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把準方向 做足“改”文章——淮北日報社“走、轉、改”活動探索與實踐
張士鋒
【摘要】淮北日報社的采編人員近年來大力踐行“走、轉、改”,取得了良好的輿論效果。想要堅持“走、轉、改”,使其持續不斷煥發新活力,就要始終把準方向,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堅持走群眾路線;切實改文風,努力寫新風,緊跟新媒體風,做足“改”文章。
【關鍵詞】走轉改 群眾路線 淮北日報
自從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以來,各新聞單位開展了形式多樣、貼近實際的實踐活動,一批又一批新聞記者走向基層,俯下身子,來到田間地頭,走進生產車間,用筆記錄一線情況,把鏡頭聚焦時代變遷,取得了良好的輿論效果。
深入基層,這里有永不枯竭的資源寶藏;貼近群眾,新聞報道才更有生命力。淮北日報社的采編人員近年來大力踐行“走、轉、改”,與一線的工人、農民和普通市民面對面,把落腳點放在基層,把目光瞄準群眾訴求,新聞報道也變得更加鮮活。在此過程中,我們深刻認識到,想要堅持“走、轉、改”,使其持續不斷煥發新活力,就要始終把準方向、做足“改”文章。
牢牢把準方向: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堅持走群眾路線
首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在實際工作中指導我們的強大思想武器,它揭示了新聞事業的客觀規律,是每一位新聞工作者必須牢記在心的準則。
黨的新聞媒體,要牢記自己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人民的喉舌。作為思想戰線上重要的輿論主陣地,要時刻保持自身處于意識形態領域的最前沿,這就需要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動搖,堅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屬性這一立場。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形成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充實、發展和創新的過程,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時要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和方法去觀察、去思考,要結合自身的實踐,不斷深化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認識和理解,通過深入實踐“走、轉、改”活動,接受思想和精神的洗禮,把自己的思考運用到實踐中,將其上升為理論,再通過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內涵不斷豐富。
其次,走群眾路線是黨報的安身立命之本。新聞工作要始終站在群眾立場上說話。我們的黨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愛戴,說到底就是因為我們始終與人民群眾站在一起,立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說話辦事,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對黨報的新聞工作者來說,更是如此。
在“走、轉、改”活動的過程中,只有尊重群眾,才能使我們的新聞工作在反映人民心聲的同時體現黨的主張;才能在通達社情民意時堅持正確的導向。
接地氣才有靈氣、有活力。只有扎根基層,才能感知生活的脈動,與群眾融在一起、打成一片,才能真正成為百姓的知心人和傳聲筒,真切感受到群眾的所思所想,寫出群眾歡迎的好文章。
淮北日報社以“走、轉、改”活動為契機,以基層鄉鎮和礦山企業為重點,精心策劃活動,開設專題專欄,創新多元傳播方式,通過小切口呈現大主題,既講大故事也講小故事,既講老故事也講新故事,采寫發表了一大批鮮活詳實的新聞報道。
經過精心策劃,《淮北日報》在頭版開設了《記者走基層——礦山紀行》專欄,在相關新聞版面開設《社區日記》、《我們的節日》和《記者走基層——高溫下的堅守》等欄目,并且在細節上做文章。記者掛著汗珠和煤礦女工、紡織女工、送水工人們一起勞動,深入一線體驗他們的酸甜苦辣,展現他們的喜怒哀樂,在版面上實現圖片和文字雙翼齊飛,增強了新聞稿件的可讀性和感染力。
具體的實踐告訴我們,只有將“走、轉、改”活動與服務群眾緊密結合起來,與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困難結合起來,才不會走“斜”了、改“歪”了、轉“錯”了;才會真正與基層群眾站在一起,提升新聞的吸引力和受眾面。
例如,淮北日報社通過新聞熱線了解到,淮北市臨渙煤礦、海孜煤礦、童亭煤礦這三個煤礦的工人村居民出行非常不方便。得知這一信息后,《淮北日報》的記者先后深入實地采訪多次,詳細了解當地老百姓的迫切需求和交通情況,隨即寫出稿件刊發,引起了當地交通部門的關注和重視。沒過多長時間,連接上述地區的101、102路公交車開通了,及時解決了當地百姓的出行問題。
一系列實踐告訴我們,只有始終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堅持走群眾路線,并將其貫穿新聞工作的全過程、各環節,才能有更多留得住、叫得好、傳得開的優秀作品,才能進一步提升媒體的權威性與公信力。
做足“改”文章:切實改文風,努力寫新風,緊跟新媒體風
在“走、轉、改”活動中,我們要認清其中的關系,即“走”是基礎,“轉”是付出,“改”才是關鍵。只有做足“改”文章,才能真正實現活動的目標。
“改文風”就要轉變傳統思維,增強自身求新求變的意識。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是我們實踐的燈塔,在思想上沒有自覺求轉變,任何形式的活動都只能事倍功半,曇花一現。
文風連著學風、作風,更反映著黨風、政風,影響著世風,其背后也反映出媒體的新聞觀、價值觀。誰都知道,新聞報道是為老百姓提供服務的,既然如此,媒體的表達方式對于信息傳播的效果至關重要。如果不對文風上的沉疴舊疾下猛藥,任它泛濫,到頭來,新聞媒體在群眾心中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必然大打折扣。因此,“改文風”不是一陣風,不只是關乎“文”的事,而是新聞事業發展的長遠需要,是遵循和把握新聞傳播規律的需要,也是強化輿論引導和傳播力建設的需要。不良文風違背黨的性質、宗旨,同新聞媒體肩負的歷史使命相違背,這就需要我們深刻認識不良文風的危害,在其面前敢于糾正,積極提倡優良文風。
“寫新風”就要學習群眾語言,優化宣傳效果。習總書記指出:“群眾的思想最鮮活,群眾的語言最生動。”想要讓群眾愿意看、昕得進、讀得懂,就要用群眾的語言講百姓關心的身邊事。在改進文風的過程中,要多使用清新樸實的文字,少用空話套話;多用生動活潑的語言,摒棄陳腐迂舊的表述,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宣傳效果。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黨報往往是中規中矩的,內容也是“高高在上”的。在“走、轉、改”活動開始之初,淮北日報社編委會就提出,想真正實現求新、求變、求改,就要花大力氣在抓文風上下功夫。不斷鼓勵編輯記者深入群眾,來到一線,多流幾身汗、多沾幾方土、多踩幾腳泥,用群眾的語言講述老百姓的故事。
今年3月份,《淮北日報》用了7個整版的篇幅,刊登了20多位編輯記者深入鄉鎮、企業、社區等基層聯系點采寫的“新春走基層”系列稿件。這些稿件中,有感人的故事,有鮮活的人物,有生動的語言,有難忘的場景,讓人讀之眼前一亮。
記者采寫的稿件《致敬,城市環境的守護者》,環衛工人蔣守芬大年初一天剛亮就上街了,談起自己的工作,她說:“好多年年三十都在大街上過的,我這不也是在逛街嗎!”蔣守芬一句風趣的話,讓記者心生敬意,也把她苦中作樂、幽默樂觀的個性生動呈現在讀者面前。稿件《過年,還是回家的感覺好》,講述了在惠州任教的淮北姑娘曉霧回鄉過年的故事,“不能讓距離疏遠了感情”,“還是回家過年的感覺好,因為我的根在這里”,簡單的兩句話就把大學畢業就在異鄉打拼,又帶有一些書卷氣的語言,展現在特定人物身上。
緊跟新媒體風就要擅用新的傳播方式,提升媒體影響力。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為廣大群眾發聲提供了新方式,也為黨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提供了新平臺。如何利用好新媒體,發揮新媒體的作用,也是我們在“走、轉、改”活動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紙媒和新媒體的聯動,可以讓傳統報紙更具活力,也讓新興媒體更具有內涵深度。新媒體具有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參與人數多、反映生活面廣等特點,理所當然地成為現代傳播體系中一支重要力量。
近年來,淮北日報社順應媒體行業發展態勢,開通了淮北新聞網、淮北網官方微博,建立了淮北日報、淮北晨刊、淮北網、皖北傳媒微信公眾號,初步形成“微信矩陣”,利用網站、數字閱報屏、微博、微信等多種新媒體傳播工具,進一步提升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的輿論引導力。
通過實踐可以得知,我們在“走、轉、改”的過程中也要不斷革新傳播方式,多用、擅用新媒體,瞄準網絡和移動客戶端,成功編織出一個跨媒體、多平臺、數字化的“信息傳播矩陣”,將傳統新聞報道擴大輻射面,有效提升社會影響力,實現線上線下互動交流“變奏曲”。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