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偉
“和”,即和睦、和諧、和順。既強調人與人之間要和睦相處,學校發展要內和外順,又強調教育教學活動要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和諧共生。“愛”,即友愛、仁愛、博愛。強調師生要具有博大的胸懷和善良之心,熱愛祖國,親近社會,關愛他人;強調以人為本,互尊互愛,共同發展。
一、“和愛”型校園的基本理念
1.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以人為本,從哲學上講,強調一切為了人,一切基于人,一切依靠人,以人的發展為根本目的,以人的智慧和力量為發展動力。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群眾,發展依靠人民群眾,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我校建設和愛型校園,也是為了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感受職業的幸福,實現人生的價值。
2.體現立德樹人的理念
和、愛,是思想品德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題中之意。我們建設和愛型校園,旨在培養學生自尊自愛、向善向上、誠實守信、團結友愛的道德品質,培養教師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樂于奉獻的師德修養,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的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體現和諧共生的理念
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和為貴”“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兼愛非攻”等理念,崇尚仁愛、慈善、和平等價值觀,強調在團結合作、和諧相處中共同發展。我們建設和愛型校園,就要鼓勵學生在相互關愛中共同成長,促進師生在相互尊重中實現教學相長、共同提高,促進學校在與家庭、社會的和諧相處中持續發展。
二、“和愛”型校園的構建策略
1.將“和愛”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在辦學過程中,我們追溯學校的歷史文化積淀,提出了以“和愛”為核心的學校文化建設理念,并將此延伸至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各個方面。學校首先從校園環境入手,綠化、美化校園,努力把“和愛”元素滲透到學校的每個角落。校門口的電子屏、校園內的宣傳標語,走廊、樓梯的墻面,班級黑板報,校園櫥窗,處處彰顯著“和愛”的文化精神。
“和愛”文化,既體現不同文化形態的和諧共存,又體現為同一文化形態引領下的個性張揚。我們致力于將“和愛”文化貫穿于教育的每一個環節,營造一個和諧愉悅的、充滿愛的教育氛圍,使之真正成為學校文化精神的統領。
2.以“和愛”推動教師發展
(1)重視抓好師德建設。我們以“師德講堂”為載體,加強對教師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和心理健康的教育,牢固樹立“以愛立教”的理念,倡導以愛育愛,以心育心,尊重、關心每一位學生,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獲得自主和諧的發展。班子成員堅持以德為重,以能為綱,強化模范意識、服務意識,想教師所想,想學生所想,以一顆真心來待人,工作中重鼓勵引導,重人文關懷,爭做“和愛文化”的領頭人。
(2)重視抓好師能建設。我們努力做到堅持以人為本,抓好師資培訓兩大工程:一是全員優化工程,二是名師工程,通過“專家引領”“校本研修”“同伴互助”等方式全面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在專家引領方面,繼續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增加一線教師與名特優教師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學先進,促自身。在校本研修方面,堅持規劃引路,通過讀書學習、教學研討、反思總結等方式強化教師的自我成長意識,并利用教研組、備課組、辦公室等“學習共同體”,促進不同類型教師之間的互幫互助,同生共長,引導教師在反思中提升自己。
3.以“和愛”引領學生成長
(1)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過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在常規教育中,潛移默化地、堅持不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不斷提升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育“和愛”型學生。
(2)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在班級文化活動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校園文化活動群眾性、廣泛性、參與性強的特點,多形式、多層次、全方位地開展各項活動,加強校園文化的導向作用,把德育的影響力有機地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加強社團組織的管理和建設,為素質教育的實施創造良好的環境,為學生創設發展個性的空間。
行走在“和愛”型校園建設之路上,我們信心滿懷。展望未來,“和愛”文化將積淀為學校的精神氣質,浸潤師生的心靈,潤澤師生的生命,校園的每一個生命都將散發出彌久的馨香與芬芳。
(作者單位:江蘇常州市武進區焦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