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萍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主張和治學方法直到今天仍閃耀著思想的光輝。以著名的“啟發式教學法”為例,許多人都認為是蘇格拉底首創,事實上,孔子才是當之無愧的“啟發式教學”之父。
其啟發式理念體現在他的名言中:“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1]首先,孔子強調必須待學生出現“憤悱”后,教師才能實施啟發;其次,通過“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強調教師必須適度啟發。
一是“引而不發”和“自省自得”。“引而不發”是針對學生自求自省后可自得而言的,是孔子啟發教學的基本形式。其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通過學、思、行發展主體能動性,從而促進完美人格形成。因此,“自求自得”是孔子眼里最理想的教學形式。
《孟子·盡心上》:“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2]是說教師要像射手一樣,滿弓搭箭而不發,做躍躍欲試樣,以此啟發和誘導學生,讓他們領會“習射”的關鍵。“引而不發”是一種不具體涉及學習內容,只指示目標、范圍和方向,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自求自得”的形式。
二是“憤悱啟發”和“適度啟發”。“憤悱啟發”是孔子啟發教學的另一種存在形式,它以產生“憤悱”為邏輯起點,學生自求自省后仍無法解決疑難,由此產生“憤悱”心理。孔子然后才“開其意”、“達其辭”。如“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1]又如,問政、問禮、問事君、問為邦等,均由學生發問,孔子應答。近代許多教育家、思想家對“憤則啟,悱則發”都有過強調與闡釋。蔡元培指出:“做教員的,不可一句句或一字字的,都講給學生聽。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等到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課時才去幫助他。”[3]
啟發之后,有的學生能舉一反三,說明目的已達到;但學生在啟發后仍不能得,這時教師“則不復也”,交由學生再學再思。“若教則不憤而啟,不悱而發,喋喋然徒勞而無益也”[4]。
綜上所述,孔子的啟發形式教學可引導學生自覺學習、主動探索,有效促進學生融會貫通知識、發展實踐能力。我們亦可從圣人的言行中汲取一定智慧。我認為可以有如下啟示:
一、教師要有豐富的情緒感染力
孔子啟發式教學的前提是學生具有追求知識的愿望和熱情,“憤悱”就是這種激情的外在表現。一個優秀的教師要善于運用情緒的感染性這一特征,讓它傳導至每個學生。
思想政治課本身就肩負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重任,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我國政黨制度教學中,提到民主人士聞一多,我帶頭引唱《七子之歌》,聲音哽咽了,眼睛紅了,在這種情緒感染下,學生哭泣,捶胸頓足,悲憤之情油然而生。自此之后,學生參與政治的熱情明顯提高,課間喜歡圍在我的身邊,除了詢問學科難題外,更多的是闡述對社會熱點、歷史事件的見解,聆聽我的觀點。由此可見,豐富的情緒感染力是教師啟發式教學的一大法寶。
二、教師要有豐富的學科知識和相關知識
從《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待弟子出現“憤悱”之后,適時啟發,如果弟子繼續追問,孔子就會給出更深一步的解釋。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貢顯然是在出難題,而孔子沒有表現出絲毫猶豫和迷惘,給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孔子本身自我省悟力高,加之豐富的社會閱歷,是博學的圣人,這樣才能在學生提出各類問題時應對自如。
部分教師專業修養不足,在課堂上面對學生的提問尚且無法解答,更不必說學生提出的課外問題。這樣一來影響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尊嚴,二來啟發式理念更無從談起。
在文化生活某課中,學生進行了德與才的辯論。有學生咨詢我司馬光的觀點傾向于哪個,我回憶略帶講解《資治通鑒》的內容,列舉晉國智瑤滅亡的例子,說明司馬光更傾向于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文史類學科涉及范圍廣,知識衍伸性強,需要教師不斷充電,多多了解諸如經濟、社會、哲學、軍事等各科常識。這樣在學生需要啟發的時候就可以引經據典、旁征博引、游刃有余。
三、教師要有嚴密的邏輯分析歸納能力
解讀《論語》,乍看之下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其實看似不合邏輯的事,往往卻是最合乎邏輯的。閱讀《論語》中的言論沒有絲毫前后自相矛盾。仔細分析孔子的啟發式過程,實則存在兩種邏輯特點:
第一種是由個別到一般的歸納邏輯,也就是學生提出各種問題后,孔子直接給出結論性普遍定義。如交友問題上,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另一種是由普遍到特殊的演繹邏輯。一部短短的《論語》,“君子”就出現了一百多次。孔子先是要求弟子努力成為君子,然后一步步教育弟子,君子應該有哪些具體言行標準。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子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衛靈公》
……
例如,教學《現代國家的管理形式》時,根據政體的不同分類,分為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議會制和總統制。像德國是什么政體,什么特征?這是教材上都沒涉及的內容,學生可以通過歸納總結得出議會制民主共和制的特征,這就是知識的延伸。
教學哲學《社會發展的規律》時,講明清社會,教師提問:明清時期中國有沒有資本主義萌芽呢?按照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才能使社會迅速發展的規律,中國當時GDP占世界的比重不斷加大,生產力發展迅速,說明生產關系一定程度上是適應生產力的。當時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必須是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中國是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的。讓學生通過演繹法推出中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結論,要比從書中找答案深刻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