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春玲
[摘 要]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和推進,批注式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其鮮明的互動生成性、學生主體性、表達與閱讀共生性,在語文教學中表現出極大的優勢和實際價值。高中語文教師在應用批注式閱讀教學方法時,應當加強階段式講解,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批注氛圍并重視學生閱讀的感受和體驗,促進教學課堂的良性互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課堂教學實效。
[關鍵詞] 高中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
高中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對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素質具有較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嚴重影響了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降低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教師要想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的實效性,可以采用批注式閱讀方法。
一、批注式閱讀闡述
(一)批注式閱讀的含義
批注式閱讀,其實就是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文本符號進行解碼和注釋,用恰當的文字與文本進行的一種創造性對話。換句話來說,批注式閱讀就是指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之下,對文章進行閱讀和感悟,思考和分析文章的重點詞句、精彩片段、語言特點、結構層次、思想內容以及表現手法,并在此基礎之上利用書面語言進行評寫或注釋。批注的形式包括夾批、旁批以及眉批。將批注式閱讀應用在高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能夠有效展現出文章的豐富內涵,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二)批注式閱讀的特點
批注式閱讀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互動生成性。互動生成是對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和動態性進行反映,而批注式閱讀教學主要是學生在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下進行對話,在師生交流以及生生交流的過程中提升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和教師能夠相互啟發,并不斷生成新的體驗和感悟,進一步了解和掌握相關的知識,實現對知識的縱深理解。二是學生主體性。批注式閱讀的教學方法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屬于對話式閱讀的教學方式,學生作為批注式閱讀的主體,其能夠對文本的價值進行主動探究,并結合自身的實際需求品讀文本,從而形成自身獨特的見解和感悟。同時學生能夠與文本直接對話,從中獲得感悟,并主動表達出來,而不是被動機械地將其記憶。三是表達與閱讀共生性。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閱讀是表達的前提和基礎,表達則是閱讀的延伸和應用,兩者相輔相成。因此,在閱讀學習中進行批注,不僅能夠深入了解文本,還能有效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促進語文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批注式閱讀方法
(一)階段式講解
教師在高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活動中應用批注式閱讀方法時,應將具體的使用方法告知給學生,并提出明確的批注要求。不同時段的同一文章,其批注要求不盡相同,教師必須明確其批注的內容,如《荷塘月色》這一課文,教師可分為課前預習、課時重點講解以及課后拓展三個環節,并對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由于《荷塘月色》這篇文章意境優美、語言生動,在進行課前預習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對該文章進行品讀,對自己最喜歡的段落和語句加以圈畫,并進行評點批注。這樣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課堂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教師在對該文中的重點段落進行課堂講解時,可要求學生將該段中描寫的荷塘景物進行批注,概括出景物的特征,并討論分析作者使用的表現手法。這樣能夠為學生的學習目標指明方向,使學生能夠進行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教學的效果。此外,在課后拓展過程中,教師可要求學生思考相關的問題,如:作者著重描寫荷塘景色,僅僅是為了躲避煩惱嗎?如果不是,請說明問題。學生可在教師的指導之下,結合收集相關的補充資料,將自己的理解加以評寫。這樣學生能夠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拓展自身的想象力,提高思維能力。
(二)營造良好的批注氛圍
學生在批注文章的內容時,往往多是分散批注,具有較高的自由度。但是由于部分教材文章較為枯燥乏味,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降低了學生批注的主動性,因此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引導性作用,積極幫助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教師可以從文章內容出發,合理布置批注的任務,并科學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此外,部分文章蘊含的思想情感和內涵,學生往往難以全部理解,這要求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能夠合理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批注氛圍,對內容進行動情描述,引發學生的共鳴。以《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這篇文章為例,由于文章的趣味性不強,為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事先確定相關的語句,讓學生對其進行批注。如文章中“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永遠地睡著了”這一句,表明馬克思遺容安詳的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悲痛。因此教師可要求學生對其簡潔文字背后蘊含的豐富情感進行批注,加深學生對文章情感的理解。
(三)重視學生閱讀的感受和體驗
教師在進行批注式閱讀教學時,要以學生的自主閱讀和感悟為基礎,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同時在學生的自主批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一對一指導和幫助。對于學生難以理解透徹的段落進行隨機指導,從而幫助學生解惑,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促使學生能夠大膽表達自身的見解和感悟。如在講解《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時,由于教材內容涉及到二戰歷史史實,教師可讓學生自己結合歷史知識進行自由批注,加深對文章的感悟和體驗,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批注式閱讀的優勢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在寫作訓練中難以集中注意力,并且難以及時有效完成寫作的任務,其主要原因就是學生的知識積累不足。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批注式閱讀方式,要求學生在閱讀文章時進行批注。學生可以對優美的句式進行標注和感悟,長此以往則會增強自身知識的積累,提高寫作能力。
(二)有利于閱讀課堂教學的互動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過于重視答案的標準化,文章理解答案單一化,學生缺乏自我理解和發揮的空間,導致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往往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重視文章語句、思想和結構的單向講解,學生往往只能被動接受知識,難以進行課堂互動,教學實效性低下。而將批注式閱讀有效運用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能夠促進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便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升。
(三)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效率
教師不僅可以在高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批注式閱讀方法,還能夠將其推廣到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中,從而促使學生閱讀范圍拓展,有效查看學生對批注的掌握情況。同時學生能夠利用批注式閱讀方法,將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加以鞏固和遷移,開闊自身的思維,提高閱讀的興趣,從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總體來說,教師在高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運用批注式閱讀教學方法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發揮出自身的主導作用,進行階段式講解,營造良好的批注氛圍,重視學生閱讀的感受和體驗。只有這樣,才能進行閱讀課堂教學的互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促進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高長,葉波.論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的整合策略——基于語文閱讀方法培養的視角[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02).
[2]賴尉瓊.學生與文本“零距離”接觸:批注式閱讀教學[J].中學語文,2012,(21).
[3]杜少凡,倪崗.批注式閱讀教學的現代意義及實踐探索[J].中學語文,2012,(02).
[4]王田.淺評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J].文教資料,2013,(10).
[5]楊江.探討高中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J].中學時代,2014,(06).
[6]劉艷,楊智勇.批注式指導策略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學園,2015,(04).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