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近年來的新課改給音樂教學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枯燥、乏味的音樂課堂,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和發展。現代社會,流行音樂對青少年審美的影響巨大,我們要抓住這一現象特征,引導學生由單純娛樂向音樂審美轉化。因此,轉變教育觀念,加強學生對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采取以流行音樂促進學生音樂欣賞層面的多元化勢在必行。
[關鍵詞] 流行音樂元素;多元化;音樂審美;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的新課改給音樂教學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枯燥、乏味的音樂課堂,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和發展。但這些改革還處于摸索前進狀態,需要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探索出符合新課改目標的新路。針對目前絕大部分中學生喜歡流行音樂,但不喜歡上音樂課的現狀,教師可以從他們感興趣的流行音樂入手,將流行音樂元素與國內外一些經典音樂形式和文化形式如民族音樂作品、京劇、歌劇、中國詩詞等有機結合,傳遞給學生,構建起學生“樂聽、善聽、好聽”的教學模式,為音樂欣賞教學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把流行音樂元素融入中國民歌教學
新課標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第二單元第四節《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分四節,分別介紹西北、少數民族、中原、南方四種不同風格的民歌。但是民歌在當代學生中傳唱度很低,而且書本上的曲目大多是學生不了解的,如果直接傳授書本上的內容,學生很容易失去興趣。這時候,就要想辦法,從學生相對熟悉的作品入手,層層深入。比如,在導入新課時,通過提問的方式引起學生興趣,如:播放當地學生相對熟悉的地方民歌,讓學生說出歌名,說出他們所知的其他一些民歌并簡單哼唱幾句。然后就是悄然融入流行音樂元素,在上課過程中,播放一些由他們熟悉的明星演唱的、加入了許多流行音樂元素,且被他們傳唱的中國民歌,如黃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映山紅》等。由于演唱方式的改變,伴奏方式與伴奏樂器的改變,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在此基礎上,再對他們傳授關于民歌的知識,讓他們體驗民歌的韻味。
把流行音樂元素融入中國民歌教學,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學生理解民歌是音樂創作的源泉,經典音樂作品中民歌的影子無處不在。比如,在讓學生欣賞江蘇民歌《茉莉花》時,讓學生欣賞成方圓演唱的爵士風格的《茉莉花》,還有據此改編的意大利歌劇《圖蘭朵》童聲合唱片斷,讓他們知道中國民歌蘊含的多元化的音樂元素。還有在欣賞山西民歌《刨洋芋》時,對比三個不同的版本:山西方言的女聲獨唱、童聲演唱和據此創作的女聲合唱,讓他們領悟到民歌也是具有鮮活表現力、符合時代發展的音樂形式。在此基礎上,不單讓學生了解了中國民歌的魅力、地方特色,還讓學生喜歡上了中國民歌。學生下課后紛紛上網搜索相關的民歌,以及流行歌手演唱的融入更多流行元素的中國民歌等。他們還自發組織了為期一周的民歌對抗賽,學生學習和演唱民歌的熱情高漲。通過把流行音樂元素融入中國民歌,讓他們欣賞,輔以講解,學生了解了民歌的創作背景、結構特點、地方特色,也知道了民歌是中國音樂的瑰寶,是音樂創作的源泉,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讓中國風音樂走入音樂欣賞課堂
中國風音樂就是“三古三新”(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結合的中國獨特樂種。歌詞具有中國文化內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編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圍,歌曲以懷舊的中國背景與現代節奏結合,產生含蓄、憂愁、優雅、輕快等風格。中國風分純粹中國風和近中國風兩種,純粹中國風是滿足以上六大條件的歌曲,近中國風是某些條件不能滿足而又很接近于純粹中國風的歌曲。在實施這一課題前,除教材上的《陽關三疊》《揚州慢》等,筆者還搜集了大量的中國風音樂資料,還讓學生去上網搜集中國風音樂的作品。在課堂上,學生展示他們搜集的作品,并作出評價;利用這一課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分組去進行。通過查資料、調查、座談、展示,學生們深入了解了中國風音樂,認識到中國風音樂是將傳統音樂元素與流行音樂元素完美結合的典范。
同時,在這一課題實施中,引導學生認識和發掘了中國傳統文化、古詩詞的內涵,讓他們體會到了中國古詩詞的藝術感染力,激發起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比如,在欣賞中國風音樂《陽關三疊》時,先讓學生回憶該曲目歌詞來源——唐詩《送元二使安西》并朗誦,體會其意境,再從中國風音樂《陽關三疊》中體會其美,并作出比較。為了與學生更好地交流,筆者重點向學生推薦周杰倫這位中國風音樂代表人物的很多作品,如《東風破》《青花瓷》《蘭亭序》等,學生情緒高昂,自發齊唱。筆者還注重向學生傳授關于中國風音樂的知識,比如周杰倫前幾年的專輯《十一月的蕭邦》里的《夜曲》就是來源于肖邦的鋼琴作品《小夜曲》。筆者還告訴學生,其實周杰倫和肖邦在藝術道路上有很多的相似點,學生就去網上搜集,有了新發現也會積極反饋給筆者。此外,筆者還教學生唱霍尊的《卷珠簾》和李宇春的《蜀繡》。通過這些手段,不但讓學生了解了中國風音樂,讓學生欣賞了很多優秀的中國風的作品,還讓學生加深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加深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收效顯著。
目前的中國風音樂很多還結合了西方的R&B、嘻哈音樂風格,這種流行音樂元素的融入,更讓學生喜聞樂見,也越來越多地受到音樂教育者的關注,對于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音樂審美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在中國京劇欣賞中滲入流行音樂元素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標志著京劇的誕生。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京劇已成為國粹,它涵蓋的內容非常多。但現在的學生對京劇感興趣的極少,絕大部分學生對京劇甚至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如何讓學生了解京劇甚至喜歡上京劇?根據教材的內容,筆者初步確定了《中國京劇》這一單元教學的大致內容:京劇產生、發展的歷史沿革及主要的代表人物,梅蘭芳對中國京劇的突出貢獻,京劇文場、武場伴奏的樂器,京劇的行當等。確定了內容之后,就是搜集相關的資料,并做好課件,同時也布置任務要求學生去搜集、查閱。
在講解中國京劇的產生時,根據學生在《中國歷史》教材上了解到的“四大徽班”進京,讓學生了解京劇產生的年代及變革,知道京劇是現存的三百多個戲種的佼佼者,并向他們解釋“四大徽班、四大名旦”,還讓他們掌握了梅蘭芳對京劇的突出貢獻及梅派的特點。在欣賞梅蘭芳的作品時,為避免枯燥,先讓學生欣賞根據梅蘭芳唱段改編的現代舞蹈《江山美人》,學唱了他的代表作《霸王別姬》的第一句;在介紹為現代京劇伴奏的樂器時,讓學生欣賞《智取威虎山》唱段,用于魁智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的(中國京劇文場三大件、武場四大件伴奏)與現代打擊樂器伴奏的同一唱段作對比,體會其魅力并區別其風格,并了解了流行音樂也有京劇的元素在里面。介紹京劇行當時,特別是介紹“凈”這個行當時,利用流行歌曲《說唱臉譜》來告訴學生京劇藝術古來有“紅藍辨善惡、黑白顯忠奸”之說,然后引申出京劇“五大行當”的知識,讓學生在不同京劇片段中辨別行當。通過這些方法和手段,學生對京劇的興趣大增,紛紛利用所學知識來發表自己的看法,并與其他同學交流,還學唱了幾個京劇片段。
總之,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施,學生的變化很明顯,他們已經不單純地局限于欣賞流行音樂,也善于在民歌、京劇中找到流行音樂的元素,并與他人分享。將流行音樂元素導入音樂欣賞教學,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把握情感熏染。音樂教育也是一種情感教育,它講究以情動人。在把流行音樂元素導入音樂欣賞課堂時,教師應當把握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不能只當解說員,而應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靈活多變的操作,適時點撥。在課堂中,體現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他們音樂學習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責任編輯 ? 萬永勇
[作者簡介] 羅紅霞(1794—),女,江西吉水人,吉水中學,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