律評價活動的兩個環節的決策中,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就應當充分考慮案件當事人的需要和利益,這有利于促進法律評價的基本矛盾向“公”的方面發展。反之,當法律評價的基本矛盾向“私”的方面發展時,則有可能造成冤假錯案。因此促進言論自由是保障法律評價活動健康發展的必要環節。
在法律評價活動中保障言論自由,是在社會內部貫徹言論自由的根本要求。這就不僅要求在法律評價活動中有具體可操作性的制度與之配套,更重要的是要在法律評價活動中廢除以思想定罪的惡習。在今后的法治建設中只有加強言論自由的保護力度,免使其遭受踐踏,才可能樹立法律評價活動的權威性。
其次,制度反腐是解決法律評價悖論的另一個重要途徑。解決法律評價的悖論問題不僅與言論自由內在地聯系在一起,而且與制度建設內在地聯系在一起。新制度主義認為,制度是人們設計出來約束和規范相互行動的一系列正式的規則和非正式規則的集合體。這里的制度主要是指正式的規則,“必須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得以建立,亦即以法的形式才能得以生存”。這個制度便是保障法律評價在社會生活中實現的根本依據。對于這一點鄧小平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在總結黨和國家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時說:“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
制度通過影響人們對各種行動方案的成本和收益的理性計算而最終影響個人的選擇。在法律評價中,建立完備的制度能使司法機關的工作人員“不想貪、不能貪、不敢貪”。這是因為制度決定了這些人是遵守權力運行規則(為“公”)還是違背權力運行規則(為“私”)。當制度制定的不科學、不合理時,就會使腐敗成為一種有利可圖、有機可乘、風險很少卻獲利很大的達到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行動方式,這時基本矛盾運動就會向“私”的方面發展,產生法律評價活動中的悖論。然而當制度制定的科學、合理時,就會使權力在公開、公平、公正、透明的環境中運行,促使基本矛盾運動向“公”的方面發展,有效解決法律評價活動中的悖論。在這樣的環境里,民眾評價活動也會把社會民眾的評價意見集中起來,對法律評價活動形成有力的監督,減少司法腐敗等現象。由此可見,加強和完善司法制度建設對于法律評價活動中“公”與“私”之間的矛盾運動向“公”的方面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反腐敗斗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二次全會上,他指出:“要善于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加強反腐倡廉黨內法規制度建設,讓法律制度剛性運行。”這一科學論斷明確告訴我們,反腐敗要走法治化道路。雖然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但在反腐敗領域卻沒有一部可遵循的基本法律,導致目前的反腐敗工作制度不健全,反腐敗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所以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三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反腐敗立法,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他說:“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首先要建好籠子。籠子太松了,或者籠子很好但門沒關住,進出自由,那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可見,司法機關必須通過制度反腐,才可能有效解決法律評價活動中的悖論問題,進而實現中國社會向法治型治理的轉變。
[JY][XCL.TIF]
注釋:
①法律評價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反映了法律評價定義不同的理論關懷。廣義的法律評價是社會主體對法律規范及司法活動進行評價,不同于適用法律的評價活動即司法活動。廣義的法律評價主體一般是不掌握國家權力的社會主體,客體是以法律現象為主的法律現實。廣義的法律評價活動能大致反映出整個社會的法治建設現狀,但因其是非國家權威評價活動,不具有國家強制力和權威性。而狹義的法律評價是司法機關(法院或檢察院)對訴訟過程中的事實證據、法律規范和程序運作等方面運用演繹或歸納推理的形式邏輯所作的司法判決或行使法律監督權,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強制方法予以執行。狹義的法律評價是國家司法機關進行的法律評價,具有權威性。本文采用狹義的法律評價定義,主要基于法律評價中的基本矛盾是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公”與“私”之間的矛盾,法律評價中的悖論與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責任相聯系,需要對此進行具體分析。
②針對這一問題,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改革司法機關人財物管理體制,探索實行法院、檢察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和審判權、檢察權相分離。”只有把這一舉措制度化,才能真正有效解決司法機關的獨立性問題。上海市在2014年率先試點司法體制改革,其中探索建立省以下法院、檢察院省級統一管理體制和探索建立法院、檢察院經費省級統一管理機制是此次改革的重點和亮點。
③吉林省松原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04年對一起“蓖麻油案”作出裁決,裁定書的依據竟是中共松源市委政法委的“會議紀要精神”。為防止類似事情再次發生,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各級黨委政法委員會要把工作著力點放在把握政治方向、協調各方職能、統籌政法工作、建設政法隊伍、督促依法履職、創造公正司法環境上,帶頭依法辦事,保障憲法法律正確統一實施。”
④如果審判人員不是故意違反法律、法規,而是因為不可控制因素等原因造成了嚴重后果就屬于過失。而認定故意的標準比較容易,因而不屬于審判人員主觀故意的行為就可以認定為過失。
⑤康德的四個著名的“二律背反”是:(1)正題: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是有限的;反題: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無限的。(2)正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單一的、不可分的東西構成的;反題:世界上沒有單一的東西,一切都是復合的、不可分的。(3)正題:世界上存在自由;反題:世界上沒有自由。(4)正題:世界中有一個絕對必然的存在物;反題:世界上沒有一個絕對必然的存在物。
參考文獻:
[1]樊綱.公有制宏觀經濟理論大綱[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2[KG-*8]∶[KG-*2]47.[ZK)]
[2]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10-29(01).[ZK)]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KG-*8]∶[KG-*2]329.[ZK)]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KG-*8]∶[KG-*2]154.[ZK)]
[5][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 鄧曉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KG-*8]∶[KG-*2]6.[ZK)]
[6][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 范揚,張啟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KG-*8]∶[KG-*2]201.[ZK)]
[7][德]黑格爾.小邏輯[M]. 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KG-*8]∶[KG-*2]133.[ZK)]
[8]劉守芬,許道敏.制度反腐敗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ZK)]
[9]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ZK)]
[10]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4-01-14.[ZK)]
[11]習近平.科學有效防治腐敗 堅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設引向深入[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3-01-23.[ZK)]
【責任編輯:張亞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