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平
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是教師與學生相互對話、相互溝通和相互理解的過程,它意味著師生雙方間的相互承認,意味著師生在互動機會上的均等、權利和道德上的平等.“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以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要改變教學過程.
1.設置的問題難易適度
教師設計的問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誘發學生學習動機,啟動學生思維,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因而互動遞進的數學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必須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切入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單一到綜合、由具體到抽象,分層遞進.
案例1:注重問題創設的開放性和發散性,提升概念認識.
蘇教版新課程高中數學必修①第一章《§2.3函數的奇偶性》第一節課,(在學生對函數的奇偶性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后)為使學生更深理解函數的奇偶性,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教學反思: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常會碰到有疑問的內容,往往看上去有難度,但引導學生通過層層解剖,把問題分層,可以得到較好的解決.這要求化難為易,舉重若輕,課堂提問要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才能進一步增強學生思考的欲望,刺激和誘發學生探索不斷深入.
3.注意加強反饋性
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它必須通過信息反饋,才能有效實現控制與調節.同樣的,課堂合作學習時,教師要通過匯報反饋和巡回觀察發現出來的問題,及時點撥或引導小組討論或引導全班一起探索研究解決問題.
案例3:蘇教版新課程高中數學必修①第一章《§2.2函數的表示法》第一節課函數是高中數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其中函數的表示法是既重要又抽象,也是教與學的一個難點.對高一學生來說,要正確而又深刻理解這一概念有非常大的困難.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情境1:如圖,把截面半徑為25cm的圓形木頭鋸成矩形木料,如果矩形的一邊長為x,面積為y.
問題1:根據你對圓內接矩形已有的知識和函數的概念,請把y表示為x的函數.
情境2:矩形的面積為10cm,如圖矩形的長為x,寬為y,對角線為d,周長為l.
問題2:你能獲得關于這些量的哪些函數?
(要求獨立思考寫出函數式后,然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上述問題一提出,出乎我的意料,每位同學都在他們的小紙條上寫了至少3個表達式.
然后全班同學交流討論哪些是函數式,課堂非?;钴S,幾乎每位同學都能積極參與.
教學反思:該問題入口淺,思想深,直擊函數概念和函數表示法的本質,可以發展學生深層次的概念理解.課堂上學生反響熱烈,興趣盎然,人人都能參與到小組活動討論中,從而對函數表示法的概念理解入木三分,從問題的解決中領悟數學的本質.
4.注意創新意識的培養
實踐證明,構建高中數學和諧的互動課堂,對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對于進一步深化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實現新課程強調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多元目標的有機整合,對于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