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摘 要: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注重基礎知識教育的同時,高度重視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突出創新思維特點和注重創新實踐活動過程。
關鍵詞: 中學語文 創新教育 教育方法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首先應該明確中學語文教學創新教育的總體特征和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創新教育是根據有關創造性發展原理,運用科學藝術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造就創造型人才的新型方法。我們要結合中學語文的學科特征、學生年齡及教材具體特點,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讓學生養成創造性思維模式。
一、教法靈活,引導學生創新
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教師首先要有創新意識,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來源于教師的創新意識。教師若能靈活運用教學機制,在教學中敢于提出種種“假設”,敢于“冒險”,教學手段有獨創性、新穎性,自然而然就會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一位教師在上《五人墓碑記》課時,拿了一架托盤天平走進教室,學生大惑不解,語文老師又要搞什么新花樣?上課一開始,教師在天平兩端各放上一張白紙,天平保持平衡。接著,教師問學生,如果在左邊紙條上寫周順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邊紙條上寫眾多凡夫俗子或高爵顯位卻貪生怕死者,那么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嗎?學生各抒己見。這樣,有效啟發學生研究課文,學生不僅很快掌握教學內容,而且從教師這一富有創新意識的教法中領悟到許多有益成分,萌發創新欲望。
二、改進教學手段,融入創新教育
教師授課一直都是三尺講臺、三寸粉筆、兩袖清風。后來多了一塊小黑板、投影器、配了錄音機,這一改革的確為課堂增色不少,但總吃菠菜豆腐會膩的,因為投影片總是永恒不變的幾種顏色,時間久了,也就索然無味了。隨著信息技術的大沖浪,電腦,走進人們的生活,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于是單調的課堂一下子變得有趣了,學生走進了多媒體教室,嘗到了課件教學的甜頭,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五彩的畫面、神秘的背景、亮麗的色彩、奇妙的曲線、清晰的知識結構圖、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激發學生極濃厚的興趣,進而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與創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學過程中,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全神貫注中愉悅身心,激發靈感,求得最佳創新狀態,淋漓盡致地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在課外閱讀中創新
閱讀是吸收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研究表明,一個人的閱讀能力與未來學習成就有密切關聯。學生閱讀經驗越豐富、閱讀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學習,而且越早越有利。一個人的健康成長離不開閱讀活動,任何有成就的人無不從閱讀中并繼續從閱讀中獲得知識培養性情,汲取營養和前進力量。閱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訓練。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是激發青少年的閱讀興趣,教會他們閱讀方法,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活躍他們的思維,開闊他們的視野,培養他們的語感和創新能力。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繼續和補充。課內學方法,課外求發展。課內是有限的,課外是無限的。學生課外閱讀既能鞏固和擴大課堂教學成果,又能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
四、營造良好教學氛圍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在愉快、和諧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發揮,其個性心理特征將得到充分展示。教學過程中,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全神貫注中愉悅身心、激發靈感,求得最佳創新狀態,淋漓盡致地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
五、從教材中延伸
把課堂上要求學生閱讀的大量內容轉移到課外閱讀,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留給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各抒己見,使學生更多地參與教學活動,活躍課堂氣氛,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
六、異義相析,啟發學生創新
“學貴乎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碰到許多問題,如果不及時加以解決,問題就會越積越多,不僅限制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更壓制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的職責在于“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心存疑慮之時,正是啟發學生創新意識的良好時機,教師應“相機誘導”(葉圣陶語),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習《內蒙訪古》一文后,學生問:“修筑長城,鞏固國防,抵制外敵入侵,可以說趙武靈王是一個英雄,而胡服騎射也能算是英雄的表現嗎?如果這樣講得通的話,那么鄧小平同志也是一個大大的英雄,能這樣講嗎?”這個問題的確有一定深度,說明這位學生很善于思考,能夠進行類比聯想。教師對這類問題絕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定學生的提問,恰恰相反,應鼓勵這種鉆研精神和靈活思維方式,然后對“英雄”這個概念加以界定,結合語境進行分析。
七、張揚個性,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個性通常指一個人具有的比較穩定的、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個性心理特征調整個體心理過程,影響人的外顯行為和內隱活動,因此,個性被稱為人類心理行為的動力來源。在學習上,它能促使學生沿著某個目標積極進取,使學生的創新意識盡快轉化為實際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包括敢于否定、大膽懷疑、批判精神,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險精神。可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應該尊重學生個性,張揚學生人格力量。
總之,我們要尋找適合學生特點的語文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同時,能增進學生對某個語文知識的發現,尊重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獨到的發現和超乎尋常的思維方式,幫助他們探究未知領域;積極帶領學生參加語文實踐活動,并給他們提供施展語文才華的舞臺,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夸美紐斯,著.傅任敢,譯.大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赫爾巴特,著.李其龍,譯.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凱洛夫主編.沈穎等譯.教育學(上、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