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玲


二十幾年的班主任工作讓我感到責任的重大。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我三令五申、不厭其煩地強調,但總有學生置若罔聞、熟視無睹或明知故犯;學生出現的種種問題,我語重心長、苦口婆心地教育,但往往收效甚微,令人為之困惑、疲憊和勞累。我清楚管理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能夠自己管理自己,可就是怕他們自控能力差,會影響到班級榮譽,因此,我始終不敢放手。四年前,我有幸接觸了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并嘗試把它移植于班級管理中,沒想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管理效果。
一、生本管理的含義與理解
生本管理就是以生為本的管理,是確立學生在管理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從而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實現班級目標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切管理活動。生本管理真正體現學生是班級管理的主人,班主任只是從旁加以引導并協助,最終達到班級管理的自治。
目前,不少班主任還是習慣于用這樣的班規、那樣的校紀來約束學生,讓他們成為班主任主觀愿望中的順從者、服從者,他們很少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不清楚他們真正想什么,希望和要求什么,結果,由于班主任的不理解和壓制,學生面對這些冰冷的班規和校紀無動于衷,甚至還會頂風作案。實際上,學生并非不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只是他們沒把這些規定放在心上,因為他們覺得這些規定只是學校、教師強加的,并非他們內心真正認可的,所以不但不去認真執行,反而產生抵觸、逆反心理,導致班級管理工作難以正常開展。
生本管理是把學生看作是有思想、活生生的人,是以“生本”去激揚他們的生命,挖掘他們的潛能,激活他們的動力,讓管理充滿陽光和希望。一方面,生本管理注重學生對自身的發現和喚醒,讓他們把自己看作是班級管理的主體,轉變以前那種被管者的角色;另一方面,生本管理高度重視“生”的作用,將“生”的因素放在管理的各要素之首。
二、生本管理的途徑與實施
1.制定《班級量化考核細則》
學年初,我根據《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擬定出《班級量化考核細則(草案)》,對學生應遵守的各項制度量化賦分,而后把草案交給學生細讀,他們根據以往班級、學校的要求,并結合個人的意愿進行修改,進而通過各小組的充分討論、補充刪減,還有班委會的梳理、總結,最后再經全班同學表決通過。由于細則是學生自行修訂通過的,體現著他們的集體意愿和愿望,他們承諾愿當規章制度的守護者。
2.確立班級座右銘、目標和精神
只講成績的班級不是出色的班級,擁有自己的文化才是積極向上的班集體。我與學生一起思考、討論班級的座右銘、目標和精神的確立,最終把“凈、靜、敬、競、進”確定為班級目標,把“一切皆有可能”確定為班級座右銘,而把“學習是自己的事,每天堅持學習,在學習中懂得做人的道理;班級是我們的家,時刻愛護班級,在班級里爭當做事的典例”確定為班級精神。班級目標成為每個學生的行動指南,為打造優秀的班集體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座右銘激勵著每個學生要勝不驕,敗不餒,人人都有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收獲一片屬于自己的云彩;班級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行為,營造著良好的學習環境。
3.民主競選班干部
班干部不是由班主任直接任命,而是采用民主競選的方式產生。我先公布班干部的職位,然后讓每個學生選定自己競選的職位,再在指定時間面對全班同學作競選演說,最后才由師生共同投票選出自己心目中的班委。在這一過程中,應進行必要的引導、鋪墊,才能使競選順利進行。班委會設立正副班長、各種委員、值周班長以及各組組長等職位。為了使班委會充滿生機和活力,隨時更換不稱職的班委,使表現突出的班委通過定期的競選可以繼任,一般是每學期初重新競選。班委會負責班級日常事務的管理,組長負責本組同學的紀律、衛生和學習等方面的管理,值周班長負責當周的班級管理并對每位學生每天的規范得分進行統計,班長全面主持班級工作,召開班委會,協助值周班長開展工作,每兩周對學生執行規范的情況做好分析和點評。
4.每生選聘一個崗位
班級日常事務管理是班主任最煩瑣的工作。生本管理的基點就是倡導學生自主管理,除班委會工作以及衛生打掃工作輪值外,我把班級其他工作再分設成幾十個崗位,讓學生自愿選擇應聘的崗位(如科代表、評比員、鎖門、扇燈開關、出板報、出勤管理、榮譽榜管理、衛生工具整理、作品展示欄管理等),由班委會協調、把關,然后對選聘結果進行公示,并長期張貼于公告欄,做到每人至少都有一個班級日常管理工作的崗位。由于崗位都是學生自選的,他們都有強烈的責任感,都想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成績,于是他們用心去做,使班級呈現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嶄新局面。
5.設立班級督察員
班干部的工作成效如何,他們是否盡職盡責,這由誰來監督?傳統的做法自然是依靠班主任,因為他是嚴格的制度的執行者。而生本管理中的學生是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能主動發展的個體,都有向上、向善的內在需求,都有集體榮譽感,都希望班干部能認真履行職責,帶領他們創建優秀班集體,于是很多學生都主動要求擔任監督班干部履職情況這一職務。我先公布了督察員的工作職責以及設立督察員的意義與作用,再由非班委的學生自愿報名參加。督察員的設立,給班干部增加了壓力也提高了動力,促使他們把工作做好。
6.施行“自省周記”和“班級月記”
“自省周記”就是每個學生都要總結每周的得與失、功與過。“班級月記”就是每個班委每月都必須對班級紀律、學習、衛生和安全等方面的工作進行回顧和總結,指出優點,提出不足。自省周記能讓學生及時發現自身的缺點,幫助他們自省自律,提高素質。班級月記能幫助班委找出薄弱環節,促使他們常總結、常反思,進而提高整個班級的管理水平。我對每一份周記和月記都認真閱讀,并寫下評語或在發現問題時進行個別談話或指導,做到準及時、目的明確。
7.建立激勵性的評價制度
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贊賞是每個學生的天性。我不僅考慮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還考慮讓不同起點、不同價值追求的學生都有實現自我的空間和機會,讓他們都能分享到一份來之不易的榮譽。圍繞這一目標,我組織學生制定了《班級星級制度評比辦法》,開展“班級之星”評選活動,對各方面優秀的學生分別授予學習之星、文明之星、進步之星、誠信之星、管理之星等星級榮譽稱號,讓“星”光照亮班級,也讓班級永遠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通過以上七種策略的實施,學生不再把班級當成是與自己無關的集體,而是意識到了他們都是班級管理的主人,同時,他們也都意識到“人人都有權利監督我,而我也有義務監督別人”的責任。這些措施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和班集體的全面進步,到處呈現出“我為班級爭榮譽,班級以我為自豪”的良好發展態勢。
三、生本管理的體會與思考
1.生本管理是愛心的管理
生本管理要求班主任要有一顆博大的愛心,要善于用愛的教育來打動學生。例如,天氣轉冷時,應該溫馨地提醒學生多穿一件衣服,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彰顯出教師在他們心目中的人格魅力。又如,學生發展很難均衡同步,總有部分學生暫時滯后或掉隊,面對他們更應傾注我們的愛心、耐心與信心,讓他們在快樂中成長。作為語文教師,日記、周記成為我和學生溝通的一扇門,在那里我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我用推心置腹的話語打動他們,我把真誠和愛心獻給他們,他們也在不知不覺中把我當成知心朋友。
2.人人都是班級管理的主體
一個班級的管理,如果只靠班主任,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班主任就不能高效地工作,班級也就難以成為優秀的集體。學生雖是班級管理的對象,但更是班級管理的主體,因此,班主任應視學生為班級管理的主人,讓他們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讓他們主動參與班級管理的全過程,無論是班規制訂還是監督檢查,放手讓他們去做,形成一種“人人都是班干部,時時都是管理者”的良好氛圍,讓他們感受到作為班級主人的神圣與自豪。現在,我不需再常守在學生的身旁,他們相互督促與制衡,很少會有損害班級目標的行為。
3.尊生理念要融入班級管理
尊重學生,不只是言語、態度上尊重學生,更主要的是充分信任學生、高度相信學生,要相信他們都有積極向上的心態,都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都有為班級做貢獻的能力和責任感。只有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對待每一名學生,才能讓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體驗到快樂、安全、信任與尊嚴,他們的智力、潛能也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工作中,我們要允許學生犯錯誤,但不允許他們犯同樣的錯誤,我們要善于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讓他們產生一種滿足感,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4.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引領者
班主任是學生的教育者、引路人,是班集體的組織者、引導者,是教師、家庭、社會等因素的協調者。在班級日常事務管理中,學生是管理的主體,班主任只是在必要時加以指導、協助,做他們的幫扶人,成為他們的堅強后盾,因此班主任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全盤包辦,但也不能不問不管,純粹做一個旁觀者,而是要用一張無形的網統率、駕馭班級管理,將管變為導,將堵化為疏,創設一種寬松、友愛、和諧的管理環境。然而,生本管理是一種技巧性強的管理,這需要班主任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修養以及管理技能,這樣才能做到游刃有余、運用自如。
5.要堅持民主與法治的有機結合
班主任要明確自己也是班級的一員,對民主制定的班規細則,包括本人在內的每一個成員都應共同遵守,體現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班級的民主與平等,也才能讓他們上下一心、眾志成城,讓班級管理從“人治”走向“法治”。在管理中,班主任要讓學生明白作為班級主人應盡的責任,也要讓他們體驗到集體與個人、民主與法制、紀律與自由、權利與義務的對立統一。同時,班主任更應清楚學生對生本管理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因此,班主任要做到善始善終、持之以恒,不能操之過急、半途而廢。
生本管理,讓我從繁忙而瑣碎的班級事務中解脫出來,也給學生留下可以施展個性特長的發展空間,成就了以往很難形成的奮發向上的優秀集體與美好和諧的師生關系。生本管理是一種工作創新,更是班級管理的一個發展方向,雖然它現在還不被有些人認可,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但我將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我也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和我一起在這條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
(作者單位:福建安溪縣崇文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