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曉莉
在當前的課堂教學改革中,提出了要以問題為引導呈現知識內容。當我們把知識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以后,讓學生有了思考的方向,通過自己的思考達到獲取知識和活動經驗的效果,這樣就打破了學生只是知識接收器的傳統模式。向課堂要效率是我們一直關注并執著追求的目標,如何通過有效提問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我認為應從以下“五問”入手。
一、課堂開始要“趣”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能夠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那么這一堂課的教學就已經成功了一半,而教師在課堂開始的提問就至關重要。善于提問的老師高明處在于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提問題具有吸引力,使學生感到有興趣而愉快地接受知識。
比如在教學《用正反比例解決問題》時,我不直接引出課題,而是對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看我們教室門前的那棵大樹,想知道它有多高,怎么辦?”有的學生說可以爬到樹梢上去測量;有的說可以將樹連根拔起再測量;還有的說可以找一根和樹一樣高的竹竿,再把竹竿的長度測量出來……教室里一下進入了討論的熱潮,這個時候我故作神秘地說:“我既不用把樹砍斷又不用那么長的竹竿,只需要一根木棍就可以辦到。”這個時候學生的注意力完全被我吸引住了,接下來再順其自然地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這樣學生興致勃勃地開始了這一節課的學習。
二、知識鋪墊要“巧”問
佩里在研究時發現:只有在自我成就感、求知欲形成之后,才能具有較高思維形式。提問的最佳時機應選擇在學生的新舊知識發生激烈沖突、意識中的矛盾激化之時巧妙設問,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時,這時的提問最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達到“開其心”“達其意”的最佳效果。
在課一開始,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新知和舊知的聯系,以及舊知學習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或教訓,幫助學生為新知的獲取搭建“腳手架”。比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們可以從學生比較熟悉和已有的知識出發進行提問:2個人平均分4個餅這是學生已能夠解決的問題,那么4個人平均分2個呢?通過這樣一個巧妙的問題,學生就會對此進行思考、展開討論,進而認識和理解分數。
三、教學重點要“精”問
好的提問不在多而貴在精,一個好的問題,恰似湖中投石,激起千層浪花。所以在教學知識重點之時提問設計要精簡數量、直入重點,避免那些貌似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實則牽著學生走、陷學生于被動的“滿堂問”,教師要緊扣教材學習目的和教材重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力求設計的問題少而精。除了問題的設計要精心外,提問語言也應精確,問題的表述決不能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失誤或困擾。
一位教師教學《圓的認識》一課,在講“直徑和半徑的關系”時,讓學生通過自學以后說一說它們的關系。學生積極地把自己的收獲展示出來:在同一圓里,所有的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2倍;可以用字母表示r=d/2……對于學生的回答老師都給予了肯定,接下來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是同學們通過自學獲得的,你們能用什么方法證明這一結論是正確的呢?學生一聽不僅要有答案還要有驗證答案的方法,所以立即開始動手操作。通過這樣一個問題,不僅達到了課標對該內容要理解和動手實際操作的要求,而且教給了學生研究數學問題的方法:在研究數學問題時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四、教學難點要“導”問
孔子在《論語》中指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學生在認真思考了以后就需要老師去啟發他,但有些時候又不能直接得出結論,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通過一系列的“導問”引導學生,分解知識難度。
比如在教學《探索規律》時,在出示了一組有變化規律的算式后,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從算式中,你們能發現什么?第一個學生說:第一個因數不變,第二個因數依次擴大幾倍,積也擴大幾倍。第二個學生補充:第一個因數不變,第二個因數擴大幾倍,積也擴大幾倍。第三個學生進一步講道: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幾倍,積也擴大幾倍。此處對學生而言比較難理解并用語言準確歸納,所以老師進行了導問: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的倍數和積擴大的倍數是怎樣的?生(齊答):相同。教師:那么這句話怎么表述更準確?學生: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幾倍,積就擴大相同的倍數。對于因數和積的變化規律要讓學生準確的講出來是很有難度的,但是通過我們通過“導問”的形式,降低問題難度,進而達到讓學生理解掌握的教學效果。
五、知識疑點要“質”問
巴爾扎克:“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是問號。”所以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質問,巧設對立面,從而活躍討論氣氛。
比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為了進一步弄清三角形的分類,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銳角三角形嗎?有的學生回答“是”,有的學生回答“不是”,有的學生回答“不確定”,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展開了討論,這個時候老師將班上持不同答案的學生分成了“是、不是、不確定”三組,就這樣學生之間因為答案不同形成了對立面,相互質疑,相互提問,在2分鐘不到的時間里,就把標準答案找出來了——“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銳角三角形”。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僅是對答案的探索,更多的是學生在不斷地思考、質疑、提問、再思考,而對一個問題不斷思考和質疑這一優良品質遠遠比獲取知識更重要。
綜上所述,有效的課堂提問既要根據小學數學的知識內容與思想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來精心設問,引導學生逐層深入地探究問題;又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找出能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問,真正問到學生的心坎上,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