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玉娟
摘 要 敘述了對巴斯德“鵝頸瓶”實驗的驗證與改進,實驗現象證明了“鵝頸瓶”實驗的真實性與科學性,改進措施也具有較強的可行性。
關鍵詞 “鵝頸瓶”實驗 研究性實驗 驗證 改進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1 研究背景
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科學。實驗是培養和開發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方法與手段。一次成功的實驗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科學素養。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實驗資源,供師生利用。其中,人教版生物教材第五單元第四章第二節“細菌”中,介紹了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基本過程如下:
鵝頸瓶實驗是假設微生物的移動,需要依靠鞭毛或其它結構,并且需要在液體介質中才能移動。
巴斯德把肉湯灌進兩個燒瓶:第一個燒瓶是直頸燒瓶;而第二個燒瓶的瓶頸彎曲如鵝頸。然后把肉湯煮沸、冷卻。兩個瓶子都能與空氣相通。很快,第一個燒瓶里就出現了混濁,第二個燒瓶里卻沒有。他把第二個瓶子繼續放下去:直至三年后,鵝頸瓶里的肉湯仍然清澈透明,沒有變臭。由此巴斯德用實驗證據推翻了“自然發生說”,創立了“生生說”,認為細菌是由原來存在的細菌產生的。
學生對這個實驗資料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是也有一些疑問:“空氣可以進入鵝頸瓶,空氣中有細菌,也可以進入,瓶子里的肉湯真的不會壞嗎?”“就算是細菌無法運動到鵝頸瓶中,但肉湯里會有細菌或芽孢的存在”(消滅芽孢所要求的高溫高壓121℃,103.4 kPa),肉湯本身的細菌沒能被完全消滅,冷卻后會大量繁殖。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真的會如史料所傳,一直沒有微生物的繁殖嗎?為了解決這些疑問,筆者開展了驗證實驗。
2 研究的基本思路
研究的基本思路為:驗證—改進—推廣。
3 驗證實驗
3.1 實驗準備
制訂實驗計劃、設想實驗步驟、準備實驗用品、確定實驗時間、進行組員分工。
3.2 確定驗證方案
為了保證實驗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此驗證實驗用了巴斯德鵝頸瓶實驗相同的實驗材料和方法,即將肉湯灌裝到同樣容量的直頸燒瓶和鵝頸瓶內,形成對照實驗。實驗的變量是有無微生物進入瓶內。煮沸兩燒瓶,保持15 min沸騰時間,然后靜置觀察,每天記錄現象并拍照。
3.3 驗證實驗現象與結論
3.3.1 實驗現象
60 d后觀察兩個瓶內的肉湯:鵝頸瓶中的肉湯保持澄清,無明顯臭味,未出現菌落;直頸瓶中的肉湯混濁變色,有臭味,表面出現菌落。此現象與巴斯德的實驗現象吻合,解答了以下疑問:
(1) 微生物在沒有介質的情況下不能向高處運動,無法通過鵝頸瓶的曲頸進入肉湯,在空氣與瓶相通時,瓶內也能形成無菌環境。
(2) 煮沸時,大量的水蒸汽要通過狹窄的瓶頸噴出,這樣,瓶內形成高壓高溫環境,從而達到消滅芽孢以徹底滅菌的效果。
3.3.2 實驗反思
巴斯德實驗的周期是3年,而目前的實驗周期是60 d,是否存在:短期內無菌,長期仍有微生物繁殖的情況呢?
3.3.3 問題解決
(1) 將鵝頸瓶中的肉湯取出,做接種培養,如果培養基上沒有出現菌落,則可證明鵝頸瓶中的肉湯中確實沒有微生物。
(2) 改進此實驗,向學生展示實驗現象的同時,延續實驗時間,以增強實驗的說服力。
4 改進實驗
4.1 確定改進方案
初步確立的將肉湯取出進行接種培養的實驗被否決,原因是:肉湯取出時極有可能感染微生物導致實驗失敗;因此,采用更有效的方法:逆向思維——將瓊脂培養基裝入另外一組直頸瓶與鵝頸瓶,如果有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會以菌落的形式表現出來。
4.2 開展改進實驗
瓊脂是一種煮沸冷卻后凝為固態的物質,瓊脂培養基除了瓊脂這一主要成分外,還添加了微生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鈉等,是研究微生物學常用的實驗藥品。本實驗選擇用瓊脂培養基代替肉湯,裝入直頸瓶與鵝頸瓶,同時加熱15 min后靜置培養。
4.3 實驗現象
經過60 d的靜置。
直頸瓶中出現較多菌落,而鵝頸瓶中沒有菌落。這樣可以確定:煮沸過程對培養基進行有效滅菌;鵝頸阻擋外界的微生物的進入,使瓶內形成了持續穩定的無菌環境。
5 成果總結
(1) 本驗證實驗證明了巴斯德“鵝頸瓶”實驗的真實性,重現經典實驗,也解決了師生在教與學中遇到的疑問;同時,為學生提供比教材更形象可信的視覺資料,為一線生物教師將此實驗帶入課堂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2) 生物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還要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滲透,注重介紹科學史,引導學生認同嚴謹、開放、重實踐、重依據的科學精神。體驗科學家的發現過程比僅僅資料介紹和教師講解更有說服力,也可讓學生切身感受科學精神和魅力。
6 改進措施可行性分析
實驗改進增強了實驗的便利性、可觀察性,有利于“鵝頸瓶”實驗的推廣。
6.1 高效低耗
用瓊脂培養基代替肉湯,濃度易于控制、避免浪費、同樣體積的肉湯與培養基相比,瓊脂培養基成本較低。
6.2 增加便利性
瓊脂培養基可以由液態轉為固態,與肉湯的流動性相比,便于操作和保持瓶內培養基的穩定性,能達到延長觀察時間的目的。
6.3 提高直觀性
瓊脂培養基表面的菌落豐富清晰,呈現出比肉湯更明顯的實驗現象。
6.4 多方位服務
教師可將本實驗與第一節“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結合起來,達成多個教學目標:說出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特點;嘗試采用細菌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進行“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動。“鵝頸瓶”實驗現象可呈現出菌落的形態顏色,幫助學生比較得出細菌、真菌菌落的區別,同時促成學生認識到:細菌和真菌個體微小,廣泛分布于空氣中。
第二節的“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探究活動的前期準備步驟有:配制培養基、高溫滅菌并冷卻、接種、觀察。由于所需實驗周期較長,故學校很少開展此探究活動,如果將“鵝頸瓶”實驗引入課堂,不管以演示實驗還是教學實驗,都是探究活動的升級版本。這樣結合實驗可減少實驗時間與材料浪費,服務于兩節課的教學目標,也體現了生物實驗教學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