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寶云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學生獲取智慧、塑造靈魂的殿堂。新課程呼喚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因為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快樂、主動地探究知識,積極地參與知識體系的構建過程,盡情地享受學習語文的快樂,從而得到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營造樂學的氛圍,增強課堂活力呢?
一、巧妙組織教學,增強課堂活力
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教學要力求具體形象,既突出教學重點,又使學生有新鮮感。小學生樂于猜謎語、聽故事、念兒歌,如果結合課文,適當運用謎語、故事等形式組織教學,對營造樂學氛圍、增強課堂活力將有良好的作用。
例如教學《松鼠》一文時,我運用猜謎導入法讓學生猜這樣一個謎語:“腦袋圓圓,眼睛圓圓,滿身絨毛,尾巴像傘。”我話剛說完,學生就爭先恐后地舉手。在學生猜出謎底后,我又追問:“你們很聰明,一下子就猜出了謎底是松鼠??伤墒笥惺裁礃拥纳盍曅?,你們知道嗎?”學生急于尋找答案,迫不及待地看起書來,學習情緒高漲。猜謎導入法,既順應了兒童的天性,又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樂學氛圍,增強了課堂活力。
二、發揮童趣作用,增強課堂活力
一個教師如果忘記了“童年”,喪失了“意趣”,就會經常與學生做對,壓抑甚至扼殺孩子的本能——童心,把生動有趣的語文課上成傳授理性知識的說教課,把活潑熱鬧的教室變成嚴肅緊張的會場。這樣的語文課堂怎會讓孩子們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呢?怎會煥發生命的活力呢?因此,教師要發揮童趣的作用,營造樂學氛圍,增強課堂活力。如在教學《小魚的夢》時,我指名讀課文。學生聲音響亮,我馬上打了個哈欠,伸了伸手,做了個剛睡醒的動作,假裝生氣地說:“誰在嚷嚷,把小魚我都吵醒了?”看著這富有童趣的動作,聽著這富有童趣的語言,學生笑聲不斷,受到啟發。學生接著輕聲輕氣地讀:“小魚游了一天水……擺擺嘴巴咂咂嘴。”我聽了,又做了個打呼嚕睡覺的動作。此時,課堂氣氛輕松,學生學習勁頭十足,生命活力盡顯。下課的時候,還有學生圍過來問下節課還上語文嗎,達到了“課已盡,趣猶存”的效果。
三、引導質疑,增強課堂活力
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習的內驅力,是創新的源頭。“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愛因斯坦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經常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引導學生課始進行預習后質疑,課中進行理解感悟后的質疑,課后進行延伸性的質疑。通過質疑,調動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增強課堂活力。
如教完《富饒的西沙群島》后,我讓學生質疑。這時,有位學生說:“老師,我認為課文題目應該改為《美麗富饒的西沙群島》?!蔽铱隙怂幻孕耪n文、權威,敢于向專家、編輯提出挑戰的態度,更表揚了他的創造性思維。這個學生在我滿臉驚訝的表情中得到最大的滿足。然后,我相機誘導:“你能告訴大家為什么嗎?”在我的鼓勵下,這位學生說出:“富饒只能說明物產豐富,而西沙群島除了物產豐富外,還很美麗,所以我認為題目應改為《美麗富饒的西沙群島》?!彼麆傉f完,學生就議論紛紛,有的說,直接改為《西沙群島》簡短些;有的說,還是原來的題目好;有的說,改為《可愛的西沙群島》更合適……于是,我讓學生分組探索,再推選代表到講臺上闡述,最后學生一致認為改為《可愛的西沙群島》最合適。這一教學過程,學生獲得的比被動聽課不知強多少倍。課后,他們還專門就這個問題給崔巒老師寫了一封信。后來,當他們看到新教材把這課的題目改為《可愛的西沙群島》后,高興得不得了。這樣的教學,滿足了學生把自己當做“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要,更使學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樂。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主動質疑,積極思考,激烈討論,自主探索,充分煥發生命活力。
四、發揮多媒體作用,增強課堂活力
小學生活潑好動,自制能力差。課堂上,如果以書講書,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心理學研究表明:直觀、形象、新奇的東西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總是與學習材料直接相關。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性、形象性、可控性等特點,將音樂、圖片、投影、錄音、錄像等多種媒體進行運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樂學的氛圍,增強課堂活力。
如在生活中,學生很難見到松鼠,更不用說松鼠搭窩。因此,在教學《松鼠》一文時,我通過多媒體播放松鼠搭窩的視頻。學生看得目不轉睛、津津有味,討論時不僅說出松鼠是怎樣搭窩的,還用上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又如教學《田忌賽馬》時,我播放《田忌賽馬》的視頻,引導學生觀察賽馬過程中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點,從而體會孫臏的足智多謀。
多媒體使“外景內移”,使靜態的內容動態化,使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拉近,引發了學生學習的樂趣,增強了課堂活力。
五、尊重學習方式,增強課堂活力
教學單憑老師講、學生聽,學生容易感到疲勞、厭倦,聽不進、記不住,效果弱。通過多種感官,發揮學生好動的特點和長處,學生積極性就高,教學效果就好。因此,課堂上,教師不能用統一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束縛學生,而要尊重學生學習方式的選擇,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研究,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獲得發展,讓課堂在學生的參與中煥發生命活力。如在教學《猴子種樹》這一課時,我在學生識字后,讓各學習小組商量一下,想用什么方法學習課文。學生有的說,想畫畫;有的說,想講故事;有的說,想表演……我就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組合學習。學生學習的勁頭十足,學習的方法各異:有的在座位上畫畫,有的走到講臺上講故事,有的跑到走廊上去表演……學習的效果出乎意料,畫畫的展示了八幅栩栩如生的插圖,講故事的講得生動有趣,表演的表演得惟妙惟肖……在談收獲時,有的說,對別人說的話要先思考,再接受;有的說,做事如果半途而廢,就會一事無成;有的說,人要有自己的主見……學習中,學生既動腦,又動手;既動眼,又動嘴;既有在座位上學習的,又有到講臺上講故事的……這樣教學,不僅增強了學生學習的樂趣,而且使學生享受了成功的喜悅,更讓課堂煥發了生命的活力。
素質教育是一種“活”教育。課堂上,教師只有善于營造樂學的氛圍,學生才能愛學,課堂才能煥發生命的活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在“營造樂學氛圍,增強課堂活力”的問題上多下工夫,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語文,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