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摘 要: 在學前教育專業技能必修課程中,手工課是其中之一,它是幼兒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技能。怎樣使手工課堂教學真正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轉化為學生的自我教育,需要任課教師探索研究教學模式,突破傳統,改革創新,善于發現美、創造美,使學生成為幼教戰線上的合格創新人才。
關鍵詞: 手工教學 創新模式 優化內容 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評價
職業教育重點在于能力培養,教師在教學上要側重職業技術能力的掌握與提高,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以突出動手能力培養為突破口,與此同時要注重學生的基本素養、職業崗位的能力及應變能力培養,把握以市場需求和社會就業為導向和目標,以教學改革為手段,以社會實踐為載體,在創新中追求特色辦學理念,為職業教育課堂教學的改革創新注入新的生命力。
學前教育手工課是針對學前教育專業開設的一門技藝性課程,手工制作的意義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設計思維能力、造型能力及手腦協調能力,也是在幼兒教學活動中滲透較為廣泛的課程,手工制作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今后勝任幼教崗位所必備的專業能力。因此,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探索學前教育專業手工課堂的教學模式。
怎樣通過有效途徑,使學前教育專業手工教學模式突破傳統,改革創新,成為目前手工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現結合多年來的課堂教學實踐,談談教學體會和具體做法。
一、深入實訓基地調研,調整教學思路,優化教學內容。
目前手工教材的書本內容很難滿足學生對職業技能的需要,怎樣開展手工方向的職業技能培養,培養內容、形式、方法及如何評價,才能明確課程教授內容符合人才市場需求。這些都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必要調查。
通過學生到實訓基地幼兒園見實習、參觀、學習及交流的機會,了解手工方向職業技能培養需求問題:手工材料造型中材料的運用規律;手工玩教具的制作與使用方法;幼兒園環境創設中手工的運用。把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材料造型、玩教具、環境創設等構思、制作、運用和創新等多種方法,納入系統的、完善的、有針對性的課程模式中指導課堂教學。新模式的實施,使學生手工技能和技巧得到提高,從而激發創作靈感,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根據手工職業技能的要求和學生現階段的能力,確定手工教學大綱內容:紙藝、布藝、泥工、廢舊材料利用等,并將技能訓練累基礎手工的內容恰當地融入實用手工中,同時,在教學中還可以結合當地實際,將本土民族傳統手工制作和經驗,加以提煉和創新,呈現出新的形式和內容。處理教材時要簡明扼要,教學實施要深入淺出,使學生明白,手工在職業技能培養中所需掌握的知識技能,以及如何利用手工作品更好地服務于幼兒教育教學活動的道理。
二、創新課堂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創新必須從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入手,培養學生能力,開發學生潛能是教學發展的目標,從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切入,進而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創新。
在教學中運用合理、多樣的表現形式,如欣賞課、觀摩課、實操課、體驗課、情境課、集體創作課等,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例如:在實操課程教學中,注重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把理論知識的講授、教學示范的演示和課堂的輔導相結合,通過制作、觀賞、小組創作等教學環節,漸進展開教學活動。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中,可采用示范模仿、實踐教學模式進行實際操作演示,教師在學生實踐操作前演示方法步驟,技術示范要有針對性,引導學生同時思考、選擇、模仿,感受體驗,使直觀性認識加強,提高認識水平和技能掌握。有了這些堅實的基礎,濃厚興趣,正確的學習方法,然后引導學生創新。在教學中的體驗,要通過制定圍繞“體驗”的目標展開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引領他們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認識客觀世界的規律。這里面既有感性的認識和思維,又伴隨融入理性思維,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中,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完成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達到實現自我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集體創作課堂教學中加入項目教學理念,將學生大致分為6-8人的多個小組,確定學習任務―制訂學習計劃―分組討論決策―集體協作實施―教師檢查―評估,在自行組織學習的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經驗,通過遷移應用來建立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強調合作和交流,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專業對話伙伴,把更多實踐空間留給學生自己嘗試。
教學成果主要體現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個方面,教師在教案的設計和課堂的組織上要充分考慮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等諸多因素,同時教學方法上的靈活性、多樣性和實效性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他們喜愛上這門課程。通過上述各種教學方法的運用,學生的良好學習興趣、綜合能力才會在手工學習過程中得到充分發展。
三、探索多角度課堂評價,依照教學目標,科學合理評估。
以自主的、思考的、探索的、研究性的方式學習,是手工的一種典型學習方式,學生要更好地表現出最佳學習狀態,就必須積極主動。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在學習中心理上的細微變化,尤其是成績評價與教學效果的關系,完善多角度評價體系,確保學生學習中愉悅的心情,從而使手工課堂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首先,課堂評價的多面性和廣泛性是注重過程評價的主要表現,評價手工成績可采用教師隨堂評價、作業聯評、互評、手工作品展示等形式完成,還可以將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有機結合,多元化的評價有助于開闊學生眼界,增強信心,培養創新意識,學生的內在需求才真正得到轉化,達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在學生手工成績評價中,成績可采用發展性評價,這是一種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用語言表述完成定性評價,用等級制完成定量評價,二者相輔相成。例如,作業根據一定評價標準,在作業上用A、B、C、D的相應等級標注后,再給出必要的優缺點的評語說明,這樣的評價兼顧等級區別和批改說明,便于學生全面接受反饋的評價信息,利于及時改進學習,既突出考核的教育功能,又使管理功能趨于實際、合理。
其次,給學生充分的機會參與評價,并教給學生正確的評價原則。任課教師應該重視學生潛在能力的發展,主動性,以及個體差異,為學生提供課堂上的發展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課堂學習。評價要想更有序有效地進行下去,務必讓他們在評價中學會遵循原則。引導學生在尊重他人原則的基礎上展示自我,在自我評價過程中,還要將自己置于集體環境中,通過在集體中評價比較,取長補短,自我激勵,不斷進步和成長。學生參與課堂評價,可極大調動學生積極性,讓他們動腦、動口、動手學習。活躍的課堂評價意見交流,可以調整課堂上的沉悶氣氛,使整個課堂教學被激活,進而推動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使有效教學得到體現。
再次,課堂評價重視對學生行為習慣的評價,學前教育專業大多數是女生,培養學生耐心、細致、有計劃的良好習慣和作風,對她們將來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通過評價,學生逐漸擺脫過去對教師的過度依賴,基本都能自主進行手工創作,并能準確在幼兒教學活動中運用。
總之,在學前教育專業手工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課堂教學創新模式,強調學生通過體驗和實踐實現知識的內化和運用,形成專業技能、解決問題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三元素合力,在這種整合觀下,職業能力的高低得到凸顯,從而真正培養出幼教戰線上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