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帆
摘 要: 創新是一切藝術形式的生命。膠州秧歌的創新是它被更多群眾接受,走向現代化舞臺的必經之路。文章通過對膠州秧歌的藝術特征與當代舞的特點進行分析,探討膠州秧歌與當代舞融合的可能性,對膠州秧歌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 膠州秧歌 創新 當代 舞融合
引言
膠州秧歌是我國北方地區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舞蹈形式,俗稱“地秧歌”“三道彎”“扭斷腰”,隨著社會的發展,膠州秧歌的傳承與創新成了人們日益關注的話題。
一、膠州秧歌的藝術特點
(一)民族性
膠州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首,它是膠州人民自編創自演的民間小調、戲曲、舞蹈構成的綜合性表演。東小屯的秧歌老藝人說:“膠州秧歌的始祖是東小屯村馬、趙兩姓。”[1]
(二)審美性
膠州秧歌的表演形式以女性表演為主,將女性分為翠花、扇女、小嫚三種人物角色,其中,翠花代表的是老年形象,扇女是青年形象,小嫚則是小女孩形象。三種形象都具有年齡、性格等差異。
“碾、擰、抻、韌、扭”是膠州秧歌的五大動律特點。“碾”是通過腳心的發力與腳跟形成一種旋轉力,從而推動身體的移動。“擰”是指以腰部為著力點,推動下半身的擰轉,達到“三道彎”的標準體態。“抻”是身體對于力度強弱的掌握,將動作持續延伸。“韌”是在連貫動作中力度的體現。“扭”是通過腳部、膝蓋、腰部三點一線協調扭動產生的“三道彎”特征。
二、當代舞的藝術特點
當代舞是吸收和運用國外藝術素材和中國傳統素材進行的創作和表演的一種新形式舞蹈[2]。當代舞反映了中國當代社會的當代生活和精神,是現今社會不同人物的形象、性格、氣質、情感、品格和思想的真實寫照。可以說,當代舞的創作來源于當代生活。當代舞大膽利用創新手法將民族舞、古典舞和自然界的物態形象以肢體的形式展現出來。當代舞的特點可以概括為:
(一)創新性
在當代舞的創作中,創新是重中之重。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上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編導們將很多國外流行元素加入到當代舞的創編中,展現出的是一幅荒誕、抽象,卻又直擊現實生活本質的舞臺景象。舞者們用具有個性的肢體語言如變形的手勢和肢體表現當代舞的陌生感,給觀眾帶來美不勝收的視覺體驗。
(二)包容性
中國當代舞是一個融合了多個舞種、多種動作風格元素的大籮筐。它將民族舞、古典舞、芭蕾舞等舞種中的動作元素進行變化和提煉,造就了舞蹈界新的里程碑。它不受流派和傳統的制約,吸收了各種舞蹈的精華,展現了與眾不同的魅力,促進了舞蹈藝術的發展。
三、膠州秧歌與當代舞的融合
膠州秧歌為了順應時代的步伐不斷進行傳承和發揚,由傳統舞臺逐漸走向現代化帷幕。膠州秧歌已經不僅僅是山東地區的民間舞蹈,不論在創作方向還是審美方向,都在日新月異地變化。
(一)創作走向的融合
當代舞在動作發展、訓練和創編方法上打破了原有的具有一定系統性、邏輯性的現狀。它可以把膠州秧歌中彎曲的體態、步態等動作基本元素進行拆解,再用其別具一格的連接方法將動作重新組合[3]。這些被肢解的動作經過重組之后形成了惟妙惟肖的當代民間舞。綜上所述,膠州秧歌吸收、借鑒了當代舞的特點之后,不論是其技術上還是視覺上,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
傳統膠州秧歌舞蹈很多動作存在重復,且預見性較強,所以動作較為單調。體態與步態等動作元素上幅度太小,導致舞蹈表現力不強,不夠夸張,無法準確描述出人物的真實情感。為了增強舞蹈本身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就要打破傳統膠州秧歌的規律,從動作出發,要求演員在保持穩定性的同時,隨著腳底重心的移動,加大動作幅度。
(二)審美走向的融合
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審美變化使膠州秧歌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中國人的審美趨勢在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宣揚下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由于受到中華傳統審美的影響,膠州秧歌對演員的形態要求小巧、圓潤、婀娜。但是,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美”的觀念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多數舞蹈編者們開始追求線條美,并在民間舞蹈中融入了長線條因素[4]。其實,這一系列變化都源于當代舞。當代舞追求四肢和軀干的延伸美感,對演員身材的要求頗高,要求個頭、身材各方面達到完美比例。這種審美與傳統膠州秧歌的審美大相徑庭。不難發現,這種審美趨勢的改變是形式的更新,也是順應社會審美潮流發展的結果。膠州秧歌的審美觀應該嘗試改變,尋求與西方舞蹈文化的結合,使傳統與現代做到完美融合[5]。
四、以舞蹈《一片綠葉》為例
膠州秧歌與當代舞的融合體現在很多方面。下面通過對舞蹈《一片綠葉》的分析詮釋二者之間的關系。
《一片綠葉》于2000年在北京首演。“舞蹈表現了一位女子因為一片綠葉的飄落而產生的感嘆和回憶,表達了她對青春的留戀以及對生命的熱愛”[6]。
作品以膠州秧歌基礎動作素材為主,加入當代舞的動作進行創新,讓觀眾們看到了全新的“扇女”形象,整個舞蹈既不失傳統民族特色又反映了強烈的現代氣息,是對原始膠州秧歌的全新演繹。
(一)題材方面
1.道具的使用
在此作品中,扇子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變成了“一片綠葉”。在傳統膠州秧歌中,扇子只被作為一個民間舞的象征性道具使用,沒有其他意義。在西方當代舞的創編中,道具往往被賦予全新的含義。舞蹈中將扇子比做“一片綠葉”,悠然地落下,隨風起伏,給人煥然一新的視覺效果。
2.音樂的選材
膠州秧歌的傳統音樂使“碾”“擰”“抻”“韌”“扭”這些基本動律得到完美的延伸。但這次編者選用了希臘作曲家雅尼的《夜鶯》,不同于傳統音樂中的附點節奏,西方音樂中的二分音符和切分音符配上西洋樂器的演奏,讓整個樂曲活躍起來,濃郁的中國韻味和西洋蕭悠遠的音色不但沒有影響到舞蹈中膠州秧歌的動律特點,更烘托出了舞蹈想要表達的意境。
(二)審美方面
1.動作的編排
這個舞蹈展現的是一棵樹在四季中的生長變化。編者運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變換清晰地刻畫出了綠葉的嬌嫩和女子的柔弱。同時,編者利用當代舞創新性的特點將其動作元素與傳統膠州秧歌動作相融合,并巧妙運用道具與肢體的配合,將身體韻律的節奏與道具合二為一,使舞者在舞臺上的表演如行云流水一般。大量的旋轉和重心的變換帶動全身的“抱扇”、“繞扇”和“劃圓”動作,將女子對青春的感嘆和綠葉的飄零表現得淋漓盡致[7]。
舞蹈全新的意義在空間的變化和動作中重組賦予。通過舞者一次次將綠葉舉起和一連串的地面滾動,綠葉的舉起和飄落從多個方位把空間連接起來,不僅使高低空間形成對比,而且讓舞臺的調度看起來自然流暢。
2.情感的表達
悄然無聲的舞臺,一片昏暗。綠葉在空中緩緩飄落,一位柔弱的女子悄悄走近,低身拾起落葉,既感嘆又憐惜。這讓她回憶起了美好的青春和逝去的點點滴滴。可是時間荏苒,青春一去不復返,無限的悲涼和傷感侵上心頭,她一次又一次將綠葉托起,希望綠葉不要枯黃,希望青春可以眷顧,希望人生還能再次閃光……
意象,在中國傳統藝術中頗為講究。作者都喜歡將審美付載于“形象”之上,舞蹈《一片綠葉》也是如此,作者借助一片葉子表達了對生命的感嘆與惋惜。這跟中國當代舞的情感表達有著相通之處。中國當代舞的情感與思想也是通過塑造“形象”或營造“意象”表達的,不管是借助人物或事物,還是抒發思想感情,都會尋找一種具體的“形象”,用“形象”抒發情感[8]。
由此可見,西方文化的傳播對中國民間文化的影響愈演愈烈。當代舞的創新性和民族性與膠州秧歌的傳統性相輔相成,二者之間既相互借鑒,又相互融合,不論是在技術上還是視覺上,沖擊力和情感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結語
當代舞的影響在膠州秧歌的創新與發展中尤為重要。二者之間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使膠州秧歌得到了更好更快的發展。這是膠州秧歌向現代化發展的必經之路。因此,膠州秧歌這顆藝術瑰苑中的耀眼明珠要想不斷射出光芒就必須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趙娜.山東膠州秧歌的早期形態及發展[J].音樂舞蹈.
[2]陶景杜.議中國當代舞現代舞概念與內涵[J].中國藝術報,2012(2):1-2.
[3]林有.在“傳統”和“審美”之間——淺談膠州秧歌的發展走向[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5(3):107-109.
[4]于蔚泉.民間舞蹈繼承與發展的辯證關系——山東民間舞蹈的守成與創新[J].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11(2):40-43.
[5]姜俊.略論膠州秧歌的特征、發展及保護[D].上海音樂學院,2011.28.
[6]楊春雪.膠州秧歌“女性角色”類型研究[D].山東藝術學院,2011:26-27.
[7]姚琳.從風格特征看膠州秧歌的發展[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189-190.
[8]趙云艷.試析中國當代舞審美的民族性[J].今日民族,2010(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