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芳
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越來越成為當前人們的熱門話題和關注焦點。那么,怎樣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1.做到有效備課
備課:備課的“備”,可理解為“準備”、“預備”和“完備”;“備課”可理解成“為課堂教學做準備”和“使課堂教學更完備”。備課是教師為課堂教學做準備的一個動態過程。從廣義上講,備課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包括課前備、課中備和課后備。備課是無止境的過程,包括教師的生活、學習、教學等活動,以及教師對人生反思、生活感受和知識增長等理性和非理性的思考和認識過程等。
“有效備課”:這是一個結構化的行動過程,教師要遵循有利于體現有效理念的具體要求和總則,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學習活動、情感發展等方面出發,挖掘教材、創新教材,利用一切有效課程資源,搭建有效教學平臺。主要從學生、課程、情境、自己和設計等五個方面進行備課,在此基礎上創建教師文件夾,對備課行動過程進行一次系統、完整的梳理。在備課重心上,要由備教材轉移到備學生的全面發展上,處處體現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設計不同的教學指導方案,制定適應性較強的指導策略;在備課方式上,把過去單向封閉的備課和學生孤立的預習變成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備課”,有條件的可以讓部分家長參與到備課行動中,吸取他們對備課的指導意見;在備課內容上,教師要由狹隘的學科本位轉向開放的課程整合,教材不是備課的“枷鎖”,要開發豐厚的課程資源,根據教學目標和文本內容需要創新課程,采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決定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備課時間上,要舍得下工夫,備課時間是沒有標準的,直至達到比較滿意為止。工夫下得越多備課效果越好,不存在僥幸心理。
2.以明確的教學目標引領有效教學
要上好一堂課,授課者一定要先明確自己這堂課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的,因為它決定著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后作業的方向與路線。因此,教學者一定要根據單元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等因素確定教學目標。
有些課教學目標羅列一大堆,教者唯恐掛一漏萬,而真正課堂教學時卻往往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這樣的課,更談不上教學有效性。因此,教學目標宜少不宜多,少則精,多則泛。與其面面俱到又處處不到,不如一節課尋找一兩個點重點突破。但求一課一得,得得相聯,既落實知識與能力的積累與訓練,又形成知識系統,保證語文素養的形成。
簡單地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于課堂環節的落實,而課堂環節的落實則取決于教學目標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夢游天姥吟留別》是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第二單元自主賞析部分的教材。這一單元的主題是“置身詩境,緣景明情”,要求學生在理解詩歌內容和主旨的基礎上對詩歌意境作更深層次的品析和欣賞。李白這首詩以想象的瑰麗奇特、夸張的大膽離奇,特別是其追求個性解放的精神深受高中生的喜愛。詩歌主要由夢由、夢境、夢醒三部分組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自主賞析,在誦讀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從而獲得獨特的審美感受,深刻把握詩歌的主旨。
3.面向全體,平等對待每個學生
我們經常說:“教師要熱愛學生。”熱愛學生就要面向全體學生,平等民主地對待每位學生,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和尊敬,學生才會喜歡該老師所授的課程。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要注意以下幾點:
3.1應盡量發掘后進生的閃光點。他們熱愛老師,關心集體,愛護同學,有責任感。
3.2平等對待優等生和學困生。如果老師偏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冷落后進生,時間長了,會形成兩種極端。過分寵愛會導致學生優越感太強,容易目中無人,遇到挫折時不易適應。過于冷落會使學生失去自信心。
3.3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對成績好的學生,提問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中、下等成績的學生可能會出現思維障礙,可提問啟發、誘導式問題。注意問題設計的坡度,使好、中、后進生都能回答上來,使他們都有成就感并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此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
4.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必須講究教學藝術。要平等對待每位學生,合理誘導啟發學生,靈活嫻熟地掌握教育的機智(契機,應變能力等),精選適度有益的訓練,公正、準確地評價學生。只有這樣才能激活每個學生,使之積極參與,共同探究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為此,教師要深入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語文學科的性質特征,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通過情感交流,完成預定的教學計劃,達到教學目的。例如,當課文的基調清新爽朗時,教師應以愉悅歡快的講授心情感染學生;當課文的基調哀怨悱惻時,教師應以沉郁凄涼的講授心情影響學生。又如,說明文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和清晰的條理性,教師的心情應平和、舒快;議論文的思維邏輯嚴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師的心情必須隨之或嚴肅,或振奮。教師的這些情感借助教材,通過形象的意境語言,傳達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5.重視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
首先,問題要具有典型性。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他們在一堂課中往往只對某方面的內容能集中精力。這就要求教師設置的問題要集中體現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具有一定的深度,注意用少量具有牽引力的“主問題”代替數量眾多的“碎問”,達到“以一當十”、“一問能抵許多問”的藝術效果。比如教授《項鏈》一文時,由于文章較長,很多學生浮光掠影,不注意細節,若提問他們:瑪蒂爾德丟失項鏈是偶然還是必然?學生就會認真閱讀課文,并找出有關細節,指出其必然性,進而深刻把握瑪蒂爾德的性格特征。
其次,問題要具有層次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要從學生的認識實際與知識水平出發,所提出問題的深淺、繁瑣、大小要適合學生的水平,使大多數學生能參與回答。比如,筆者在教《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一課時,就設置了這樣一道討論題:“鄒忌的諷諫為什么會成功?”在教學過程中,基礎較差的學生可能只從鄒忌善諷的角度思考,基礎較好的學生會從齊威王肯接受諫言的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