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慧霞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大量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一部分農村兒童離鄉求學,農村學校生源減少。為了促進農村基礎教育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國家對農村教育資源進行了整合:摒棄“村村辦學”的方式,對農村學校進行資源合并。合班并校政策的實施對在農村小規模學校就學的學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下面,我就對此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合班并校讓一部分農村孩子上學變難了
本著優質資源合并的原則,部分農村學校由于學生人數太少不得不被關閉,以前在本村就讀的孩子只好去外村求學。為了能夠按時上學,這些在外村上學的孩子至少要比在本村上學時早起半個小時。由于路上花費的時間增加了,相應的學習時間和精力就減少了。
二、合班并校使小規模學校的學生無法受到全面教育
合班并校后,大部分農村學校都不再設高年級了,再加上一部分學生隨父母進城求學,農村學校的學生數量減少了許多,上級教育單位調配的教師也變少了。小規模村校為了發展加強了學前教育,這樣,原本薄弱的師資力量就捉襟見肘,同一位教師既是語文老師,又是數學老師,甚至還是英語老師、美術老師、音樂老師、科學老師等。我曾經任教過的一所小學就是這樣,這個小學學生人數少,卻總共有6個班級,小學班是4個,幼兒班是2個,任課教師6人,平均每人一個班。除了承擔教學任務外,還要擔任食堂管理員、后勤服務員、儀器管理員等。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同一名教師承擔多門課程的教學,必然會導致語數英突出、音體美可有可無,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均衡發展。
三、合班并校使小規模村校在校學生勞動強度有所增加
小規模村校的學生升到五年級就會合并到寄宿制小學就讀,本校學生人數減少了,但學校內需要凈化、美化的面積沒有減少。沒有了年齡大的學生,學校美化、綠化甚至環境衛生、掃雪方面的力氣活多數成了教師的任務。可是,教師除了教學還要承擔教學之余的各項工作,當教師無法分身完成學校的美化、綠化、環境衛生、掃雪方面的勞動時,年齡小的中年級學生就不得不承擔這些工作。中年級學生力氣小,無法使用掃帚,打掃衛生時只好使用笤帚,打掃同一單位面積使用的時間就多了,勞動強度也增加了許多。
四、小規模村校學生對將來的寄宿生活既期待又擔心
合并后的寄宿學校無論外觀還是設施都比現在的小規模村校強了數倍。小規模村校學生一方面對即將進入一所比自己就讀的學校強數倍的學校而欣喜,另一方面又擔心未來的寄宿生活。這種擔心既來自家人,又來自已經在寄宿制學校生活的哥哥姐姐的描述。這些孩子從小生活在父母身邊,從未出過遠門。一下子離開父母,生活都無法自理,因此覺得寄宿生活很可怕。
五、合班并校后使小規模學校學生的家庭教育無法得到延續
孩子在小學時對父母的依賴特別強烈,他們在成長中都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問題,如果他們天天能見到父母,那么有什么問題,有什么想法,就可以及時和父母溝通,至少能在情感上得到及時的慰藉。不要指望孩子能把一個問題放一個星期,周末給你帶回來,對一些具體的事他們往往過后就忘了。事情雖然忘了,但問題依然存在,積攢多了,就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蘇霍姆林斯基說:“最好的寄宿學校也不能代替母親。”孩子和父母感情的建立,僅有血緣還不夠,孩子越小,對與父母的相處時間和頻次要求也就越多,這是兒童獲取安全感的必需。長期寄宿的孩子,潛意識中既害怕被父母拋棄,又對父母有怨恨,所以經常會表現出委屈、拒絕和過度纏綿的傾向。
當一個孩子在生活中缺少了親人的關愛時,他只會更多地索取愛,而不是學會施愛于人。當他在學校統一的管理下只知道服從時,他只能學會自我壓抑,而不能學會合作和體諒。總之,合班并校對小規模村校學生的發展有很多的不良影響。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二五規劃課題成果。
(作者單位:甘肅民樂縣洪水學區劉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