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幼兒教學中,在活動中引導幼兒發現事物間的規律,可以提高幼兒觀察和認識事物的能力,培養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為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可從利用環境開展游戲,引導幼兒總結規律;結合科學活動目標,引導幼兒認識規律;聯系生活開展活動,引導幼兒發現規律;走進自然區域活動,引導幼兒觀察規律幾個方面著手。
[關鍵詞] 大班幼兒;活動;探索;規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事物間規律是指事物之間內在的必然聯系。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頭腦解放、雙手解放、眼睛解放、嘴解放、空間解放和時間解放的“六大解放”思想,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也為教師引導幼兒尋找規律、發現規律提供了一把金鑰匙。基于此,教師可在大班幼兒活動中滲透“六大解放”思想,設計活動,開展活動,有效地促進大班幼兒對事物間規律的探究,提高教學效果。
一、利用環境開展游戲,引導幼兒總結規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環境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資源,在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善于利用環境,創設情境,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中發現規律,增長知識,提升能力。
在現代的居住環境中,門牌號是幼兒熟識的,也是經常用到的。幼兒之間的談話也經常會出現“我家住在某棟某單元某層某室”的字眼,據筆者觀察,每每談到這個話題,他們都是眼笑眉飛、興致滿滿的。針對這一現象,筆者在大班數學活動中設計了“去茜茜家做客”的活動。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引導幼兒主動探究了門牌號的規律。活動伊始,筆者對小朋友說:“今天是茜茜的生日,我們一起去茜茜家給茜茜過生日吧!她家住在某某小區8號樓2單元601室,現在一起出發吧!”說完,給孩子們出示了一張畫好的標著數字的小區圖,接著說:“茜茜家的小區到了,可是小區樓棟很多,茜茜家住在8號樓2單元601室,哪個小朋友來幫老師找到茜茜家呢?”引導小朋友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把樓房上的數字與茜茜家的住址聯系起來。有的小朋友們很快找到了相應的樓房。這時筆者鼓勵小朋友說:“真聰明,找到茜茜家了,她家的門牌是601,那么聰明的小朋友們再想一想,茜茜家門牌號601表示什么意思?前面一個6是代表什么?后面一個1又是代表什么?茜茜家樓下鄰居家門牌是多少?”小朋友通過對每一個問題的思考,一步步探究出了門牌號數字與數字間的規律,正確理解了門牌號標識的含義,獲取了一項生活知識。
二、結合科學活動目標,引導幼兒認識規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大班科學活動的目標是愛護動植物,體會動植物之間的關系。動物的食物鏈是自然界保持生態平衡的自然現象,只有保持了生態平衡,才能讓我們生活在美好、舒適的環境中。因此,教師在大班科學活動中,可通過生動的教學形式,引導幼兒了解食物鏈知識,有效探究動植物之間相互依存的規律。
例如,在“草原的食物鏈”為主題的活動中,為了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教師可首先通過多媒體為小朋友們播放美麗的草原情景,讓幼兒相互交流,分享各自在視頻中看到的事物,旨在讓幼兒初步感知草原的食物鏈。接下來,教師可引導學生:“小朋友們,你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大草原呢?是不是很美麗?草原藍藍的天空上,飄著朵朵白云,有一望無際的綠油油的小草,有大片大片郁郁蔥蔥的樹木,草原上的空氣沒有污染,特別清新,動植物在這里自由自在的生長……”視頻加解說,激發了小朋友們對大草原的向往,使之產生了濃厚探究的興趣。這時教師出示圖片,更加形象化地引領學生的思維。圖片包括種類繁多的草、樹木、兔子、老鷹、狼、羊等動物。之后告訴學生:“這些圖片中,某些物體是某些動物的食物,老師發給你們每人一套照片,你能給圖片中的動物找到食物嗎?”小朋友們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通過和同伴的交流,很快排出了答案:草是兔子的食物,兔子是鷹的食物,草是羊的食物,羊是狼的食物……
在這一活動環節中,通過讓幼兒自己去進行合理的推斷和思考,懂得了食物鏈就是由吃與被吃的關系構成的鏈條。明白了動植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規律,使幼兒認識到了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
三、聯系生活開展活動,引導幼兒發現規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簡單的規律普遍存在,只要我們在活動中巧妙地引導幼兒探究,就不難發現。
比如,在大班數學活動“找規律”中,筆者是這樣引導幼兒探究規律的。首先,運用情景創設導入,為小朋友們出示一棟漂亮的房子圖片,讓小朋友們欣賞后,接著講道:“小朋友們,現在老師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小山羊家建起了一棟新房子,這張照片就是小山羊給我們發來的,它邀請我們今天去它家參觀了,誰能告訴老師,小山羊家的房子有什么排列規律呢?”小朋友們踴躍回答了自己看到的規律,有的說:“圖片中有一個三角形的屋頂,一個正方形的門,一個圓形的窗戶。”有的說:“圖片上有一輪太陽照耀著一棵樹,樹上有一只小鳥在吃一只蟲子”……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鼓勵孩子清楚地敘述自己發現的規律,讓幼兒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提升觀察力。
再如,在大班數學活動“簡單規律”中,筆者首先為孩子們播放了“奇妙的書”課件,書的封面是彩虹,顏色依次為紅、橙、黃、綠、青、藍、紫。書的第一頁上有一顆紅色的草莓,第二頁上是兩只橙色的橘子,第三頁上是三根黃香蕉。請幼兒結合奇妙的書的前幾頁內容,去猜后面幾頁上會是什么。筆者在肯定了幼兒的猜測后,再引導幼兒完整地閱讀大書,發現書里頁與頁之間、顏色之間、水果數量之間的規律。通過找規律活動,讓幼兒認識到規律的無處不在和規律之美。
四、走進自然區域活動,引導幼兒觀察規律
幼兒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心,對各類種植活動具有濃厚的興趣,“自然角”是大班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自然角一般是在園內選擇一片土地,種植多種花草、莊稼、果樹,養上小動物,陳列一些自然物等。在這里,幼兒可以自由觀察探究,發現事物之間的規律,自然角為幼兒長期觀察、動手操作搭建了一個充滿生機的實驗室,常常讓幼兒流連忘返。筆者認為,為了更好地引導大班幼兒在自然角活動中的自主探究、發現規律,可以教會他們運用兩種觀察方式做記錄:第一種是繪畫式,這種方式就是要求幼兒將自己觀察到的情景,以寫生、寫實的繪畫方式將自己觀察到的現象描畫出來。比如,將一只蠶的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依次描繪出來。第二種是文字與數字相結合式,讓幼兒在記錄過程中,運用一些簡單的文字符號和數字。因為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字和文字的運用能力,鼓勵幼兒以更靈活的形式來表現自己眼中觀察到的東西。比如,設計一張觀察表,列出時間、觀察對象等內容,讓幼兒填寫記錄。
在自然角的探究活動中,教師要滲透“做中學”的理念,讓幼兒大膽想象要觀察的事物的發展和變化,帶著問題去觀察,以期讓觀察更加印象鮮明,對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
綜上所述,在活動中引導幼兒探索事物間的規律,具有十分豐富的教學資源。幼兒通過各種活動,學習了基本的科學知識,領會了科學概念,能夠在各種活動中,充分地發揮積極性、自主性,主動探究,自己操作,有效地開發了幼兒的創新思維,培養了創新能力和科學的探索精神,為幼兒的終身學習培養了良好的習慣。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作為幼教工作者,在探尋規律的活動中,要從理論高度上認知和理解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的精神實質,認識培養具有自主性、創造性孩子的意義,應該不斷總結和實踐有效的教學策略,用創新教育思想觀察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晶.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J].幼兒教育,2013,(05).
[2]張思雨.在活動中培養幼兒探索事物規律的意識[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4,(09).
責任編輯 滿令怡
[作者簡介] 陳健梅(1982—),女,江蘇如皋人,如皋市皋南幼兒園,幼兒園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