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社會生活史內容選取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作為學習的內容,相較以往嚴密繁復的政治史、經濟史更容易掌握,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既能以點帶面,切入點小而具有代表性,容易上手,又易于展開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習慣,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 新課改 社會生活史 探究式教學
進入21世紀,為了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啟動新一輪課程教材改革,新課改采用模塊—專題式課程結構,以多開端、多系列、多層面的方式構建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特征,方便學生經驗、社會性問題與相關學科內容的整合,有利于教師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發揮,為師生主動參與課程開發及課程實施提供前提條件,致使學術性內容和生活性內容融會貫通、互相提升①,為學術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課程創造空間,為歷史學科體系的拓寬奠定基礎。另外,模塊式課程有相對的獨立性,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整合教材,合理開發課程資源,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②。在具體的實踐中,筆者認為,社會生活史資源是開展課堂探究式教學的理想切入點。
1.社會生活史資源的特點及教學價值
社會生活史是歷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廣義的社會生活是指人類整體的生活狀態,包括政治生活狀態、經濟(物質)生活狀態、文化(精神)生活狀態、社會生活狀態”③,是可觸可感的歷史,比政治史、經濟史、思想史等更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引發學生的思考和共鳴,從而以點帶面,切入點小而具有代表性,易于展開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社會生活史資源豐富廣泛,具有開放性的特點。諸如飲食、服飾、住房、交通、文娛、婚喪節令、人際交流等引入教學,會讓學生大大拓展歷史視野,以全方位的歷史知識來,形成整體的歷史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需要對有利于教學目實現的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利用,指導學生解讀這些社會生活史資料,透過表層探討當時的歷史情景,鍛煉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研究理念。可以開展一些研究性學習,指導學生利用圖書館、歷史檔案館、互聯網、文物遺跡等社會資源收集豐富的社會生活史資料,鼓勵學生以多種形式呈現出來;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參觀、考察當地的風土民情、歲時風俗,利用家庭資源,通過照片、實物及親友了解家庭的歷史和社會的變遷;或者是利用節假日開展社會活動,寫調查報告。也可以利用校本課程開發、鄉土史教學等途徑,以開放式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彌補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灌輸”的缺陷,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直接、多渠道地接觸歷史,并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智慧和情感得到全面和諧發展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
2.高考命題趨勢給社會生活史探究式教學的啟發
在近年來的考題中我們發現江蘇高考歷史高考命題的一個新趨勢:社會史的研究資源拓寬了高考歷史試題的材料來源,社會生活史涉及的市民階層、人口問題、婦女地位、婚姻家庭、社會焦點和社會風尚等領域成為反復引用的情景材料。比如(2008年江蘇卷,歷史,21)考察中國古代商人、戲曲和民間生活,這道題在題目開頭引用法國歷史學家雅克·勒高夫的《新史學》中的一段話:“歷史不僅是政治史、軍事史和外交史、而且還是經濟史、人口史、技術史和習俗史;不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歷史,而且還是所有人的歷史。”④充分說明新課改下高考對社會生活史的關注。2009年江蘇高考延續2009卷的特點繼續加強對社會生活史觀的考察:從近代歷史上社會生活中婚姻觀念的變化及原因來考查中國思想解放的歷程,以及考生情感觀念的價值體現。從民生百態中挖掘問題的本質,揭示社會歷史運動的規律和基本趨勢,這樣的高考命題趨勢給高中歷史教學帶來非常明晰的教學導向,因循傳統、盲目依賴教材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新課改形勢的變化,加強社會生活史的探究式教學是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必然選擇。
3.如何利用社會生活史資源開展探究式課堂教學
目前的社會生活史教學存在“考的活而教的淺”的問題,如何將社會生活史資源和探究式課堂教學有效地結合起來呢?具體實踐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3.1創設情境,引發興趣。
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運用社會生活史資料的主要途徑。而興趣是聯系社會生活史資料和探究學習的紐帶,也是社會生活史教學實施探究式學習的內在動力。教師可針對不同的社會生活史資料和不同的教學內容,以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導向精心設計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為學生提供創造探究和表現自我的機會。
首先,巧妙選擇社會生活史資料,創設歷史情境進行新課導入,這是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性、積極性的關鍵。比如介紹羅斯福新政一課,可以以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的導言部分一段文字為切入口,“在美國歷史上,很少有像胡佛那樣受到老百姓諷刺、憎惡的…(當時)窩棚稱為‘胡佛別墅’,窩棚區稱為‘胡佛村’;失業者手中拿的破口袋稱為‘胡佛袋’,在公園長板凳上過夜的流浪漢身上蓋的舊報紙叫做‘胡佛毯’”⑤。通過這段材料,讓學生學會運用經濟史、政治史、文化史對材料進行探究、解析,以對胡佛時期美國嚴重的社會現狀作出相應的結論。從這種意義上說,社會生活史資源為探究式學習的實施提供了優越的環境,同時這樣的探究式學習比任何學習方式都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互相交流、爭論,這樣得出的歷史知識和結論記憶更深刻。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因素指導他們探究,教授給學生相關的社會生活史研究方法,形成個性的學習方式,以此促進探究學習興趣的形成。讓學生直接閱讀各種文字資料、圖片資料或者是影像資料,通過分析對比,印證課文中的結論或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由此及彼,形成新的學習能力和動力。以興趣為導向的探究模式的關鍵在于教師針對性地選擇社會生活史資料,精心創設能引起學習者注意的教學情境。采用各種資源的呈現形式,繪畫、圖片、音像、實物等使學生進入歷史情景。特別重要的是通過這一途徑引導他們捕捉和認識歷史信息,利用歷史資料說明問題,從而滲透“史由證來”的歷史思維意識。
3.2設計問題,啟發思維。
探究式學習,以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主動發展為宗旨。它強調學生是“發現者”,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通過自主探究發現規律,掌握基本的歷史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提高學科能力⑥。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首先應通過勞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營造探究的氛圍,讓學生帶著問題查閱相關資料,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得出自己對問題的解釋和結論,最后對得出的結論進行辨析評價和總結提高。問題性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核心,比如介紹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的變更時,老師可導入介紹:傳統經濟社會結構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隨著迷惘和陣痛,在這一過程中,除了舊生產方式逐步解體所產生的苦難之外,還應當有新生產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機和朝氣。如果忠實于歷史唯物主義,就不能不承認:歷史的主題應當是后者而不是前者⑦。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對這段話的思考,然后通過PPT繼續呈現三段材料:第一段敘述一位村里的老婆婆搖著手紡車賺取微薄生計,然而天天紡棉的所得收益,由于內外部因素,以遠不如年輕時候;第二段介紹作者家鄉余姚,展現兩種社會現象,一方面“老百姓現在已經能夠適應新興的行業”⑧,另一方面是近代紡織業對家鄉婦女思想、生活等方面的種種影響;第三段材料介紹“洋紗盛行”對當地婦女社會生活和社會風俗的影響。展示材料后,可提出設問:請同學們根據第一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近代中國自然經濟瓦解的經濟因素。學生通過概括材料“廠里出的紗和布,又細又好,價錢又便宜。還有外國運來的紗和布……”等信息,帶著問題查找課本知識,能較容易地概括出答案(洋務企業的興起;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外國資本主義的沖擊)。接著再加以問題引導,提問學生根據材料說出在近代變遷過程中鄉民們“迷惘和陣痛”的表現,也就是近代經濟結構變動、“舊生產方式逐步解體”給人們的社會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呢?鍛煉學生閱讀、提煉、分析、綜合和概括材料信息的學科基本能力,組織學生獨立完成對三段材料有效信息的歸類、概括,并呈現其整理的材料要點:“收入的減少;傳統謀生手段的消失;對新生產方式的不適應;百無聊賴;對世風日下的感慨。”最后加以歸納和總結,提出最后一個問題:請同學們運用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論證陳旭麓先生提出的觀點。可以這樣設問:“社會問題突出,我們應怎樣看待這一時期的歷史變化呢?”在引導學生了解近代社會經濟結構變動的基本史實的基礎上,將他們的思維引向更高的層次,設計的三個問題,一環接一環,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從知識到技能、思維要求越來越高,學生的探究逐層深入,思維越來越活躍,特別是最后一問,具有開放性,沒有唯一的答案,而實際上在所提供的材料中已經給出辯證法的思維方向,需要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邏輯思維、綜合分析、評論歷史觀點和語言表達等諸多能力,這時學生的思維正處于迎接挑戰的最高峰,老師可以及時加以升華,設計一個追問:當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也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問題突出,矛盾眾多,你們怎么看待?學生延續上一個問題的辯證思維會對當代社會問題得到比較理性的認識: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社會的進步、發展是主流,是大勢所趨。這樣既能體現歷史的現實關懷又升華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凸顯新課程改革的三維目標。
總結上述教學案例,探究式學習的本質是對問題的研究,在運用社會生活史資料的教學過程中以不同類型的問題為導向穿插各個環節,教師不斷地向學生提問,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活躍的狀態并且鍛煉學生在頭腦中尋求答案的敏捷性。在進行問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靈活地將教學內容進行轉化、加工,提出一些稍有難度又是在學生能力范圍內能引起爭論的問題,通過提問——追問——探討質疑——反問的方式營造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活躍學習氣氛,始終保持積極的思維,最后解決問題。多角度多層次的問題探究不僅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助于學生學會搜集和拓展史料,學會運用以“史論結合”的方法分析、解決問題,歷史思維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3.3活動課堂,挖掘潛能。
社會生活史資源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需要對有利于教學目標實現的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利用,指導學生解讀這些社會生活史資料,開展一些研究性學習,事先布置好探究活動課的選題,安排學生通過采訪、調查和參觀等方式搜集資料、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意見,最后以書面形式或者制作PPT呈現研究成果,課上各小組選派代表給全班同學進行觀點的陳述講解,通過小組之間的學習交流,相互探討,進行反饋修正,教師輔以研究方法的指導,適當地加以引導,幫助各組學生解決問題。當然,探究式活動課程可以是由教師直接提供所有相關的資料,設計主題,然后由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對于一些頗有爭議性的材料課題,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搜集證據,以辯論賽的形式進行意見觀點的陳述,最終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認識。這種活動課堂有利于學生直接、多渠道地接觸歷史,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他們對歷史的體驗和感悟,提高學生的多種能力,在積極互動中挖掘學生的潛能。
4.結語
葉圣陶先生說:“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⑨教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為學”,這是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宣揚的理念。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在利用社會生活史資源教學的過程中追求和探索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加強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用生活化的歷史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注釋:
①姬秉新,李稚勇,趙亞夫.理解與實踐高中歷史新課程——與高中歷史教師的對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③梁景和.社會生活:社會文化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河北學刊》2009(3):64.
④[法]雅克·勒高夫主編.新史學.見曲一線主編.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高考歷史.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42.
⑤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84.
⑥劉海燕.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歷史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41-254.
⑦曲一線.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高考歷史.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393.
⑧葉圣陶等.開明國語課本.見曲一線主編.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高考歷史.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393.
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718.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2]姬秉新,李稚勇,趙亞夫.理解與實踐高中歷史新課程——與高中歷史教師的對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
[3]梁景和.社會生活:社會文化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河北學刊》,2009(3)64.
[4]劉志琴.青史有待墾天荒.《史學理論研究》,1999(1)89.
[5][法]雅克·勒高夫主編.新史學.見曲一線主編.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高考歷史.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42.
[6]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84.
[7]劉海燕.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歷史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41-254.
[8]曲一線.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高考歷史.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393.